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名中国留学生在洛杉矶国际机场,遭美国边检执法人员反复盘问,有的还遭到威胁、恐吓,甚至被限制自由长达数十小时,最终被遣返回国。中国驻洛杉矶总领事馆向美方提出严正交涉,敦促美方纠正错误。自美国急剧恶化中美关系以来,中国留学生已经多次遭到不公正对待。同时,国内许多人也产生了“不需要留学”的想法,也有人认为留学是“为他人做嫁衣”。究竟应该如何看待留学呢?
2007年7月,我第一次孤身一人飞越一万多公里,到美国留学。
那个时候,国内大学教授们大多数时候都是在解决具体的工程问题而不是学术问题。而那些工程问题,大多是现在一般公司里的研发工程师就能解决的。我还记得,那时候我所在的学术领域里,很多年轻教师发的论文,都是翻来覆去用各种花样百出的方法去解决一些早已解决过的问题。而且解决的结果,也不见得比传统方法好。而那些方法,也不是什么位于学术前沿的新方法,而是写在国外研究生教材里面的业已成熟的方法。十几年前,国内能够进行前沿学术研究的教授可谓凤毛麟角。
相应地,那时的硕士和博士教育都很薄弱。课程内容陈旧、简单,除了少数几门通用课程之外,我当时在国内上的课,从内容到讲解形式都不能让人满意,几乎无法对我的研究工作产生什么作用。而我在美国接受到的课程教育,除了一两门我觉得内容和实践完全脱节之外,基本都对我后来的研究和其他技术工作产生了非常显著的影响。
所以,那时候的普遍看法是,如果想要从事大学里的研究工作,最好出国攻读博士学位。在美国和欧洲,学生可以接受到第一流的学术训练,充分理解最前沿的科学研究,为未来独立从事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绿荫草坪席地而坐,是那个年代对留学生活最美好的想象(资料图)
正是基于这个原因,那时候中国政府开展了新一轮的公费留学。与更早期的公费留学不同,新一轮的公费留学,大多并不是资助学生出国攻读博士学位,而是挑选一些国内的硕士、博士学生,送到国外去从事一两年的学习,他们最终还是要回到国内获得学位。我有很多大学同学都走了这条路径,而且受益匪浅。从那时到现在已经有14年过去了,我国的学术界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很多当年我在美国看到的令人艳羡的学习条件,在国内也开始普及,比如本科生的机器人竞赛,比如更加复杂、完整的研究生阶段的课程。有越来越多的教师能够跟上学术研究的前沿发展,很多人甚至自己就是某个领域的标杆。也是在这个背景下,出国留学这个原先趋之若鹜的选择,在今天突然变成了一个极具讨论性的话题。既然中国发展这么好,和国外学科差距已经不大,再加上国际环境对留学生并不友好,有些留学生出了国门就忘了祖国,那么我们今天还需要出国留学吗?我国还需要留学生吗?要回答这个问题,不妨先看看我们的竞争对手——美国。美国多年来保持有超过30万学生在海外学习。虽然数量不到我国的一半(我国大概是70多万),但从人口比例上说,大概是我国的两倍。美国国务院甚至有一个专门鼓励美国学生到其他国家留学的项目。作为科技领先、高等教育发达的美国,为什么还是会有这么多人到海外学习呢?这是因为美国已经深深地嵌入在国际市场之中,它需要大量懂外语、理解外国文化的劳动者来增强其政治、文化和经济力量。总部设在美国的跨国公司,需要大量的管理人员来管理其设在其他国家的分支机构。美国政府需要大量深刻理解其他国家的外交人才、行政管理人才,来强化它的对外影响力。而美国的非政府组织、服务机构、文化协会,甚至是宗教组织,都对国际化的人才具有强烈的需求。反观我国,如果我们要持续提高经济水平,持续提高人民大众的生活质量,那么就不可避免要把我们的经济力量延展到世界各地去。而为了保护我们的经济利益,我们的政治、文化力量肯定要跟着部署出去。在这个过程中,具备国际视野、懂他国语言、能够深刻理解他国文化的人才,无疑是非常关键的。而要培养这样的人才,最快速有效的手段无疑是在那些国家生活、学习、工作一段时间。所以海外留学就是必要的手段之一。(当然并不是说,留学生就一定都能成为这样的人。事实上,很多留学生并不会成为这样的人。这里是说要大量培养这样的人,就要开展留学。)这就意味着,从长期上来说,即便我国的经济、科技水平达到了世界第一,我国为了维持自身的经济、科技地位,为了保持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必须派出大量留学生。如果按照美国目前的留学生占人口比例来估计,我国未来在海外的留学生数量大概会在140万上下。这些留学生里面,不可能每个都是栋梁之材,但是有了足够的数量,其中自然会有优秀的人才出现。更何况,从整体上看,我国的高等教育仍然大大落后于美国。几所顶尖高校之外,真正受过良好学术训练的教师比例还不高。我们不可避免地要和美国进行科技、文化等多方面的竞争,可以预见,我国本土培养的学术人才——虽然已经越来越多、越来越好——仍然不能完全满足我国学术界和产业界的竞争需要。所以,答案就是,无论未来还是现在,我国都需要大量的留学生。关于留学生,还有一个话题就是有多少人回国了。
我没有找到最新的数据,不过,根据2016年的数据看,79.3%的留学生最后都回国工作了。这比2012年的68.5%提升了超过10个百分点。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这个数字如今只会更高。
有一种早年间的论调说,回国的留学生都是不行的留学生,优秀的留学生都留在国外了。过去,留学生定居国外,大多是因为发达国家的生活水平更高。而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一二线城市与发达国家的生活水平的差异已经越来越小了,甚至已经开始反超了。所以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都觉得,海外的生活虽然别具趣味,但还是不能够与国内相比,回国的比例也越来越高了。另外还要考虑一个问题,那就是,优秀的留学生就像国内优秀的学生一样,都想要在职业生涯中大施拳脚。但是,我们都很清楚,人际沟通是事业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身处一个不同的文化环境,无论你多么了解这种文化,也很难把自己十几年、几十年来的生活习惯扭转到外国文化的方向。做不到这一点,在职场交往中就总是位于劣势。所以,对于这类人而言,国内——而不是发达国家——才是更适合他们发展的地方。确实有一些学者,由于其研究领域极为尖端或狭小,国内没有他进行研究的环境和机会,所以留在了国外。但这种毕竟是少数,我看到那些有野心的、有抱负的留学生,近年来回国的比例越来越高了。而那些留在了国外的人,大部分只是因为受到了生活水平或者生活方式的吸引。他们之中绝大多数人对于中国仍然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往往为中外交流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并不排斥在合适的时机为我国做出贡献。2000年之后的我国科技产业飞速发展,就吸引了很多90年代出国并定居国外的人回国工作。他们带回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为我国的经济腾飞贡献了力量。而我国的千人计划,也是大量借助了海外华人教授的力量来提升国内的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能力。
2000年之前,能够出国留学的,大体都是我国最优秀的一些学生。他们大多出国攻读博士学位,其中后来回国的人,往往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出色的贡献。这些人为“留学生”这个身份带来了一种高大上的“光环”。2000年之后,我国国民经济有了巨大的飞跃。除了拿着奖学金出国的优秀学子之外,也有越来越多的家庭自费送孩子到海外读书。时至今日,我国在海外的留学生数量已经多达70万人。俗话说,人一过百形形色色。可想而知,这70万人里面,必然是鱼龙混杂。既有出类拔萃的学生,也有烂泥扶不上墙的学生。留学只是到海外去学习。尽管我前面讲到了留学对于国家的重要意义,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一个特定的留学生就一定会有多么优秀。我也见过一些留学生,在国外吃喝玩乐,结果学习不行,连大学预科考不过,最后被迫退学回国的。即便是扎扎实实学完的留学生,也不见得就比单纯在我国本土培养的学生强。而且,在教育完全产业化的国家,很多大学会把硕士教育作为一个标准化的“产品”来出售。如果留学就学这些,那么也无非就是上上课而已。拿到这种硕士学位,也就是多了一些知识,是不是能够真的提升个人能力还两说。我想,很多与留学生有共事经历的读者肯定早就发现了,留学生并不一定意味着个人能力就高。所以没有必要神化“留学”,并不是有了留学经历就一定如何厉害。的确,留学生之中总有一些纨绔子弟和心理不健全的人,这往往让人民大众对留学生群体产生不佳的观感。我们常常听说有留学生买超级跑车、终日开派对嬉戏,甚至还有嗑药、嫖娼的。这些都是存在的事实。但是现在中国在海外的留学生有70万人,这大概是一个中小城市的规模,这里面出现任何一种人都不奇怪。我有一个大学同学,父母是贫困的农民,当年也得到公费资助出国留学。后来他回国,做到了他所在领域的国际一流水平。这样的人,也是留学生。我在国外也见过很多自费出国的、富裕家庭出身的本科学生。他们之中,绝大多数还是会认真学习——即便成绩不一定出类拔萃。真正的纨绔子弟还是极少数,这和国内的学生并没有本质差异。综合来看,留学生是我国未来必不可少的一类人才,我们不必过高估计留学生的能力水平,也不必污名化“留学生”这种身份。未来我们可能越来越觉得,留学生就是在不同学校学习的学生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