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过去5年,学校的这30件事,你不该不知道……

主页瑜 华政青年 2021-01-18


1.精心编制“十三五”规划,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明晰办学目标。学校编制并推进实施学校《深化综合改革方案(2015-2020年)》、《“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学校党委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切实增强“四个意识”,扎根中国大地办好社会主义大学,进一步明晰将学校建设成为一所“国际知名、国内领先,法科一流、多科融合,特色鲜明、创新发展,推动法治文明进步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和令人向往的高雅学府”的办学目标。


2.确立“四梁八柱”战略布局,聚焦综合改革。四梁,即“开门办学、开放办学、创新办学”的发展理念,“教学立校、学术兴校、人才强校”的发展模式,“法科一流、多科融合”的发展格局,“两基地、两中心、一平台”的发展路径;八柱,即学校八个重要的改革领域:构建完善的决策体制、管理工作机制改革、规章制度体系建设、人力资源调配机制改革、预算调控机制改革、工资激励机制改革、安全稳定保卫工作机制改革和后勤保障机制改革。


3.成立文伯书院,探索书院制改革。2017年,在全国政法院校中率先实施书院制改革,进一步探索“通识教育、养成教育、专业基础教育与专业提升教育”一体化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着力解决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专业培养之间的平衡问题,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成长的空间,创建法科特色、多科融合的育人环境。


4.创新研究生教育模式,改革本研一体化学生机构设置。2016年起,在学校党委领导下,学校开展了本研一体化改革工作,完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体制机制和职能分工,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研究生学生工作领导体制,实行校、院两级管理。推进研究生教育模式改革,探索本-硕-博多层次培养模式。


5.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做实“人才强校”战略。进一步明确了“教学立校、学术兴校、人才强校”的发展模式,实行代表作评价聘任高级职称,思政课教师单设标准、单列计划、单独评审,启动校聘教授工作等,深化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改革。进一步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实施教师岗位分类管理制度。 2012年至今,共引进各类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31人。

6.坚持“学术兴校”战略,努力提升办学层次。坚持“法学一流,多科融合”发展格局,建全、建强、建优法学各二级学科。在中国法学创新网发布的最新法学各二级学科排名中,我校法理学和国际法排名第一,6个学科排名前三,基本形成了“以法学学科为发展重点,管理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经济学等其他学科为重要支撑,注重特色发展,实现协调融合”的学科建设基本格局。公共管理学科获评上海市一流学科、一类高原学科,2016年10月,又获批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博士点,在法学学科的“高峰”之外,再起 “高原”。


7.全面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获批第二批上海市高校示范马克思传主义学院,积极申报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博士点。同时,学校已达成与市委宣传部共建“马院”合作协议。


8.大力推进开放办学,不断提升国际化水平。我校与五大洲、38个国家的139个高校和机构,及世界知识产权组织、金砖国家法律论坛等6个国际组织签订了257份合作协议,累计接待境外来访338批次,943人次。2015年,我校举办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中国暑期学校”,成为中国第一个承办该项目的高校,同年成功举办“第二届金砖国家法律论坛”。


9.成功举办65周年校庆活动。举行“以爱之名,情定华政”建校65周年大型集体婚礼,“捐赠文化长廊”揭幕仪式,“锦时芳华·政好是你”纪念建校65周年联欢晚会等65周年校庆活动。


10.全面增强管理意识,扎实推进科学管理。召开管理工作会议,以管理理念创新为先导,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抓手,积极做好战略管理、基础管理、日常管理等三大方面的管理工作,提升管理队伍素质和管理水平。

11.把牢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主动权。聚焦管理环节、完善制度保障,制定了《华东政法大学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华东政法大学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华东政法大学新媒体工作管理办法》等7个规范性管理文件。层层压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梳理责任清单和问题清单。强化阵地建设,构建“大宣传”工作格局。


12.深化“三定”工作,提升人才队伍配置的科学化水平。通过“定机构、定职责、定编制”,健全相互协调、分工合理、运转有序的内部组织机构体系,理顺职能部门、学院的职责和权限,明确各类人员岗位任务和职责、工作要求和标准,针对专任教师、学生思政教师、管理教辅人员(含实验人员)的不同特点,结合上级文件要求和学校实际,分别确定定编原则和方法,核定人员编制。


13.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注重建章立制,完善校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等议事规则,强化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议决议事项督查督办机制。强化落实校领导分工联系点工作制度,提升“抓大事”“议大事”的能力和水平。


14.参加专题学习教育,筑牢思想根基。学校党委认真领导,班子成员带头积极参加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以及“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增强“四个意识”,筑牢同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思想根基。


15.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不断严格干部选拔标准和能力要求,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营造“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为干事者撑腰”的干事创业环境,进一步激发干部队伍和事业发展的新动力。坚持“精干高效、优势互补、能位相称、梯队配备”的原则,有序开展干部选拔任免、交流任职及后备干部培养工作。

16.响应改革号召,推动群团工作取得实效。积极响应中央群团改革要求,重视工青妇群众组织建设,完善二级教代会制度,夯实基层团建,加强思想引领,为青年学生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17.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坚持依法治校,完善以学校《章程》为核心的规章体系,推动学校党委和学院党政两个层面依法依规决策。


18.实施“两基地、两中心、一平台”的发展路径。全力打造重要的高端法律及法学相关学科人才培养基地、重要的法学及相关学科的科学研究基地,中外法律文献中心、中国法治战略研究中心和“互联网+法律”大数据平台。


19.完善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体系。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成为教育部首批认定的、上海唯一一所三大“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全满贯建设单位。


20.落实本科教学教师激励计划。2015年,学校入选“激励计划培育高校”;2016年,入选“市属高校本科教学教师激励计划”试点单位。学校多个部门联合制定了11项激励计划配套制度和19项激励方案,打出“组合拳”,确保激励计划落实好、落地好。

21.科研成果丰硕喜人。国家社科基金法学类课题立项数、司法部项目数持续名列全国第一,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教育部重大项目取得历史性突破,上海市哲社项目立项数在上海市高校中名列前茅。


22.优化校园环境,建设高雅学府。学校以重视民生工程为引领,完善了校园规划,实施了多项重大基建项目和重大修缮工程。启动了学生综合事务楼、长宁校区基础设施改造、格致楼改造等项目,完成了明实楼和六艺馆建设、松江校区五期学生公寓回购、长宁校区电力改造、河西学生食堂改造等工程,校园基础设置建设进一步完善,华政也朝着“内者悦、外者慕”的高雅学府更近一步。


23.三馆落成,环境育人。落成了校史馆、李昌钰法庭科学博物馆和体育文化博物馆,校园基础设置建设进一步完善,环境育人工作取得了新发展。


24.融入社会发展,主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2015年由最高人民检察院理论研究所、华东地区检察机关和学校共建的华东检察研究院揭牌成立,致力打造“检校合作”的智库型研究机构;2016年学校与国家检察官学院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助力国家检察事业发展;服务于国家“走出去”发展战略,学校成立“一带一路”战略与法律外交研究院。


25.集纳社会资源,构建开放的办学体系。2016年2月,学校社会协同合作处成立。学校积极与长宁、普陀、松江进行区校联动,先后与国家检察官学院、华东地区各检察院、上海市司法局等数十个单位合作共建,近年来共签署合作协议70余个,成立海内外校友组织80余个,基金会设立公益项目65个,校地合作、智力服务进一步拓展,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26.打造数字华政,迈向智慧校园。学校数字华政、数字信息管理平台建设不断加快。目前,学校的信息建设包括网络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校园一卡通、移动校园平台、多媒体系统等。同时,学校已建成面向全校师生的数据中心平台,集成了学校师生的人事、教学、科研、财务、学工、一卡通、资产、图书等信息。“十三五”期间,学校信息化将逐步从数字化校园迈向以IT资源深化应用和信息服务为主导的智慧校园建设。


27.探索思政工作,转变创新教师工作管理体制。成立党委教师工作部,确定了“引领、促进、服务和发展”的工作理念,进一步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引领和理想信念教育。


28.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学校成为上海市首批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整体试点校,遴选出“法治中国”等首批29门试点课程进行建设,充分挖掘专业课程思政资源,发挥学科体系建设对于法治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实现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的深层次融合,推动各类课程与“全面依法治国”战略的同频共振。


29.强化“三全育人”理念。学校召开了全校性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题工作会议,开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导委员会成员及机构设置调整工作,成立了本科招生工作领导小组、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小组等组织机构,突出校院两级组织机构的统筹与协调。


30.重课程抓教学,党政领导深入教学一线听课。学校注重课程建设,充分发挥法学优势学科的影响力和辐射面,深化法学“学科群”和“课程群”建设,率先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系列核心课程体系,创建起“法学本科”一流教学品牌。重视课堂教学,建立健全一系列以提高本科教学水平为核心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作为学校基本制度。同时,学校党政领导深入教学一线已经成为一项常态化的多维度听课制度。



近期精彩回顾

✦  三个华政人眼中的这五年

✦【时评】学生为什么应当关注党代会?   

✦  哪些牛娃当选本次党代会代表?


END


为华政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