查看原文
其他

三停三复,毛主席三次为它题写刊名

赣青团学 2020-09-22


今天是它的生日

它是青年的代言人

毛主席曾三次为它题写刊名

它命运坎坷

三停三复

也不能磨灭它的激情和勇气

它坚持党的思想引领

作为共青团中央机关刊物

始终保持坚定的政治立场

以实现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


千呼万唤始出来


“政治太黑暗了,教育太腐败了,衰老沉寂的中国像是不可救药了,但是我们常听见青年界的呼喊,常看见青年界的活动。许多人都相信中国的惟一希望,便要靠这些还勃勃有生气的青年……”

——《中国青年》


95年前,中共三大,共青团二大先后召开,时代正呼唤着青年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

1923年10月,上海,一群人正在为它的诞生而忙碌着。一封封写着“辣斐德路186号但一君转”的信件。从全国各地寄来上海。“但一”就是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共产党员恽代英。

1923年10月20日。共青团中央机关刊物《中国青年》在上海诞生了,从它诞生之日就确定了它为中国革命奋斗,为中国青年发声的使命。在发刊词中就大声疾呼“打倒一切魔鬼,为中国前途开启一个新纪元”。



1924年春,编辑部定于上海淡水路66弄4号。第一任主编是恽代英。主要创办人与编辑者包括了恽代英 ﹑林育南﹑邓中夏﹑萧楚女﹑任弼时﹑张太雷﹑李求实等,这些名字无一不浸染着鲜血,成为中国革命史上一支支跳跃着红色的火把。



创刊之初,《中国青年》就坚持以爱国主义、共产主义精神教育青年。将“打倒列强除军阀”,这个全国人民共同的愿望,将中国青年救亡图存的所思所想呐喊出来。引起了中国青年和中国人民的广泛共鸣。

初刊时16页,印发3000册的《中国青年》周刊,后来迅速发量达到了3万多册。在反革命统治的大背景下,一本《中国青年》周刊秘密的手手相传,和《新青年》《向导》一起成为有革命思想的年轻人最欢迎,最热烈追求的读物。

 


三停三复,永远年轻的《中国青年》


1政治动荡中的第一次停刊


1927年,爆发了“四一二”政变,《中国青年》编辑部,随中共中央,中国共青团中央迁往武汉。同年7月迁回上海。

从创刊到1927年爆发反革命政变,《中国青年》随着革命的浪潮而起伏,出刊170期。这四年是灿烂光辉的四年,是为中国青年发声,为共产主义发声的四年。

从第一期“政治太黑暗了”的浩叹到最后一期“唯有暴动的争斗才真正是民众的争斗”的呼喊,《中国青年》以惊世骇俗的战斗激情度过了灿烂的四年。 

从1927年到1934年。《中国青年》先后改名为《无产青年》《列宁青年》《青年实话》。出版一直处在一种非正常状态。

1930年5月《中国青年》创始人恽代英在上海被国民党当局逮捕,1931年5月29日,恽代英被杀害于南京,年仅36岁。



2抗战号角中的疾呼


1939年,延安,在经济困难的红色之都。《中国青年》复刊,毛泽东第一次为它题写刊名。

发刊词提出了《中国青年》的任务:动员青年参加抗战,促成全国青年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发展,发挥中国劳动青年和各进步青年团体的优良传统与作风,帮助青年学习和表扬中国青年在抗战中的英勇业迹等。

延安时期的《中国青年》两年中共刊出29期,其中包括三期晋西版《中国青年》。直到1941年3月第5期,《中国青年》终因无力继续出版而暂时停刊。



最值得骄傲的是,这一时期《中国青年》的作者几乎囊括了当时中国共产党的高级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的名字经常在文章的作者一栏中出现。


3胜利中的第二次复刊


1948年,就在人民解放军节节胜利时,《中国青年》杂志决定复刊。第二次复刊。毛泽东又一次为她题写了刊名,还专门为她写了四句话:“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这四句话成为迎接即将到来的新局面的指导思想。

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国青年》紧跟党中央的指示,在一次次社会改良和政治运动中,向青年传达了党中央,团中央的精神。塑造了一批典型。

1963年应《中国青年》杂志之邀,毛泽东亲笔题写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雷锋从此成为最深入人心的共和国“一号英模”。


3月,毛泽东为《中国青年》“学习雷锋专辑”题写的“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发表使这一期杂志的发行也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在各地加印118万份仍不能满足需求,各地团委又翻印了207万份……

随着1965年毛泽东第三次为《中国青年》题写刊名,这本杂志在当时的地位几乎无可比拟。


4第三次复刊,用激情和勇气冲破阴霾


1978年9月,时隔12年,复刊第一期《中国青年》发表的《破除迷信,掌握科学》和《“句句是真理”为什么是荒谬的》笔锋如剑直指“两个凡是”。

在同一期上发表了《天安门诗抄》和“四五”青年英雄事迹的文章《革命何须怕断头》,在文中首次宣称:“四五运动”是一场“伟大壮烈的人民运动”,直接触及了“两个凡是”的底线,杂志刚一面世,一时“洛阳纸贵”。



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这些文章的刊发需要极大的勇气,但也正是这具有激情和勇气的举动为《中国青年》之后的个性和创造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中国人民冲破阴霾充当了排头兵和催化剂。

1980年5月,震撼了整整一代青年的“潘晓讨论”使它又一次成为传奇。《中国青年》也在这时创造了当期400万册发行量的奇迹.


《中国青年》是1923年共青团中央出版的杂志。是中国大陆现存历史最悠久的杂志,也是共青团中央主管主办的历史最长的红色媒体。主要关注青年生存状态、服务青年成功人生是其基本宗旨。

其目标读者定位为中国青年精英,即18岁至30岁的城市主流青年。它的人物报道在国内期刊界有着公认的影响;它对青年人生问题的深入探讨是其区别于其他杂志的一个重要特色。

 


在历史中沉浮的它,三停三复,有辉煌也有无奈。

但它呈现给我们的永远是战斗着的,激情澎湃的,充满着青年的热血和激情。《中国青年》不愧其名。



在95年后的今天

我们为它庆祝生日

也祝愿它能够永远年轻

永远充满激情和战斗力


近期热文


父母“老”了,以后夜里不能手机静音

不要等到过节,才想起给Ta打个电话”

你看这篇推送,像不像你欠我的那两百块钱?

努力,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

你会因为面包而放弃爱情吗?


2018年10月20日/第1393期

编辑:张浩涛

责任编辑:赵天睿 郝欣宇

审稿:张寒

稿件来源:百度百科 中国青年网整合

稿件整理:江西省学生联合会新媒体中心

让我们在评论区看见你的声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