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家把脉华青】想pick一个怎样的华青,我们听你说

主页沁 华政青年 2021-01-18

记者:查遇阳

编辑:刘玉璐

五年时光,6000+原创文章,84000+粉丝关注。 


我们欣赏过华政的四月天,我们聆听过师长的谆谆教诲,我们热议过《人民的名义》,我们传递过写给小花糖的绵绵情思……

我们的名字是——“华政青年”

作为华东政法大学校团委旗下的校级媒体平台,“华政青年”记录了华政园的点点滴滴,为Ecuplers提供最优质的学习、生活、娱乐信息。寒来暑往,“华政青年”微信号平台已经迈入了成长的第六个年头。值此之际,华小青特别邀请华东政法大学新媒体数据研究院院长孙祥飞老师对“华政青年”生存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解惑。


QA&

Q1“华政青年”作为团委旗下的宣传平台兼华政的校园媒体,老师认为什么样的稿件才算符合这个平台的定位?


A1: “华政青年”是我特别喜欢看的一个微信公众号,根据对全国各类微信公众号的运维状况来看,“华政青年”做的已经非常棒了,这个“非常棒”表现在,它服务学生,不媚俗,而且还有很强的关注度。这在各类微信公众号娱乐化、泛娱乐化的大氛围下,“华政青年”能够以服务学生为基点,做到既不趋利媚俗,又不远离学生,非常不容易。很多微信公众号,要么很有意义但没有意思,要么很有意思但没有意义,“华政青年”两者兼顾了,十分可贵。我想,这就是“华政青年”应该有的样子。


QA&

Q2: 通过前期调查,很多同学表示自己与“华政青年”互动性很低,也有很多人认为“华政青年”是一个有点“高冷”的平台,但事实上华青的后台留言以及投稿渠道都是常年开放的。关于怎么加强华青的“亲民”感,老师有没有什么高招?


A2: 可以这么说,不愿意互动不是说文章写得不够好,而是我们的读者要么很“忙”,要么很“懒”。忙于各种考证、各种复习、各种兼职、各种恋爱和各种游戏,懒于动笔、懒于思考,如果能躺着浏览绝不会坐着评论,他们会觉得戳一下链接都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更不用说还要点赞、分享、发评论。所以,“华政青年”要做的不是将那些“懒人”变得勤快,也不是将那些没有写作兴趣的人变得不再“佛性”,而是要想尽办法将那些有写作、策划、文案、采编激情的同学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从传媒行业的实践来看,很多学生毕业后从事跟传媒相关的工作,主要原因是兴趣和理想。“华政青年”不仅仅是反映和折射华政校园风貌、莘莘学子风采的万花筒,更是华政新闻传媒爱好者、实践者的共同家园,是有志于从事新闻采编等传媒实践领域最好的实践基地,是大学时代撬动未来梦想的有力支点。


QA&

Q3: 老师认为,怎么样才能平衡“华政青年”作为团委旗下校媒撰稿上的严肃性的和稿件的阅读量?


A3: 严肃性新闻本身就不指望它能够像荤段子或花边新闻那样有着超高的“阅评赞”。举几个经常为微信公众号运营者常用的套路:


第一,采用“标题党”“震惊党”“与你有关”等的标题拟定方法博取注意力。此前《人民日报》曾经刊发过评论,批评“标题党”“悬疑新闻”这些做法,现在看来,不仅一些社会化媒体、网络自媒体都在采用这种做法,连一些大名鼎鼎的主流媒体也这么做。比如,《光天化日之下,这对男女竟然在干这个……》,干什么呢?很好奇对吧,瞅着身边没人注意,戳开一看,简直戳瞎钛合金狗眼,这对夫妻在公园里搞传销,被警察叔叔抓了。当然,这只是普通的社会新闻,至于某些严肃新闻,可能比这类题目更辣眼睛,这里不举例了。


第二,采用图表、漫画、故事、段子、动图、小视频等各种娱乐化的方式对严肃新闻进行通俗化解读,说白了就是严肃新闻的娱乐化表达。一个新闻事件、话题有若干个维度,这些不同的维度可能都是事实,但在呈现的时候,很多自媒体(包括官方机构的自媒体平台)都会经过很多的加工和选择,比如对于某一个枯燥的政策,小编会从该政策对“小明童靴”意味着什么的角度来讲一些故事,会用一些图表和数据来稀释一下大段文字带来的压力。


第三,该新闻本身所反映的内容属于极为严肃、影响力巨大、社会关注度极高的话题,比如各类热点事件的最新动态等;这类新闻一般属于较具有权威性的官方机构利用自身平台的权威性、时效性和事件本身的影响力以及对事件进行的第一时间的解读来获得第一时间的转发。比如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每年公式结果,如果你第一时间做一个简单的统计和分析,可能在极短时间内,就可以传播到各个角落。


第四种情况是,文章虽然不太受欢迎,但文末有福利,比如参与评论可抽奖,文章虽然不吸引人,但奖品吸引人啊。我此前看过某些账号为了冲榜采取的这种做法,什么话费水电充值卡、啤酒饮料矿泉水、花生瓜子八宝粥……这种做法是不是有效呢?从数据量来看的确有效,但能不能让所传播的内容“入耳入脑入心”呢?不能说没有用,但用处比较小。很多机构都因为迫于各种考评压力做出的无奈选择。


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做法,这里不列举了。列举上述这些做法,不是说让大家跟着学,而是说明一个问题,在信息量供大于求的背景下,做严肃新闻相当不容易,非常考验采编人员尤其是文稿编辑的文字组织和表达能力。因为对大部分读者而言,“某科技领域获得重大突破性进展”总比“景区五百头母猪表演高台跳水”更有意思。

我关注过全国共青团系统的各类微信公众号、微博官方账号的排行榜很多年,“华政青年”在这些榜单中一直非常靠前,与上述做法不同的是,它没有什么标题党,也不靠各种娱乐化炒作,它就是在为学生服务,为校园文化服务,不靠媚俗而能取得这样的成绩,这相当不容易。如果能有点什么突破,我想可以做一些集知识性、趣味性与正能量为一体的尝试,比如针对大学生所关兴趣的话题(兼职/电影/音乐/小说/游戏)等做一些问卷调查或深度报道,既有独家性,又符合学生群体特点,还具有一定的研究色彩。


QA&

Q4: 我们作为本科生记者团,怎么撰写一些与社会热点话题有关的稿件,怎么去把握社会热点话题和校园的关系?


A4: 这类选题很好,至少我个人比较喜欢。我之前自己玩微博的时候,经常会针对热门的话题做一些既轻松又有点学术性的短评,很受学生欢迎,也经常会被一些媒体和自媒体文章摘录。如果要做此类内容,除却采访专业老师之外,还可以灵活采用一些其他方式:

第一,事件回溯,即按照事件的时间轴、人物轴、关键节点等方式以简明扼要、可视化强的方式再现事件过程;

第二,观点汇总,通过主流媒体观点集中摘录、垂直领域自媒体及专业中V的网络评论等进行汇总摘编,体现出观点的多样性;

第三,针对这一话题进行针对学生的问卷调查或有针对性的采访。

此外,此类话题要注意把关,尤其是针对那些争议性较大、真相模糊的事件,可以在标明出处的前提下,汇总多方观点,不做没有证据的评价。


QA&

Q5: 因为运营时间长达五年之久,“华政青年”可能在文风上、撰稿方式上形成了一些枷锁和模式,稿件内容也很单一,老师认为我们当下应该怎么样去打破这样的一个局限?


A5: 有五年之久的运营经验累积,形成成熟的模式、规范,这是好现象,不应该看作是“枷锁”。所谓“打破枷锁”的理解应该是现在经验的基础上做一些创新和探索,而不是否定之前的做法。

个人的想法就是,第一,之前的经验、做法、模式好好地保留下来,这都是经验和财富,不要轻易放弃;

第二,结合新闻传媒实践的最新动向,进行一些带有实验色彩的创新,比如推出一些新的小专题、小栏目,借鉴网络自媒体一些新颖的表达形式,尝试一些带有研究色彩的深度报道等。

回望过去的五年,“华政青年”平台在前辈们的努力和各位的支持下逐渐成长,不断发展壮大。

如今,关于未来的美好蓝图缓缓展开,

“华政青年”平台向诸位同学发出最诚挚的征集:


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想pick一个怎样的“华政青年”?

你们希望“华政青年”做出什么样的改变?

你们希望“华政青年”演绎出什么样的“华青style”?


请在评论区留下你们的宝贵建议,

“华政青年”的未来,将和你们的决定息息相关。

“华政青年”,我们的故事未完待续......

 PS.华政青年记者团2018招新群,

等你加入哦~


近期精彩回顾

 社会实践优秀图片大放送,绝美瞬间,你来评选!

 向前进,博青春!176名进博会华政志愿者正启航!

 招募!食堂监督员真的很适合你!

END

源||华政青年本科生记者团

图源||微博@薛一薛


“华政青年”期待你的加入!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