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晓光谈逻辑学:“我希望用很短的时间,让它能看得见摸得着。”

2017-06-05 主页司 华政青年

记者:杨书勋
编辑:田雨时




“你说话不合逻辑。你的文章没有逻辑。生活中我们总会听到很多这样的言语。那么逻辑到底是什么?教学逻辑那么多年,我最大的期望,就是将逻辑学清晰化、平民化、生活化。我希望用很短的时间,让逻辑学能看得见,摸得着。”
这是张晓光教授在上海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做学术讲座时的开场白。

张晓光教授:华东政法大学原人文学院逻辑教研室主任、法律逻辑与法律思维研究所所长、上海市逻辑学会副会长、中国法律逻辑学会副会长。



逻辑长啥样


 “逻辑并不是蒙着面纱的神秘女子,它是一道明亮的灯光,照耀在我们身上。”张老师满脸向往地和我们说到。
张老师对逻辑的解释有两点:一是地道的西方货,到了明朝,李之藻首次将西方逻辑传入中国,译为《名理探》。到了清末,严复将“logic”译为“逻辑”,这开启了逻辑的中国之旅。二是逻辑有三个面孔。古希腊面孔、中国面孔和印度面孔。
首先是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面孔,他著名的三段论是所有逻辑学的基础,所有的演算都逃不掉他的命题逻辑演算和谓词逻辑演算。这就是属于高深的,大家难以掌握的逻辑。
其次是中国面孔,中国的逻辑主要是名学、辩学。名学中惠施提出的譬喻是中国古代思想家谈说论辩的主要方法。他提出用其所知喻其不知而使人知之,也就是用你知道的东西来比喻你不知道的东西而让你知道你不知道的东西,是比较容易理解的逻辑。辩学是墨子提出的,因此又称为墨辩。主要是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白马非马”是我国伟大的逻辑学家公孙龙提出的一个著名的逻辑问题,“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这就体现了一种思辨能力,也是让听者进入自己的逻辑圈套里了。这也是中国逻辑最大的特点,容易懂、有局限、陷阱多。
印度面孔主要是佛教的因明学,“因”,原因、理由;“明”,智慧和知识,合称为论证推理及其依据的学说。以宗:结论、因:大前提、喻:小前提三点来进行逻辑的推理。例如,此山着火,为什么?有烟,如灶台。为什么知道这个山着火了呢?因为它冒烟了。有烟就是有火吗?当然了,例如灶台。


清楚是逻辑的第一要旨

张老师谈到逻辑,总是把清楚作为最终的目的。清楚,首先就是没有歧义,就像我们在语文学习中的修改病句。张老师用两个笑话说明清楚的重要性,“我靠重庆,凉城利川”是湖北省利川市在重庆做的宣传广告,这就引发了大量网友吐槽。“靠”字在这本是依靠之意,却因为网络语“靠”字引出笑话。“有一个叫‘春’的城市,叫昆明”却被恶搞成“有个‘叫春’的城市,叫昆明”。这些都是借歧义来调侃的例子,也都是没有逻辑性的体现,这就说明了逻辑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什么是清楚?清楚有两方面的表现。在叙事方面清晰、具体,在明理方面深刻、透明。
英国小学生守则上写到:不喝陌生人的饮料,不吃陌生人的糖果;不与陌生人说话;背心、裤衩覆盖的地方不许别人摸,这就很好的体现了清晰和具体。
那么,什么是不清楚呢?首先是杂乱、没有条理,当表达的时候,东一句西一句,说了很多,也很费劲,却总是不能让别人知道你到底在讲什么,就会造成不清楚了。其次是歧义。歧义包含文化、地域和情感问题。在文化问题上,特别不同地区文化的角度不同,翻译的时候会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就很容易产生歧义。地域上的跨度也会造成歧义,例如,当你说的不对的时候,北方人会勃然大怒,“胡说!”而南方人更多的会说:“乱讲。”味道就不一样了,也很容易造成歧义。最后,悖理也是表达不清楚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这些现象背后的本质都是不清楚、没条理。所以我们要清楚有条理。同时,清楚是别人清楚,你的表达别人理解明白了,才能说明你的语言就有逻辑了。
别人清楚、注重信息、结论唯一,这是张老师强调的清楚地理念。为了让别人清楚,首先要掌握好自己的信息,特别是关键的信息;同时要明确自己的观点,不要模棱两可;也要在表达时清晰具体、深刻透明、便于理解和吸收。这才是有逻辑性的思考和表达。


看得见,摸得着


逻辑的学习不该是记忆,而是生活中反复的训练,要养成这样的习惯,让思想和文字来展现逻辑思维。张老师喜欢用题目给大家做训练,题目是这样子的:用一句成语,恰当、准确地表达下列信息。例如:
最高的人(顶天立地);最尖的针(无孔不入);最重的话(一言九鼎);最大的容量(包罗万象);最大的窃案(偷天换日);最大的变化(天翻地覆);最长的一天(度日如年);最大的手术(脱胎换骨);最徒劳的工程(精卫填海);最难做的饭(无米之炊)。
这似乎与传统逻辑的“肯前否后”、“否定前件就不能否定后件”不一样,没有标准答案,只有更准确,更有逻辑的答案。在思考的过程中训练自己的逻辑思维,并通过积累的文字来展现,就不再是“若p则q”“如果非q,那么p”的理论知识,不再是让人考完就忘掉的单纯记忆,而是让逻辑变得亲切,变得“看得见,摸得着”。
公布答案之后,张老师意味深长的说:“在本题上,大家在表达的过程中要抓住最主要的信息,突出表达信息最本质的东西。同时,只有大家不断加强对细节的掌握,加强对抽象的思维的训练,逻辑才能被利用到生活之中,大家才能更理性的表达和交流思想,才能深刻理解逻辑的含义。”


六要素模型


六要素模型是张老师此次分析逻辑的重点。这是老师通过对英国哲学家图尔敏模型的理解和改造,而提出了先确立结论的六要素模型。何为六要素呢?张老师把他分为结论、理由、中介保证、支撑、限定和反驳。
1.断言,即结论,是要被证明的陈述、主题、观点。
2.数据或根据,就是用来论证的事实证据、理由(小前提)。
3.保证是用来连接证据和论题之间的普遍性原则、规律等,是连接证据和论题之间的桥梁。
4.支撑,用来支持上面的保证(大前提)的陈述、理由,表明这些普遍原则或关系是真的。
5.限定,对保证、结论的范围加入修饰词,常常是因为对有了反例的考虑,从而对结论进行限定。
6.反驳是对已经知道的反例、例外的考虑和说明。

为了便于同学们掌握和理解,老师拿自己做了一个例子。

“我要退休了,这是我的结论;为什么要退休呢?因为我60岁了,这是我的理由;为什么60岁退休?因为行政法规定的60岁退休,这是中介保证;行政法有效吗?有效,因为是国家颁布并实行的,这是支撑;只要年满60就可以退吗? 不是的,要年满60周岁,工作满40年才可以退,这是限定;那所有人都是达到这个要求才能退休吗?不是的,也有反例,有的人未满60岁就退休了,有的满了也不能退。当我按照这样的思路来告诉别人我要退休了,这就是有逻辑的表达。”
张老师告诉大家:“六要素先确定结论,就是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明亮的方向,目的治理思维表达中的混乱,是治乱!通过先确立结论,就有目标和方向。然后一步步追问,追问的过程中不断的检验和省察,最终就能构成一个完整的逻辑链条。”希望同学们能把六要素模型运用到生活之中,利用六要素模型很好的用逻辑和学逻辑,时刻保持活跃的思维,成为别人口中“你说话咋这么有逻辑”的那类人。


逻辑的学习不只是理论的高深莫测,枯燥无味,而应看到生活中逻辑的重要性和趣味性,学着运用逻辑让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模糊的事情明朗化。张晓光老师说,希望通过自己的演绎让大家注重逻辑思维的训练,让同学们学习逻辑、爱上逻辑,成为一个有逻辑的大好青年!

近期精彩回顾


《雷经天》寻人一起去上海国际艺术节演出

✦ 2017年华政毕业典礼教师发言代表,请您帮忙推荐。

【DATE】有一场毕业舞会邀你带上他(她)



END

源||本科生记者团


我们每个人都要懂点逻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