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他,走进罗布泊后神秘失踪,最后的留言是......

2017-10-19 东方网


永不消失的脚步

彭加木



昂藏七尺志常多,

改造戈壁竟若何。

虎出山林威失恃,

岂甘俯首让沉疴!


——彭加木诗一首


我愿一辈子做一颗铺路的石子,让别人踏在自己的背上走过去。


——彭加木

△彭加木使用的试验器具和标本


坚韧不屈 与癌症抗争

立志为边疆“添草加木”

彭加木,原名彭家睦,广东番禺人,1925年生于广东南海县(现广州市白云区)。


1947年,他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农学院,在北京大学农学院任助教。1948年,在设于上海的中央研究院医学研究所筹备处工作。

△彭加木在实验室工作


上海解放后,彭加木在生理生化研究所(现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前身)任助理研究员、研究员,主要从事酶、胶原蛋白等课题研究,并在国内最早建立了电子显微镜观察和界面电泳仪等用于生化研究的新技术。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6年,中国科学院准备组织综合科学考察委员会,分赴边疆各地调查资源,31岁的彭加木主动放弃去莫斯科学习的机会,请求赴新疆考察。


“我志愿到边疆去,这是夙愿。我的科学知识比较广泛,体格坚强。面对困难,我能挺起身子倔强地抬起头来往前看……我具有从荒野中踏出一条道路的勇气!”在写给郭沫若院长的请愿书中他表下决心。请愿书中他把自己的名字“家睦”改为“加木”。他说,他要跳出小家庭,到边疆去,为边疆“添草加木”。一时间,彭加木成为年轻人到边疆荒原去开拓的榜样。

△1957年,彭加木因重病住院。图为彭加木在病中坚持工作


可不到一年,在工作中突然晕倒的他被检查出患有恶性肿瘤。彭加木被医生告知只能存活3个月,彭加木没有选择放弃,他开始积极地配合治疗,医生先后为他填写了两张“死亡通知单”,最终一张都没有“生效”。


△1964年在科考工作中的彭加木

△彭加木(左四)和同事在罗布泊科考时用餐

△彭加木在新疆科学院的冰川观察站附近


出院后,彭加木坚决要求继续赴边疆,以完成未竟之事业。1958年3月,彭加木去新疆参与中科院新疆分院的创建工作,是新疆分院第一个化学实验室的创业者。1956~1980年,他先后赴新疆工作达15次。在科研工作中刻苦钻研,一丝不苟;在科研基地的扩展,资源的综合考察和利用,技术系统的建立以及对植物病毒的发病控制和诊断技术方面都作出重要成绩。


1964年彭加木受中共上海市委表彰,市委号召全市人民向彭加木学习。1965年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彭加木参阅的书籍




考察罗布泊 不幸失踪

最后留言“我往东去找水井”

1979年,彭加木任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副院长。1980年5月3日,他率领中国科学院考察队第四次向新疆罗布泊湖盆进发,调查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以及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影响。考察队自北而南首次胜利穿越罗布泊干涸湖底。


正当队员们准备回家时,彭加木却出人意料地提出:利用剩下的20多天,再次返回罗布泊深入科考,同时开辟另外一条穿越罗布泊的道路。


考察队预计返回罗布泊的行程大约为800公里,顶多需要7天时间,因此只携带了7天的水、油及食物的补给。但是3天之后,考察队才行进了150公里,大家不得不停下来重新评估前进的风险。


此时,燃油已所剩无几,保存的水也开始变色发臭。大家决定向最近的解放军部队基地求救。但彭加木也向队员们表示,部队用直升机送水得花费六七千元钱,喝这样的高价水肚子不疼,心疼。为什么不试试自己去找水呢?


△彭加木的最后留言


6月17日中午,驾驶员打开汽车车门时,发现了这样一张用铅笔写的字条:“我往东去找水井,彭。6月17日,十点三十分。”起初,队员认为彭加木在50℃的高温下不会走太远,再加上他有丰富的野外生存经验,相信不久后他就会回来。


但直到下午,彭加木还没有踪影。次日凌晨,科考队通过电波报告:6月17日上午,彭加木只身外出找水,不幸失踪!


1981年8月24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授予其革命烈士称号。




四次搜救 下落不明 

他的科研伙伴先后寻找25次

搜寻队伍在一片草丛中发现彭加木吃过的糖纸和疑似脚印


彭加木失踪后,从酷暑盛夏到数九隆冬,国家发起了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搜寻救助活动。其中,担任第四次搜寻活动(1980年11月10日至12月20日)的现场总指挥的王熙茂,当时是中科院新疆分院副院长、党委副书记。他向记者讲述了寻找过程。


队伍由14名科技人员、15名解放军战士、7名通讯报务人员、20名司机、4名测工、9名后勤联络人员共69人组成。总共寻找面积为1011平方公里,平均每人每天寻找近1平方公里。41天的寻找,除了遇见两副骆驼骨架外一无所获。最后仍然未寻找到彭加木下落。


彭加木失踪后的第二年5月,他生前的科研伙伴夏训诚带领考察队再进罗布泊。此后的26年里,夏训诚对罗布泊进行了25次考察。他说:“每一次考察都在寻找彭加木,在寻找一种科学的精神。”



位于广州白云区槎龙村彭加木公园里的烈士塑像


彭加木走了,他跋涉荒原的脚步戛然而止,但他志在边疆“添草加木”的豪情,他从荒野中踏出一条道路的勇气,他投身科研事业的扎实足迹,都深深印刻在人们的心底。世界充满了未知,探索的脚步永远不会停歇!



【相关链接

他,36岁成为十万海员的“带头大哥”

他,孙中山的同乡,为什么蒋介石一定要处决之……

他,毛泽东的好友,上海大学的创办者,倒在雨花台……

她,中国共产党唯一的女创始人

他,新闻界的旗帜,最敬佩周恩来,为什么周恩来却婉拒其加入中共?

他,为何被蒋介石诬称为“黄埔四凶”之一?

他,红色特工闯出龙潭,却谜一般在长征途中失踪……

他,最早提出成立“中国共产党”

他,共产国际的中国第一人,中国共青团的主要创始人

他,陈独秀的长子,中共江苏省委书记,29岁惨死在屠刀之下……

他,“逆子”,“菩萨”,“大王”

他,28岁任中共最高领导人,《国际歌》首位汉语译者

他,21岁发起组织少共,上海三次工人武装起义的领导者之一

他,“最热烈的领袖、最英勇的战士”,25岁进入中共中央领导层

他,救国“七君子”之一,激流勇进的民主斗士

他,从学生领袖到铁军战士,铁罐遗书令人泣下……

他,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主人公原型,我党隐蔽战线的英雄

她,怀孕三月,双枪杀敌,把最后一颗子弹留给了自己

他,用诗篇传播抗日火种,皖东北抗日根据地的奠基人之一


特别鸣谢:上海龙华烈士陵园

来源:东方网、新华网、人民网、《中共上海党志》、《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南方网等

编辑:Lily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