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文存|汤用彤:佛与菩萨

2017-01-23 汤用彤 乾元国学

佛与菩萨

文/汤用彤


  前阅报刊说,西藏密教中相信观音菩萨是弥陀弟子,起初不得其解。后翻阅汉文藏经,唐玄奘弟子窥基《法华玄赞》卷二引《观音授记经》略谓:观音在阿弥陀灭度后成佛(《授记经》文见《大正藏》十二卷,357页)。后又见宋代南方知礼《观音玄义记》中曰:“《观音授记经》云:‘观世音菩萨次阿弥陀 后。’”由此可知,这种传说从唐至宋在我国南北各地之佛教中已广为流传。


  至于说在佛教中菩萨的地位本来次于佛,这点可以这样解释,佛本为佛陀简称,早期译音为浮屠,其原义是指“已经觉悟者”。菩萨为“菩提萨埵”之简称,自晋以后,佛教大行于中国,成为尽人皆知的名称。“菩提”本指“觉悟者的觉悟”,与佛同一字根来的;"萨埵"指人或人士,此字有“有”(存在)字义。试以印度梵语法推测,如以“菩提”用为形容词,“菩提萨埵”则为有觉悟的人士;如以“菩提”为名词,则“菩提”就是“萨埵”,因可以解释为“以觉悟为本性”(有、存在),故引申则可以认为“有觉悟为其本性之人”,但他尚未成佛,即佛在未成佛以前可称“菩提萨埵”。在巴利文(小乘)《佛本生经》就是如此。从这里可以看出,在佛教中,菩萨尚须掌握很多修炼方法,如六波罗密,经过很多阶段,达到十地菩萨,然后才得成佛。这是大乘佛教的学说。故可以说,菩萨当为尚未成佛的佛,佛当为已经成佛的菩萨。在传说中,菩萨的地位低于佛。观音菩萨的地位低于阿弥陀佛,由此当可理解了。


  本来当宗教教派初形成的时候,信徒常认为其教主是具有超人力量的人,而其后不久更认为其教主是神,并加以崇拜。在基督教的历史中,耶稣在开始时还被认为是人,后关于他的神话与日俱增,而在杜塞图主义风行以后,耶稣就被认为是神,而他和他的神灵以及上帝成为三位一体了。在佛教的历史中也有同样的情形,悉达多(名)•乔达摩(姓)这个人随着他所创造的宗教的扩 大,很快就成为神,而被认为是“出世”(即超世间,不是凡人)的了。


  从后汉到西晋,佛教在印度已流行过五百年,但菩萨一词尚可用于推尊印度新来译经的高僧,常见于《出三藏记集》(卷六至卷十一)所收集的译经序中,姑且摘引几条于下:


  《道行经后记》说及“天竺菩萨竺朔佛”、“月支菩萨支谶”二人均是参加后汉光和二年(179)译《道行经》的人。


  《贤劫经记》云:“月支菩萨手执口宣”(谓手执经本,口中译出),时在永康元年(299)。


  《阿维越致遮经记》说,太康五年(285)“菩萨沙门法护”“口敷晋言”(谓口译出汉文)。


  《魔逆经记》曰:“太康十年月支菩萨法护手执梵书,口宣晋言。”


  《文殊师利净律经后记》云:“沙门竺法护(无菩萨二字)转之为晋”,亦在太康十年译。


  《正法华经记》云:“太康七年八月十日,敦煌月支菩萨沙门法护手执胡经,口宣出《正法华经》。”


  《持心经记》:太康七年“敦煌开士竺法护在长安说出梵文,授承远”(开士是意译,就是有菩提的萨埵)。


  《渐备经叙》:“元康七年,沙门法护,手执胡本,译为晋言。护公,菩萨人也。”


  从上面译经时候的七条文记看来,在汉晋间,“菩萨”可以说是当时对僧人的推尊的称号,可与“沙门”连用,沙门也可以单用,但是再经过了约一百年,鸠摩罗什到中国,虽然他是更大的翻译家,当时关于他翻译经论的记序中就只称他为“沙门”或“法师”了。

(载自《汤用彤全集》第七卷)

微信号:qianyuanguoxue

咨询电话:010-58876284
哲学系专线:010-62751932
  北大哲学系百年积淀,乾元国学/西学教室十年磨砺,一流教授博导传道授业解惑,砥柱精英增慧修内交流平台。
  乾元国学首创高端人文培训,为企事业中高层管理人打造系统纯正的国学、西学、易学、佛学精品课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