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深度解读!十九大法治热词法律人怎么说

2017-10-26 枣法之光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会 

 图片来源:新华网)



最高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周强,最高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沈德咏当选十九届中央委员。

最高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

周强

10月18日下午,最高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周强在参加党的十九大上海代表团讨论时发言表示,习近平同志所作的党的十九大报告高屋建瓴、统揽全局、气势磅礴,通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光辉,体现了全党意志和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是指引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纲领,是推进全球治理、国际法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政治宣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根本在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根本在于习近平同志作为全党核心的掌舵领航。各级法院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报告,始终做到维护核心、绝对忠诚、听党指挥、勇于担当,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图片来源:最高人民法院官网  文字来源:新华网)

最高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

沈德咏

10月19日,最高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沈德咏在参加党的十九大中央国家机关代表团讨论时指出,习近平同志所作的十九大报告,举旗定向、高屋建瓴,气势恢宏、催人奋进,通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思想光辉,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


各级法院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始终坚持以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坚决服从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切实做到维护核心、绝对忠诚、听党指挥、勇于担当,全力以赴做好新时代人民法院工作,为促进司法为民公正司法、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作出新贡献。

(图文来源:最高人民法院官网)






为了更全面深入地理解报告中的“法治”内容

今天我们汇集报告中关于“法治”的新观点、新部署

听一听专家、学者、法律工作者

如何解读十九大报告法治关键词


关键词一:

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


报告原文: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江必新——


如果每个人都能牺牲一己私利而自觉守法,为他人合法权利而积极主动地同违法行为作斗争,宁可克服巨大困难也要在法律范围内推动改革发展、维护稳定,即每一位社会成员尤其是关键少数,都具有极强的规则意识、具有屈己而不屈法的精神、具有很高的法治素养、法治已成为一种普遍接受并自觉践行的文化的时候,法治国家才有可能真正建成。


关键词二: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报告原文: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


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张苏军——


用新时代法治文化的力量,去涵养法治信仰,这也应是下一步法治宣传的一个着力点。

尤其要针对青少年,探索使用新的传播手段,比如,可以通过VR、人工智能等形式,立体直观展现法治场景,让青少年身临其境,创造出更加有效的普及法律知识、传播法治精神、培育法治信仰的新载体。


关键词三: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报告原文: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国家行政学院行政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效羽——


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加强对法治中国建设的统一领导,这也是本次报告中法治论述的一个亮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贵在“全面”,全面建设法治中国,要在党中央的集中领导下,调动全党、全国、全军、全社会的力量推动法治建设,为此必须加强对法治建设的统一领导,更好地协调立法、执法、司法、普法全环节工作,使得法治建设不仅成为政法部门的大事,也要成为所有党政军机关部门的大事。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求不仅针对人民群众的权力活动要依法进行,也要求党内针对党员干部的权力活动也要依法依规进行;不仅要让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享受到法治的保障,也要让党员干部的基本权利受到法治的保障。为此,推动“两规”措施法治化,用留置措施取代“两规”措施,使得传统“两规”措施能够在法治轨道上实施,也是事关所有党员干部切身权益的重大法治举措。


关键词四:

反腐败国家立法


报告原文:推进反腐败国家立法,建设覆盖纪检监察系统的检举举报平台。强化不敢腐的震慑,扎牢不能腐的笼子,增强不想腐的自觉,通过不懈努力换来海晏河清、朗朗乾坤。


国家行政学院纪检监察室主任竹立家——


“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氛围已经形成。目前要进一步扎紧笼子、篱笆,让制度反腐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今后的反腐工作将会持续化、常态化。我国反腐工作将进入一个新时期、新阶段。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


制定国家监察法用留置代替“两规”,是依法反腐的重要手段。目前,在北京、山西、浙江三个开展监察体制改革试点的地方,已经有留置措施运用的案例,这意味着依法反腐站上了新台阶。


关键词五:

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


报告原文: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加强对法治中国建设的统一领导。


四川大学法学院教授左卫民——


自十八届四中全会以来,“依法治国”一直是举国上下共同着力的重要战略方向,对处于法治建设一线的人民法院而言尤其如此。过去五年,围绕“依法治国”这一宏观的战略目标,法院系统主导或参与了多项令人瞩目的改革实践,包括省统管人财物改革、员额制改革和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等,涵盖了司法制度、诉讼制度等各大方面,同时也牵动、关联了其它机构和系统的变迁与改革。

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既是对既往改革成效的充分认可,也为进一步总结改革经验,巩固改革成果,协调改革利益、化解改革矛盾,强化改革力度打下了坚实的领导基础,提供了顶层设计空间。从其它领域的改革实践来看,类似中央领导小组的成立,其引领作用和协调功能的发挥无疑是值得充分肯定的。在司法改革领域,中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领导小组对人民法院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引领作用和协调功能同样值得期待。


关键词六:

公正司法


报告原文: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张建伟——


公正是司法的生命线,没有公正,司法就失去灵魂,势必人所共弃,形同槁木。因此,司法要有持久的生命力,就需要满足民众的热切期待,获得民众的衷心拥护,这就必须锻造公正的品格。司法公正是具体的,只有通过个案加以呈现,方能集腋成裘,获得司法公信力,司法人员也可以藉此获得极高的社会尊崇度,这就是“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之要义。

多年来,人民法院致力于司法改革,多方面推进公正在诉讼领域内的实现,不但在实体公正方面不遗余力,在程序公正方面也有所精进,如通过司法解释以及推动立法,确立起排除非法证据的规则,而且努力扩大该规则的适用范围,为司法中个人自由权利的保障提供了重要机制,使司法程序的公正性得到进一步提升。


关键词七:

深化司法改革及综合配套改革


报告原文: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张建伟——


涉深水者见蛟龙。司法改革的目标在于兴利除弊,建立实现司法公正的长效机制,这就不能“见好就收”,浅尝辄止。因此,司法改革是一个持续的、不断深入的过程。

近年来,最高人民法院以积极主动的姿态进行司法改革工作,成绩斐然,包括以审判公开为切入点,大力推动裁判文书上网、庭审网络直播,形成对于司法过程的倒逼机制,取得良好的效果;另外,人民法院从司法实际出发,大力推动案件繁简分流,提高诉讼效率,增进庭审实质化,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并且与司法行政机关联手展开试点工作,努力促成刑事辩护的全覆盖,同时多地试点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完善,为这些改革积累实践经验。司法改革及配套改革内容丰富、意义重大,构成整个国家法治化进程中的浓墨重彩的一笔。


关键词八:

司法责任制


报告原文: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张建伟——


权力大,责任就大,两者理应形成鲜明的对应关系。司法权称得上干系重大,其行使牵涉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的维护,与个人生命、自由和财产权利的予夺相关,对此司法机关自然不可掉以轻心。

这些年里纠正的一些冤错案件,一方面体现了司法机关有错必纠的精神,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司法活动还存在不少需要改善问题。这些案件的曝光,在政法系统投下震撼弹,让司法机关意识到,要实现司法公正,防止错裁误判,就必须增强司法人员的责任心,提高其谨慎度,这就需要完善和落实司法责任制,将责任落实到人。

随着对司法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深入,人民法院在司法责任制方面也强化了制度设计的科学性,避免锄草伤苗,既要做到对于应当追究的绝不宽贷,也要考虑到对于认识、判断上的错误,防止责任追究的泛化,从而使司法责任制在发挥作用的同时,避免司法人员对于办案产生畏葸心理,戕害其司法独立人格的培育。


关键词九:

宪法权威


报告原文: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维护宪法权威。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


中南大学法学院教授周刚志——


“捍卫宪法权威,保证宪法实施”,是法治中国建设的核心工作。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加强对法治中国建设的统一领导。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维护宪法权威。”

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观点,非常明确地阐述了中国未来推进宪法实施工作的基本思路,此即: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全面协调各部门的宪法实施与宪法监督工作。人民法院作为宪法规定的审判机关,在宪法实施和宪法监督中承担了光荣而神圣的职责。

具体而言,人民法院需要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将宪法精神和宪法原则贯彻落实到具体案件的审判过程之中,让人民群众能够在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宪法的价值关怀。


关键词十:

反腐败


报告原文:不敢腐的目标初步实现,不能腐的笼子越扎越牢,不想腐的堤坝正在构筑,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


中南大学法学院教授周刚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群众最痛恨腐败现象,腐败是我们党面临的最大威胁。”司法腐败不仅严重侵犯了人民的宪法和法律权利,也严重损害了司法公信力。人民法院要贯彻十九大报告中关于反腐败斗争的重要精神,就需要积极推进人民法院的制度建设,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扎牢“不能腐的笼子”,构筑“不想腐的堤坝”,保证人民法官都能清正、廉洁地审理案件。

作为专门的审判机关,人民法院在反腐败斗争中承担了审理贪污受贿罪等国家公职人员腐败犯罪案件等重要职能。人民法院需要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与即将成立的国家监察委员会一起,积极推进反腐败工作,坚持公正司法,形成并巩固发展反腐败斗争的压倒性态势,为国家法治反腐事业贡献力量。



除了众专家的解读,身处一线的法律工作者们对于十八大以来的法治建设和司法环境变化,也有着切身体会:

01

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兼政治部主任宋鱼水——


2014年11月6日成立了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它是为了满足国家创新体系的需要,也是为了满足经济全球化的需要。我们提出了“四个国际一流”的目标,一流的裁判水平、一流的研究水平、一流的审判团队、一流的廉洁水平。这“四个一流”,是希望能够为知识产权保护提供更加便捷、更加效率、更加公正的司法裁判。

在法院,让人民群众有获得感,主要体现了为民和公正两个方面。在为民方面,最高院到地方法院开始实行立案登记制度,我们有一个统计,法院应当依法立案的案件,当天的立案率达到了90%。同时最近成立了互联网法院,同时还有智慧法院的建设,用互联网信息化为老百姓提供司法服务。


02

执业律师薛济民——

党的十八大以来,律师积极参与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实施,通过参与立法咨询,来推进科学立法;通过担任政府的法律顾问为重大行政决策提供帮助,来促进依法行政;通过代理、辩护来维护当事人合法权利,维护法律正确实施,促进司法公正。……我们相信,在十九大以后,律师的作用将越来越广泛,律师的环境也越来越好。

2015年9月16日,《依法保障律师执业权利的规定》出台,对律师各方面的权利进行了保障。特别是司法体制改革以来,加强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的改革,也对律师在庭审过程中的发问权、辩论权,包括我们对非法证据排除的权利,都做了一系列的规定。从2013年到去年为止,中国律师队伍已经发展到32.6万人,律师事务所也有了26000家,实现了小平同志提出的建设小康社会要有30万律师的目标。

03

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刑二庭副庭长、审判员周欣——


上海法院在这五年里砥砺奋进、追求卓越,审判质效获得了质的飞跃。通过二维码立案、微信扫一扫,缓解了立案难问题。通过律师诉讼服务平台使异地律师能上网登记立案,大大节约了司法成本。通过刑事案件办案辅助智能系统等智慧法院的建设,大大提高了审判质效。上海法院推进深化司法责任制、法官职业保障制度、薪酬制度等方面的改革,给法官带来了空前的职业尊荣感、信心和责任。


04

北京市昌平区检察院检委会专职委员、未成年人案件检察部主任、全国模范检察官彭燕——


检察官都在更加主动地去履职。一些普通案件中80%以上都是由检察官自己独立决定起诉的,到现在为止没有出现过一次无罪或撤回起诉的案件,同时,很多的案件与以前相比,办理的速度和周期在缩短。

自昌平区检察院于2014年被最高检确定为17个改革试点单位之一以来,深刻地感受到,司改把办案的权力更多地赋予一线办案亲历者,让他们真正行使审查权力,为自己的审查结论负责。


我们来总结一下十八大以来

法治建设成就关键词


关键词一:司法改革


关键词二:服务大局


关键词三:公正司法



关键词四:执行攻坚



关键词五:司法公开



关键词六:创新发展

(本文内容综合来源于:新华网、法制网、最高人民法院网、人民法院报、正义网)

枣法之光

微信号:zzfyzfzg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