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云原生架构安全白皮书(2021年)》全文

一次性付费进群,长期免费索取资料。

回复公众号:微信群 可查看进群流程。


微信公众号:计算机与网络安全

ID:Computer-network


来源:云原生产业联盟


云原生的理念经过几年发展,不断丰富、落地、实践,云原生已经渡过了概念普及阶段,进入了快速发展期。云原生技术以其高效稳定、快速响应的特点驱动引领企业的业务发展,成为企业数字业务应用创新的原动力。过去几年中,以容器、微服务、DevOps、Serverless 为代表的云原生技术正在被广泛采纳,2020年43.9%的国内用户已在生产环境中采纳容器技术,超过七成的国内用户已经或计划使用微服务架构进行业务开发部署等,这使得用户对云原生技术的认知和使用进入新的阶段,技术生态也在快速的更迭。

云原生技术架构充分利用了云计算弹性、敏捷、资源池和服务化特性,在改变云端应用的设计、开发、部署和运行模式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安全要求和挑战。以容器、Serverless 为载体的云原生应用实例极大地缩短了应用生命周期;微服务化拆分带来应用间交互式端口的指数级增长以及组件间组合设计复杂度的陡升;多服务实例共享操作系统带来了单个漏洞的集群化扩散;独立的研发运营流程增加了软件全生命周期各个环节的潜在风险。云原生的特有属性带来了架构防护、访问控制、供应链、研发运营等领域全新的安全隐患和安全防护需求。

云原生架构安全白皮书(2021年)

谈及云原生安全,不少人还停留在传统安全意识和观念,关注Web攻防和系统攻防,关注密码暴力破解和反弹Shell。然而,安全总是具有“短板效应”,有时,一个简单的端口暴露、未授权访问没及时处理就为攻击者提供了不费吹灰之力长驱直入的机会。此外,云原生技术架构带来的风险,在未来数年内,会成为攻击者关注和利用的重点,进而发动针对云原生系统的攻击。


传统基于边界的防护模型已不能完全满足云原生的安全需求,云原生关注快速开发和部署,这种特性要求进行防护模式的转变,从基于边界的防护模式迁移到更接近基于资源属性和元数据的动态工作负载的防护模式,从而有效识别并保护工作负载,以满足云原生技术架构的独特属性和应用程序的规模需求,同时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型安全风险。


附:云原生架构安全白皮书(2021年).pdf


微信公众号:计算机与网络安全

ID:Computer-network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