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重磅特辑】何勤华:要坚持作为法律人的信念

主页童 华政青年 2021-01-18

撰文:杨怡雯

采访:林子扬、杨怡雯

摄影:张嘉程


在建校六十五周年之际,理研会为大家准备了校庆专访特辑。在此开篇,我们有幸采访到了华政历史上一位重量级人物——何勤华校长!作为新中国恢复高考后的第一代法律人,何校长是建设者、亲历者;作为华政历史上任期最长的校长,何校长见证了华政完成种种里程碑式的突破历程……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何勤华的世界,聆听他与华政之间的点点滴滴。


何勤华学长的大学生涯

身为北大法律系77级学生,何学长本科时期与包括李克强、郭明瑞、武树臣、姜明安、陈兴良、张恒山等在内的诸多政界、法律界知名人物是同窗好友。然而这个星光熠熠的班级并没有掩盖其刻苦、勤奋学习的光芒。“我当时的目标是认真听课、拼命记笔记,把每门课都学好。”何学长回忆道。大学几年的全部课程他拿到了全优的好成绩,甚至在课余时间还把北大图书馆当时能够找得到的法律、历史、哲学类的文科书都看了个遍。虽然大学里的英语是从基础的ABCD开始学起的,但勤学苦练的何学长每天拼命背单词,经常去听英语讲座,参加(蹭听)国际学术研讨会,到后来考研的英语分数已经达到了出国分数线(72分)。在书堆中度过了大学时代的何学长迎来了人生中又一次重大抉择。


何学长与华政的故事是从家乡的大米开始的。80年代的大学生毕业出路也无非三条:就业、出国、留校。很多人选择直接在各地的法院、检察院工作,也有不少人选择出国深造。他说道:“我为什么要读研究生、当老师、回上海、选择华政,都是和我当时的身体状况联系在一起的。我到北京去没有注意身体,从天天吃酸性的大米到天天吃碱性的窝窝头和馒头,生活方式没有及时转型,结果生了很严重的胃病,我就考虑到身体这么不好,还是安稳一点回上海当个老师吧。”

青年时代的何勤华老师

1981年被录取华政第一届研究生的何学长回忆说:“在北京我吃不到大米,不利于我调养肠胃,我就有强烈的愿望想回上海。当时华政在全国只有10个名额,招法制史和国际法两个专业的研究生(录取时补招了4名,宪法和刑法各两名)。我对历史特别感兴趣,所以我后来和徐轶民老师联系后选择了法制史。”就这样,未来外法史领域的理想者和耕耘者选择华政这所学校作为其成长的庇护所,之后他也决定留在华政任教,完成他的梦想。他表示:“华政对青年老师一直是扶持的态度,这一点我非常感谢。从当老师开始,也慢慢培养起了对外法史和华政的感情,在读研的三年当中我感受到了法制史不受重视,课时少,发文章更难这样一种坐冷板凳的滋味,我希望我们这一代人能够把它振兴起来。”从此,有着宏大理想的何学长决定在华政振兴外法史这门学科后,逐渐成了大家口中那个亲切的何老师。


 “要么不造,

要么就造个漂亮程度世界一流的校园”

在何勤华老师担任校长的16年岁月中,带领华政逐步从学院升级到大学、从长宁校区扩展到松江校区无疑是最让人刻骨铭心的回忆,也是华政重新开启辉煌篇章的起点。


松江校区的建设,是华政上下齐心、团结贡献的成果。其实早在90年代,华政就曾有机会成为第一批入驻松江大学城的三所学校之一,可惜的是后来被冠有211头衔的东华大学所取代。但以何校长为代表的那一代华政人深知校园面积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性,在他们的坚持与努力下,母校终于在七拼八凑中拿到了位于大学城这宝贵的827亩地,这也是松江校区如今这个不规则形状的原因由来。“虽然在当时的决策者看来,我们这块地是最差的,但是我现在发现我们这里最好,没有任何污染,往北都是国家旅游区,所以这就是祸福相依的道理。”


何校长告诉我们,松江校区的理念就是要设计成一个进来之后看到的满是树木,建筑物掩盖在树丛中,并让学生感受到对法律的崇敬之情的地方。“我们希望能够让学生有一个非常美丽的环境,要让每个家长把小孩送到华政感到放心,让他们相信小孩在这里读书肯定不会失望。”秉持着这样的信念,松江校区这张崭新的白纸在何校长那代华政人的手中描绘出了炫彩斑斓的图景。世界各地的校友们也纷纷助攻,将哈佛、耶鲁、牛津、剑桥等名校的照片传送到设计师的图纸上,而第一个模型就是以剑桥大学女王学院为原型绘制,何校长至今仍保留着当初的全部原稿。他也一直强调,“松江校区就是一张白纸,轮到我们在上面画画了,你如果设计一个很平庸的校园也很对不起学生,至少要在既有的条件下做到极致。”与长宁老校区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一脉相承,最终全体华政老师们一致投票选出了如今这套号称“东方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的设计模型。从何校长口中得知,原本教学大楼是被设计成带尖顶的,由于太像教堂而被“枪毙”,至于实训大楼原先的设计就像巴黎圣母院一样带着整个华丽的大穹顶,但由于过度美轮美奂造成了施工困难,而不得不放弃。

实训大楼第一稿效果图

何校长强调,当我们徜徉在美丽如画的松江新校区时,我们一定不能忘记当年做出巨大贡献的一批建设者。虽然,点名式叙述容易造成挂一漏万的毛病,但如下一些名字我们是要记住的,如当时我们校领导班子中的祝林森、杜志淳、莫负春、张志强、童西荣、王立民,包括目前现任的校领导叶青、顾功耘,还有林燕萍、姚惠娥、翁关发、焦雅君、陆震琪、刘丹华、孙文红、赵云高、肖建国、闵辉、常永平、周立表、华青等当时一批中层干部和松江办公室的同志。这些,我在正在写的回忆录中会有更加详细的描述。


至于华政升级到大学的历程,也同何校长对于改大学的坚持有很大关系。教育部关于学院改成大学有着很多的硬性指标:占地面积500亩以上,拥有多门学科,并且科研成果达到全国排名领先水平。何校长一方面坚持以法学为主的多学科的发展,另一方面强调人才引进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性,使得华政在5年时间内成功晋升大学行列。感谢何校长以及那一代华政人对于不甘平庸的坚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事情,能让我们享受如今这个被芳草地红砖墙包裹着的美丽校园,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实现零的突破。


给华政学子的未来寄语:

要坚持作为法律人的信念

尽管已从校长的职务上退了下来,何校长仍关心着这所倾注其全部爱心的母校。在谈到与华政有关的任何信息时,何校长马上就能反应出精确的数据,如同回忆他自己的人生关键数字一样。他为母校建校65周年所取得的成绩感到自豪,同时也鼓励我们要继续努力,不要因为此次没有进入双一流大学和学科名单而灰心丧气。

“从校长岗位上退下来一幌也已经有两年多了,我感觉当一个普通的老师,给学生上课的生活更符合本来的追求和理想。当校长的那几年也依托着全体老师员工的信任,为学校做了点事情,我也把大量的时间放在了学校的管理上。”现在何老师能够把主要精力放在学术研究和普法讲座工作上,宣传法治的必要性、重要性、可行性,以及实现中华民族法治梦的意义,为法治的进程做出个人微小的贡献,这也与何老师选择法学这条道路的初衷相一致。


何老师同时认为,“我身为高考恢复后的第一届法科学生,又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每件法制史上重大事件的亲历者、见证人,甚至是某种程度上的参与者,责任更加重大。”法律人需有为法治摇旗呐喊的信念,实现法治国家并不仅仅只是法律人的职责,而是全体公民应尽的职责。但不是法学科班出身的公民毕竟对法律不太熟悉,这就需要法律人帮助提升全体公民的法律素养,宣传法律基本知识以及法治精神。

何老师最后也给华政学生们提出了几条人生的建议:

1、确定未来的目标,想好今后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2、通过必要的考试,拿到心仪职业的入门券

3、没有特殊情况,尽量考上研究生接受专业化教育,做一位成熟的人才

4、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事业和领域,避免每天浑浑噩噩、沉迷八卦

5、不要执着于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真正的人才在哪里都能发挥作用

6、提升综合素质,成为一个大气包容、品德高尚的人


感谢何老师这些年来为我们所付出的贡献,把每一位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般对待,相信每个华政人都会将您的几条建议铭记于心,无论经历多久时光的洗礼,我们都不会忘记校史上何校长留过的痕迹。


在文末,我们特地为大家准备了一个惊喜的彩蛋,快来听听何老师都对大家说了些什么吧!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f0501h37wk3&width=500&height=375&auto=0


近期精彩回顾

✦ 这个学校把辩论赛搬上校庆晚会,据说还挺有意思的,那么最终谁是胜方呢?

✦ 听315支无私奉献的“蜡烛”讲述为华政庆生的故事!

✦【走心】从想念他们开始……


END

源||校团委理研会



回复关键字

街拍 | 视频 | 歌曲 | 校歌 | 趣闻 | 美食 | 萌宠 | 网红 |

学霸 | 名家 | 公益 | 温暖 | 在华政 毕业MV |

 遇见华政 | 推荐书单 | 暑假通知 |

即可阅读详细信息


为何校长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