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芯片之后,面板危矣?

网易科技 2020-11-13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AI财经社 Author AI财经社作者

作者 | 麻策 王灿
编辑 | 赵艳秋
来源 | AI财经社(ID:aicjnews)

“整体风险我们认为是可控的。” TCL 华星高级副总裁赵军在 9 月初的一场媒体沟通会上,谈及中国面板行业是否存在被卡脖子的风险时对 AI 财经社说。

芯片行业在关键技术上遭到美国卡脖子,继而引发了国内对国产面板行业的担忧,毕竟一块屏、一颗芯,是很多电子产品的标配。

▲图/视觉中国

令赵军做出上述判断的,是中国大陆已成为全球液晶显示行业的核心。在中国大陆地区,到 2021 年建设完成的、能生产 32 英寸以上大尺寸液晶的高世代生产线,将达到 21 条,产线布局占到了全球约三分之二。从产能占比来看,2019 年中国大陆占到全球的 42%,今年将达到 51%,明年则会继续攀升至 63%。

“中国半导体显示行业、面板行业已经成为国外在这个领域公司的主要业务来源。他们不会自己卡自己的脖子。”赵军在沟通会上说。

另一方面,一位行业人士告诉 AI 财经社,美国自己并没有发力显示行业,在该领域的影响力相对较小。

但就在几天之前,三星、LG 显示断供华为高端手机面板的消息传来,主要原因是两家厂商的高端显示面板驱动芯片使用了美国技术。因此,即便它们均非美国企业,也不可向华为供货。这是一个不好的信号。而国内显示行业的关键设备和先进材料,还依赖日韩供应商。

中国面板行业有无被卡脖子的风险?“就看美国是否通过长臂管辖,限制日韩企业。”一位行业人士对AI财经社说。
 

依赖日韩

国内显示屏行业的一些关键设备和先进材料,依然依赖于海外供应商,集中在日韩。
 
在大部分手机都采用的 OLED 显示屏领域,真空蒸镀机号称“屏幕界的光刻机”。蒸镀是 OLED 生产工艺中的核心环节,就像光刻机之于芯片一样,蒸镀机把握着全球 OLED 行业命脉。京东方前工程师肖颂对 AI 财经社说:“蒸镀机理论上比光刻机还要难。”
 
而这项心脏技术掌握在日本佳能手中。高端蒸镀机全部来自日本一家名叫 Canon Tokki 的小工厂。Tokki 于 2007 年被佳能收购。不论是三星显示部门还是国内的华星光电、京东方,想量产稳定可靠的 OLED 显示屏,都离不开这家企业。但 Tokki 蒸镀机的年产能不到 10 台,单台售价过亿美元,十分昂贵且抢手。

▲图/视觉中国

“基本被三星买完了,国内很少抢到。”肖颂称。
 
三星作为 Tokki 早期客户,曾在 2006 年后者面临生死存亡的时候,坚持合作帮助它度过了生存危机。后来,双方签订了协议,一度每年生产的设备全部供货给三星。这也让三星在 OLED 抢占了先机。直到 2017 年 Tokki 产能提升后,京东方和华星光电才拿到采购名额。
 
除了“屏幕界光刻机”之外,做过光刻胶市场调研的行业人士杜锋对 AI 财经社说,京东方号称现在采用的光刻胶有相当一部分是国产自研了。“但其实是日本合成橡胶公司(JSR)给它的专利授权和技术提供。”
 
他解释道:“简单来说就是,在国内购买普通原料,然后跟日本公司提供的一些占比极低的材料,搅拌混合,在一个无尘车间内把它做成光刻胶。”
 
光刻胶是面板制造的上游关键原料,相关技术被美日垄断,日本在成品及上游材料方面占支配地位。“没有人家的核心原料,你是肯定做不出来的。”杜锋说,“我们只是完成了一个表面的国产化,但其实还是一个高级的组装工厂。”
 
除了光刻胶,能够让玻璃导电发光、最终变成屏幕的关键,是 ITO 靶材技术,同样被日本主导。“ITO 是在玻璃上面电镀用的,是一种透明的导电材料。”肖颂告诉 AI 财经社,ITO 靶材国内每年大概消耗超过 1000 吨,大部分特别是高端的部分均为进口。
 
“现在 ITO 靶材国内能做,但是在尺寸上突破困难,而且产出效率远赶不上国外。”基于他去年的了解,国内可以做出的靶材长度不超过 800 毫米,而日韩企业可以做到 3000 毫米,差距明显。资料显示,中国是 ITO 靶材最大的需求国,需求量占全球的 25%。有统计称,2019 年之前,国内 ITO 靶材近 9 成依靠进口。
 
而 ITO 靶材的生产设备“烧结炉”,顶尖的基本上也都来自日本。据称这样一台设备的售价动辄上千万元。而烧结工艺更是各家压箱底、不会售卖的秘方。
 
此外,面板核心材料偏光片,国内自给率也处于较低水平,仍需大量进口。目前全球偏光片产业也主要由日本日东电工、韩国三星和 LG、中国台湾企业奇美材料和明基材料主导。
 
除了日韩,美企在高世代玻璃基板上具有较大话语权。玻璃基板是面板行业的最上游,绝大部分市场份额被美国康宁、日本旭硝子等几个大厂瓜分。
 
“每一个有京东方工厂的地方,都有康宁工厂。“肖颂告诉 AI 财经社,基本上已经属于配套设施。

▲图/视觉中国

AI 财经社了解到,京东方和华星光电都形成了较为稳固的玻璃基板供应配套。京东方主要是与美国康宁合作,而华星光电则主要由日本旭硝子提供配套供应。

“康宁世界第一,其它都和它有差距,日韩也不行。”肖颂说。美国康宁参与到中国市场超过 35 年,在中国的 17 座城市建立了办公室,也是国内手机厂商外屏主要的供应商。其在中国投资巨大。截至 2019 年底,康宁在中国的投资规模已超 70 亿美元。

美国通过康宁在面板行业掌握着一定的话语权。但肖颂分析,美国通过康宁打压中国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中国市场是康宁除北美以外最大的市场,失去中国市场,将给双方都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如果美国刻意打击,还要看日本、韩国是否跟随。单纯美国来说影响不大,美国带来的影响主要是贸易连带。”肖颂称。

而造成国内企业在关键技术上对外依赖的现实原因,一方面,过去大家认为,企业越大,越需要全球化,虽然上游材料设备国产化率在逐步提高,但不到万不得已,还是进口成本低。另一方面,则是国产全链条对核心技术的重视和投入都不够。过去多年,类似关键技术落后于人的呼吁很多,但改观很小。


国内双雄格局

虽然上游材料设备依赖海外,但不可否认,近年来,中国液晶显示面板的生产已经走在了世界最前列,在效率、竞争力、市场响应速度方面,都有着巨大优势。其中,大尺寸液晶面板中国已经处于全球领导地位。到 2023 年,大尺寸液晶面板中国会达到或超过全球 70% 的产量。
 
同时,日韩企业在加速退出液晶面板业务,韩国两大厂商三星和 LG 均在今年退出,转而聚焦以 OLED 为代表的新型产业,而 OLED 显示屏更轻薄、色彩显示更佳。

▲图/视觉中国

分析人士告诉 AI 财经社,中国大陆面板行业崛起,产能的提升加剧了竞争,令液晶面板价格持续低迷,叠加疫情,负担进一步加重,是韩企退出的重要原因。

不过,肖颂对 AI 财经社称,三星退出液晶面板生产,是因为“其他所有的液晶厂都需要用三星的技术和设备”。“三星在用液晶技术来赚钱,然后发展 OLED。”他表示,三星的技术和设备不光局限在面板生产上,面板生产的上游也依靠它。“液晶对三星来说依然有利可图。”

三星和 LG 显示的退出,令液晶面板的产能进一步向中国大陆集中,多家分析机构对京东方、华星光电持看涨态度。“随着面板双龙头市场占有率的提升,行业周期性显著缩短,面板价格波动将大为放缓,格局长期看好。”信达电子研究认为,此轮面板景气度上行周期将持续 1-2 年。

8 月 28 日,TCL 宣布以约 10.8 亿美元收购苏州三星电子液晶显示科技有限公司 60% 的股权,以及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100% 股权,从而获得 8.5 代LCD生产线。

“液晶电视面板出货量最高的还是京东方,但我们并购了那几家产线后,规模基本上差不多了。“ TCL 华星光电 LCD 开发中心总经理赵斌告诉 AI 财经社。两家企业分列全球液晶电视面板出货量、出货面积第一和第二位。双雄格局的确立,有利于进一步提升中国大陆面板显示行业的绝对话语权。

“华星更像 TCL 的配套企业,自给自足的感觉。”肖颂称,京东方在规模上更有优势。

“从现有液晶面板的技术格局来看,双方确实要竞争。”赵斌称,两家是不同的技术流派,华星光电采用的是 VA,京东方是 IPS,两者均是液晶显示器常见的面板类型,但华星光电更类似三星,京东方更像 LG。

双方也会在未来的竞争中,相互渗透。华星光电此前收购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的工厂,该厂技术流派和京东方类似。而京东方此前也期望加入苏州三星厂的竞购。“两方可能会有一个技术融合的过程。”赵斌说。

据 AI 财经社了解,华星的技术路线能为 TV 面板提供更好的对比度,更快的响应速度,三星、索尼的产品都属于这样的阵营。而京东方是另外一种方式,应用更广。在投资上,京东方更加多元化,华星更加聚焦。


下一代
技术竞赛开启

大尺寸 LCD 面板已成为中国厂商的天下,但一位京东方 LCD 产线员工对 AI 财经社表达了悲观情绪:“要废了。”他加入京东方超过 5 年,近来愈发感受到“ LCD 没有前景了”。

OLED 取代液晶,似乎已是大势所趋。三星凭借先发优势已经拿下 OLED  市场超 80% 的份额。中国企业尚需时间追赶。

这是来自一线工人的直观感受。但企业的管理者们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TCL 赵斌认为,下一代显示技术 4-5 年就会比较成熟,但产品商业化可能要等到十年以后,“这十年间应该还是 LCD 占主流”。

但下一代显示技术——印刷 OLED 和 Micro LED 竞赛早已提前打响。目前,国内参与新技术研发及生产的企业,一类是京东方、华星光电为代表的面板企业,另一类是传统 LED 芯片厂商。液晶取代 CRT,液晶电视市场迎来了几十年的蓬勃发展。而目前液晶显示技术已经达到发展瓶颈。业内认为,印刷 OLED、Micro/Mini LED 等创新显示技术才是显示行业的未来。

OLED 面板主要有两种制造工艺,一种是前文提到的蒸镀工艺,另一种就是喷墨打印,也就是印刷 OLED。后者被认为能极大提高有机材料利用率,降低成本,也更适合量产。

华星光电在 2015 年就开展了印刷 OLED 的布局,2016 年建了国内首条针对 G4.5 代试验线,今年跟日本 TJP 合作,利用其在日本的产线进行 OLED 量产屏的开发。

▲图/视觉中国

据赵军介绍,在 2022 年到 2023 年间,华星将会投建第一条 8.5 代线的印刷 OLED 工厂。“如果能实现的话,相信是世界第一条高世代柔性印刷 OLED 产线。”赵军称。

而 Micro LED 被认为是显示技术的”终极形态”,其直接由像素点产生颜色,从而提高了色彩表现。媒体报道,华星已经实现了 mini 背光产品的样板出库,预计明年产出。mini LED 被认为是向 Micro LED 的过渡产品。

京东方对印刷 OLED 也有持续投入,在合肥的实验线上进行技术、工艺、量产效率、成本对比评估。但据京东方 EVP、显示与传感器件事业群 CEO 高文宝回复投资者提问中提到,京东方尚没有确定最终的技术路线,暂时也没有相关的产能建设计划。在 Mini LED 技术方面,京东方也在研发,预计今年 4 季度量产出货。

分析师预计,中国面板企业未来的规模效应将带来盈利的快速增长,有了资金支持,中国在更先进的 microLED 面板技术上将有机会赶上韩国面板企业。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肖颂、杜锋为化名)

*本文经授权转自AI财经社(ID:aicjnews)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