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他,新闻界的旗帜,最敬佩周恩来,为什么周恩来却婉拒其加入中共?

2017-10-04 东方网


新闻界的旗帜

邹韬奋



我生平无任何野心,只有一个理想,就是要创办一种为大众所爱读,为大众作喉舌的刊物,但是办好一种周刊是不够的,我们要创办一种真正代表大众利益的日报。


——邹韬奋

△1926年,邹韬奋与夫人沈粹缜的合影

△1928年,邹韬奋和夫人及长子邹嘉骅

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邹韬奋先生的精神,这就是他之所以感动人的地方。——毛泽东


邹韬奋同志经历的道路,是中国知识分子走向进步、走向革命的道路。——周恩来


新闻界旗帜 民族脊梁

弃理从文的爱国志士

邹韬奋,江西省余江县人,1895年11月5日生于福建永安。在父亲“实业救国”观念的推动和影响下,1909年春,邹韬奋考取了福州工业学校读机电工程科。父亲希望他“将来能做一个工程师”。但邹韬奋认为他的天性“实在不配做工程师”。1919年9月,邹韬奋破格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文科三年级学习,开始了他人生之路的一大转折。

△1919年,邹韬奋(后排中)与圣约翰大学同学的合影


1922年,他在黄炎培等创办的中华职业教育社任编辑股主任,开始从事教育和编辑工作。1926年接任《生活》周刊主编,以犀利之笔,力主正义舆论,抨击黑暗势力。


韬奋是他后来主编《生活》周刊时所用的笔名。他曾对好友说:“韬是韬光养晦的韬,奋是奋斗的奋。一面要韬光养晦,一面要奋斗。”“韬奋”不仅意在自勉,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生活》周刊


九·一八事变后,他全身心投入到抗日救亡运动中,坚决反对国民党政府对日本侵略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他主编的《生活》周刊以团结抗敌御侮为根本目标,成为国内媒体抗日救国的一面旗帜。一·二八淞沪抗战结束后,国民党政府在签订屈辱的《淞沪停战协定》的同时,调集大军“围剿”苏区和红军。邹韬奋坚决反对国民党政府的做法,痛斥蒋介石、何应钦等是军阀和民族罪人。


1932年7月,他和胡愈之等人创办生活书店,担任总经理,生活书店团结了一大批进步作者,在全国各地建立了56家分支机构,出版享誉文坛的四大期刊《文学》、《译文》、《太白》和《世界知识》,以及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青年自学丛书等。


△邹韬奋用过的笔、笔架



积极抗日 坚持奋斗

以笔代枪的战士

1933年1月,邹韬奋参加宋庆龄等发起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当选为执行委员。不久,被迫流亡海外。在两年多的流亡期间,他考察了英、美、法、德、意等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苏联,阅读了大量马克思主义的著作,认识到中华民族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获得彻底解放。

△邹韬奋编辑的杂志


1935年8月,他回到祖国后,正值日本侵略军制造分裂中国的华北事变。他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在上海创办《大众生活》周刊,响应共产党的号召,旗帜鲜明地支持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期间,他担任上海各界救国会与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的领导工作。他的活动遭到国民党当局的仇视,他创办的《大众生活》和《永生》杂志先后遭查禁被迫停刊。

△1935年,邹韬奋在上海文化界救国会成立大会上演讲

△邹韬奋、沈钧儒、李公朴、沙千里、史良、章乃器、王造时等“七君子”在苏州看守所合


1936年11月22日,他因积极宣传抗日,与沈钧儒、李公朴、沙千里、史良、章乃器、王造时等7人被国民党当局逮捕,成为著名的救国会七君子之一这就是著名的“七君子事件”



在囚禁的243天中,邹韬奋写成了《经历》、《展望》、《萍踪忆语》和《读书偶译》四书,牢房成为他以笔代枪的战场。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中国进入全面抗战阶段。在全国人民的强大压力下,7月31日,国民党当局不得不将邹韬奋等7人释放出狱。面对国人的支持,邹韬奋心里十分感动:“我们报答之道,只有更努力于救国运动,更致力于大众谋福利的工作。”

△生活书店重庆分店(1937年)


获释后,邹韬奋在上海创办《抗战》三日刊。上海沦陷后,转至武汉,继续主编《抗战》,并将其改编为《全民抗战》三日刊。武汉沦陷后,到重庆继续主编《全民抗战》。




罹患癌症 英年早逝

身后被追认为中共党员

1938年,邹韬奋接受国民政府之聘就任国民参政员。在参政会上,他的言论总是让当局“讨厌”,尤其是他调解国共摩擦,被要人骂为“国民党请你当参政员,你却为共产党说话”。他主办的书报又被“审查老爷”大量禁发,勉强通过的也经胡删乱改,以致文理不通、谬误百出。


面对国民党的高压,邹韬奋寄希望于中国共产党。到武汉后,他向周恩来提出入党申请,得到的回答是“现在以党外人士身份所起到的作用不一样”。在重庆,他是“周公馆”常客,周恩来也经常出席《生活》书店的茶话会。邹韬奋临终前曾说,周恩来是他毕生最敬佩的朋友。

△1939年10月,邹韬奋(中)与夫人(右)参加在重庆举行的纪念鲁迅先生逝世三周年大会


从1939年起,国民党在大力反共时加紧打压社会舆论,积极进行抗日宣传的生活书店及其出版物不断遭到查禁、封闭,一年多内生活书店在全国原有的56处分店只剩下6个。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邹韬奋被迫再次避走香港。在香港,他继续宣传抗日,揭露国民党当局对日妥协投降倾向和对民主进步人士的迫害。5月29日他在香港,同茅盾、金仲华、恽逸群、范长江、于毅夫、沈兹九、沈志远、韩幽桐一共九人联合发表了《我们对于国事的态度和主张》,进一步表达了要求进行民主政治改革的强烈愿望。


香港沦陷以后,他在中国共产党帮助下,先后转移到广东东江游击区和苏北敌后抗日根据地,继续从事抗日民主的文化宣传工作。期间,他多次向党组织提出入党请求,党组织认为他以民主人士的身份在国统区工作对党和革命事业更为有利。


1943年初,由于受到病痛的折磨,邹韬奋不得不又秘密回到上海,经诊断得了中耳癌。


1944年6月,邹韬奋弥留之际,口授遗嘱,郑重提出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申请,“我正增加百倍的勇气和信心,奋勉自励,为我伟大的祖国与伟大的人民继续奋斗。请中共中央严格审查我一生的奋斗历史,如其合格,请追认入党。”


1944年7月24日,邹韬奋在上海病逝。


9月28日,中共中央根据他生前愿望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中共中央在致其家属的唁电中称他为“吾党的光荣”,“韬奋先生二十余年为救国运动,为民主政治,为文化事业,奋斗不息,虽坐监流亡,决不屈于强暴,决不改变主张,直至最后一息,犹殷殷以祖国人民为念,其精神将长在人间,其著作将永垂不朽。”

△1985年11月5日我国发行了《邹韬奋诞生九十周年》纪念邮票一套两枚,纪念邹韬奋先生


△上海邹韬奋纪念馆(重庆南路205弄53、54号)



位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邹韬奋塑像


长江韬奋奖,是经中央批准常设的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最高奖,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组织评选。该奖项由范长江新闻奖和韬奋新闻奖合并而来。韬奋新闻奖设立于1993年。


三联书店的前身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活跃于中国出版界的三家著名出版发行机构——生活书店、读书出版社、新知书店。

生活书店成立于1932年7月,创办人是邹韬奋、胡愈之等,前身是创办于1925年的《生活周刊》;读书出版社成立于1936年,创办人是李公朴、艾思奇等,前身是1934年创刊的《读书生活》半月刊,1937年更名为读书生活出版社;新知书店成立于1935年,创办人是钱俊瑞、徐雪寒等,前身是《中国农村》月刊。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三家书店逐步合并。






特别鸣谢:上海龙华烈士陵园

来源:东方网、新华网、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人民日报、《震撼中国的100位英雄模范人物》、《中共上海党志》、读书、澎湃新闻等

编辑:Lily


【相关链接

他,36岁成为十万海员的“带头大哥”

他,孙中山的同乡,为什么蒋介石一定要处决之……

他,毛泽东的好友,上海大学的创办者,倒在雨花台……

她,中国共产党唯一的女创始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