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俯冲式降温来了!如何保护脆弱的心脑血管?牢记这几点→

东方网 2021-06-09



这两天的上海

是不是恍然进入了“小阳春”?

不要太开心

俯冲式降温已在路上!



昨天明明是小寒节气

上海市中心徐家汇

最高温却高达21.6℃

打破了1949年以来

1月上旬最高气温纪录

也是百年来最暖的小寒

详情请戳:上海中心城区已达21.6℃!史上最暖“小寒”,“暖气”还能持续多久?


△南京路上一身短打的行人


△更有爱美的女孩吊带衫出街


预计今天上海最高气温

仍高达22℃左右

今天下午到傍晚起

受强冷空气影响

气温明显下降

24小时平均温度降幅可达7-9℃



今天下午到傍晚上海风力增大

最大阵风可达6-7级



明天,上海气温预计骤降14℃

最高温在“极速俯冲”后仅有8℃



后天还有降水过程

较明显的降水在11日前后

气温骤升骤降

会有较大的体感落差

大家要谨防感冒呦!



气温剧烈变化

容易引发各种呼吸道

心血管疾病

尤其是

对于血管本就脆弱的

中老年人而言

更要积极应对突然降温

如何保护脆弱的心脑血管?

跟着东东一起来看!





昼夜温差大

心血管急性事件增多


昨天我国迎来“小寒”节气,一年中最冷的时段来了,而江南气温好像跑错了片场。【相关链接】“小寒”|上海最高温将破20℃暖如小阳春,但周三气温就打“骨折”……但“小寒”毕竟威力强大。在给北方带来大到暴雪之后,强冷空气终将抵达上海,将在本周三俯冲式降温,24小时内最高气温预计狂跌14℃,气温降幅可达到寒潮标准。

当昼夜温差超过9.6℃时,因冠状动脉综合征和慢性阻塞性肺炎引起的急性事件发生率则显著提高。暴露于极端气温可诱发血压、血液黏稠度、胆固醇和心率显著变化。我国气候复杂多样。当前,高血压已成为国人心血管病的头号危险因素,目前全国高血压患者已达3亿。其中,天气温度变化对高血压病人的影响常常被低估。

有研究发现,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老人还是年轻人,脑出血的发生率均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其中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在冬季最高,其次是秋季和春季,夏季最低。由于人体温度调节系统处理突发情况能力有限,突发温度变异会带来人体相应变化,例如血胆固醇、心率和血小板黏度均增加,则机体免疫能力下降,因此一日内较大的温度变化可致人群中出现超额死亡。



气温骤降

也给血压降降温


最近几天这种过山车般的气温大起大落,心血管疾病及脑卒中进入高发期,高血压患者尤其要提高警惕。如何应对因气温变化导致的血压变化?

有研究数据表明,气温每降低1℃,收缩压升高1.3毫米汞柱,舒张压升高0.6毫米汞柱。这对正常人来说没有什么,但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在气温骤降及季节更替时,务必加强血压的自我监测,密切关注血压值,警惕因外界温度变化所致的血压急剧变化。如果发生血压值急剧升高,要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方案,避免随意用药酿成危险。多数情况下,高血压患者需要长期用药,或者终身服药。

但仅仅依靠西药是不可能根治高血压的,还要注意生活方式的改善及饮食调理辅助治疗。高血压患者在生活中应注意根据天气变化增减衣物,不宜进食生冷食物;凡有轻度高血压或有高血压病家族史的,食盐摄入量最好控制在每日5克以下,少吃酱菜等盐腌食品;少吃肥肉及各种动物性油脂,控制食用动物脑子、鱼子等高胆固醇食物;多吃一些蔬菜、水果,尤其是深色蔬菜;适当增加海产品摄入,如海带、紫菜、海产鱼类等。


老年人谨记这几条

寒冬里保护心脑血管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内血液流速减缓,更易诱发高脂血症、血液黏稠、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造成心脏、大脑及全身组织发生缺血或出血。很多老人有高血压、高血脂等基础性疾病。寒冷会刺激人体血管收缩,从而促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心脏负荷增加,同时也增加了脑溢血和心肌梗死发作的机会。一个简单的动作,心脑血管就可能瞬间崩溃!

所以,老人切记在冬季要注意以下事项——


01起夜时注意别摔倒

许多老人都有起夜的习惯,有时还可能起夜多次。这时,如果起床太猛,会引起血压波动太大导致晕厥,还可能因夜间黑暗看不清,导致摔倒或撞到硬物而受伤。

夜间起床动作一定要缓慢,起来后先开灯,在床边坐一会儿,然后再下地活动,走路时可扶着床沿和墙壁。

排尿时如感觉到头晕、眼花、心慌、腿软等,应立即抓住身边物体防止摔倒,然后缓缓蹲下并呼叫求助。

02一醒来不要马上起床

如果一睡醒匆匆起床,身体从长时间的休息状态,突然改变体位进入到活动状态,人体交感神经系统被迅速激活。老年人调节能力差,易发生体位高血压。

再者,经过一晚上的人体处于静止状态,血液粘稠度增高,血管阻塞发生几率大,也有可能会加剧供血不足,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对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病人,冬季睡眠醒来时必须先在床上躺一会儿,待“醒透”后再起床,避免心绞痛、中风等发作。


03起床后不要马上开窗

许多老人起床后马上出门或者开窗,这一小小的举动却有可能成为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致命因素。冬季早晨室外温度低,室内外温差大,刚从暖和的被窝离开就立即面对冷空气。寒冷可引导起冠状动脉收缩,导致心肌缺血,加重心脏负荷。

建议可以在起床前就将空调温度开到26℃左右,等房间暖和后,再起床。或者是先裹着被子或披着衣服在床上坐一会儿,等适应了室内温度后再起床。起床后,要等身体活动开了,再开窗换气。


04适当推迟晨练时间

有些老人喜欢早起晨练,但冬天的早晨是一天中气温最低的时候,刚从暖被窝里出来,一下来到室外,温差过大,天冷会让心血管收缩,很容易引起疾病发作。对心血管病人来说,冬季保暖很重要。如果时间允许的话,特别是对老年人来说,下午三、五点钟可以到室外走走,进行一些适当的锻炼。更要控制运动量,不要加重心脏的负担。

05不要突然的扭头

心脑血管病患者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颈动脉硬化,猛然回头扭动颈部,会使颈动脉血液产生涡流,造成大脑供血不足或颈动脉硬化斑块脱落,堵塞脑血管造成急性脑中风。


06洗澡时注意防范晕倒

冬季洗澡时门窗紧闭,如果自家浴室空间小,容易引发供血不足,尤其是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老人,本身心血管功能差,供血不足导致携氧能力低下,容易发生猝死事件。

水温最好设定在38℃~42℃之间(42℃以上是危险的),避免突然进入浴池或浸泡太久;脱衣服的地方或浴室内温度先提高,避免温度变化;从浴池中起身时,动作放慢;洗澡前后,要补充水分。家人洗澡时,适当与之对话,预防发生事件时还不知情延误急救。

07如厕时不要用力排便

坐在马桶上心脑疾病突然发作致死的案例屡见不鲜。心脑血管病患者一定不要跟排便“较劲”,排不出来不要勉强。在上厕所之前,有心脑血管疾病史的老年人,应该带上硝酸甘油,以备不时之需。上厕所时不要反锁门,一旦出现问题家属可及时发现。

清早起床后,一杯温热的开水或牛奶,都可以刺激肠蠕动,帮助排便。医生建议:“冬季要注意饮食,多喝水。对于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病人来说,每天适量饮水十分必要,可以降低血液黏稠度,保证血液流动通畅和润肠通便,防止便秘,以减少疾病的发作。”


来源:东方网综合

作者:潘丽娟

部分图片摄影:汪伟秋

编辑:shirley、安通

审稿:张海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