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寻找“潘浴东”!

主页明 华政青年 2021-01-18


4月23日,华东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收到一封特殊的礼物,一封言辞朴素、充满感激之情的感谢信。这是一位受助老人的家人写来的,感谢国际法学院潘越同学见义勇为、勇救落水老人。

几天来,这封信在老师、同学间传阅,感动了数人。信件的背后是一个让人感到温暖的故事。

事件还原

4月10日晚7点,一位患有轻度老年痴呆的老人吵着要去华政河东操场“散步”。因近期老人一直表现出轻生的念头,所以在阻止不了的情况下家人一直跟在身后以防万一。老人行至近水平台处时突然跳入苏州河,即使家人及时跳入水中施救但仍因水深天黑,力气殆尽,爬不上岸。途经此处的潘越同学见状立即跳入水中进行营救,拼力将老人家救起并报警。事后,在家属的一再要求下,潘越同学留下化名“潘浴东”便悄然离去。


“举手之劳”下的温暖

当我们联系到潘越表明想要采访时,潘越回道,“这件事没啥值得学习的,举手之劳而已”。不愿意让太多人知道自己救人的事,潘越对当时的情况总是轻描淡写。在他眼里,下水救人不过是一件不起眼的小事,相比于“见义勇为”这个词语,“举手之劳”更恰当些。当问及面对苏州河水冷夜黑的复杂条件,下水救人那一刻是否害怕时,潘越说,“不害怕,其实那个时候已经顾不上害怕了”,“再遇到这种情况,也还是会奋不顾身跳下水的”。


潘越之前曾在部队服役,两年的服役经历磨练了他的意志,进一步锤炼了他的品性。其所在部队单位曾参与抗震救灾、南疆维稳,部队里的这种无畏与奉献的精神深刻地影响着潘越,使潘越见义勇为的信念愈发坚定。而在退伍之后,他也积极参加献血等志愿者活动,以实际行动践行助人为乐精神。作为一名老党员、老班长,潘越说道,“这件事是自己应该做的”,“当时没想太多,我只知道我要下水救他。”



稳重的“知心大哥”

大家眼里的潘越,是一位做事稳重、善解人意的“知心大哥”。


作为班长,潘越主动负责起班级留学生的选课、作业等工作。同时对于来沪授课的学校外聘教师,在衣食住行等方面,潘越也总能照顾得无微不至。对于班级事务潘越也积极用心,贡献很大,他的表现获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认可。稳重随和、处事低调的性格造就了潘越善解人意的品质。读研之前潘越参加过几年工作,他的年龄比班级同学大几岁,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越哥”。有想不通的事情大家也都喜欢向“越哥”倾诉,而潘越也总会积极地开导,尝试着去解决问题。


在辅导员夏老师眼里,潘越是一位有理想、有抱负、做事低调的同学。“他是班长,也算是1612班或者说16级军事法的老大哥了。平时对于班集体工作他积极组织,热情参与。私底下,是一位内敛又有爱,同时又具有大局观的学生。内敛是因为他不爱出风头,就像这次见义勇为,他直到最后都不愿告诉家属他的真实姓名;大爱是他对身边每一件小事的关心,助人的事很多人愿意做,但跳下苏州河救人很少有人会有这种胆量。”辅导员夏老师提起他更是印象深刻,不计得失、乐于助人,极具大局观等诸多优点在他身上体现的非常明显。“说潘越低调的是他的外在表现,奢华的是他的内心素养。他让我看到的新时代学生党员脚踏实地,胸怀大爱,不骄不躁,有责任担当的作风品质。”


对于在华政这两年的学习,潘越表示,自己很庆幸当初作出华政的选择,也很荣幸最终得以进入华政。华政开放的学习风气、浓厚的学术氛围以及老师言传身教的法律素养深深地影响着潘越,坚定着潘越做一名温暖正义的法律人的梦想。



“举手之劳”并不平凡

匡扶正义、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激励人们与邪恶作斗争的精神支柱。在当前社会转型的背景下,人们的价值取向正发生着极大的变化,很多人甚至将“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奉为圭臬。这种习惯性冷漠的看客心理凸显了社会道德水准的滑坡。


“一个人的本质,不仅仅是简单的存在,更应该是一种超越的价值和追求。这种精神的信仰,就体现为大义。任何社会都需要提倡这种大义。”这个时代不缺乏思想上的“见义勇为”,缺乏的是乐于施行“举手之劳”,敢于践行见义勇为的人。


潘越勇救落水老人,为当下社会信仰的重建,为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精神的弘扬,提供了鲜活的案例。“举手之劳”并不平凡,“见义勇为”也永远是一个时代命题。



近期精彩回顾


华政学子热议习总书记两个重要讲话

主题团日活动很难开展?1754班团员告诉你:不存在的!

✦曹文泽:构建法学教育话语体系对法治人才培养至关重要



END

源||国际法学院

转载自公众号@华政国际法人

   为潘越同学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