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们读世界】《我的读书之路》

2017-02-18 舒穆禄 读后感杂志

舒穆禄,1982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内蒙古财经大学讲师,民族学硕士,目前正在准备考南开的人类学博士。打算考完这次试就辞职了。以后看看是专门写文章呢,还是读博士呢。打算辞职后先出去玩一圈。微信:sunjuan1982sunjuan

 

20159月份,当我打开老师推荐的考博参考书《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才发现,我又转了个专业,现在已接近复习尾声,回顾这几个月学习过程,伴随着焦虑,失眠,以及各种自我怀疑,效果很不好。此刻的心情,真是无助,沮丧。可是我总觉得自己是有点东西的,可是这个东西是什么?确实摸不着看不见,转化不成实际效用。今年已经33岁了,回顾一下,这么多年,我难道真是浑浑噩噩的度过的吗?

小时候

我爱读书,喜欢看一切有字的东西。现在的媒体总说中国人没有读书的习惯,广告里总是宣传怎么培养孩子的读书习惯。读书习惯真的是培养的吗?我也没有想过自己到底怎么回事,就像上瘾一样,小时候被妈妈打,长大了被老家没文化的人嘲笑,就是改不了这个“毛病”,但自从看到三岁的侄子一睁眼就拿书,逼迫着大人不停读,自己主动去认字,把大人弄得筋疲力尽。才知道,爱看书这个事,是天生的秉性,就像有的人天生勤快,有的人天生嘴馋一样。我是天生对有字的东西“馋”。

我二十岁前是在内蒙古呼和浩特附近的一个郊县度过的,然而这个郊县的地理位置却奇特,它和呼和浩特市的直线距离不足20公里,中间却隔着闻名遐迩的北方最大山脉阴山山脉的大青山段。温度和地貌与呼和浩特市有云泥之别,暖湿气流被这座海拔3000多米的大青山挡的严严实实,每年的五月份,当呼和浩特已经春暖花开,绿树成荫的时候,武川县还隔三差五的下场雪。类似尼泊尔和西藏的关系。

这段山脉层峦叠嶂,地势险峻,不易行走,在中国的几千年历史中一直都是兵家必争之地,是御敌要塞,到现在为止都保留着从北魏直到抗战时期的遗迹。大山挡住了热空气,防御了敌人,可想而知,也使当地人出行不便,生活信息闭塞,生活经济落后。在我考上大学之前,山里只有一条盘山道通向外面的世界,只有两个车道的盘山路在山脊谷底来回绵延,有时候走到山脊上,路旁便是万丈悬崖,外地人第一次走都是要祈祷平安的。直线距离不到20公里的两地,开车老手也要走上两个多小时。因为危险,逢下雨下雪天气,当地交通部门便封路禁止通行了;也是因为危险,当地人每走一次,都要第一时间给家人报平安;因为危险,我在高中毕业之前,走出大山的次数屈指可数,每次都是去配眼镜;因为危险,山里的人们信息闭塞。

闭塞体现在了什么地方?比如我们上小学没有任何课外活动,体育活动,补习班,也不知普通话为何物。大山挡着收音机频率只有一两个,在安装有线电视之前,电视频道也只有两个。

所以,我在小学寒暑假,唯一能做的,知道的,就是利用老师教的汉字,看书。现在想起来,不知道我老爹的书都是哪里来的,好多书留到现在都是珍品,可惜那个时候不懂。我家平房小院,院子南面正对住房,有几间低矮的仓房。仓房里父亲的书有好几个大纸箱。主要是小人书人物绣本,明清笔记小说,苏联小说以及后来的抗战小说,甚至有黄纸毛笔抄写的医书。

这其中有个小故事,三年级时语文老师找我妈告状,说你家姑娘不好好写作文,抄袭!!我妈说,她看书多,可能是自己记住的吧。

小的时候印象最深的首先是人物绣本《峨眉山传奇》《玉娇龙》《红楼梦》《西游记》、《小五义》《七侠五义》《隋唐英雄传》等。我也有个画画的先天爱好,看见精致的人物绣像就找张纸临摹,以致小学的课本书皮,作业本背面都是这些人物。(后来才知道,我父亲的弟弟,没上过几年学,但是把人物绣像画的栩栩如生,可是家里人不懂得培养,成年后靠出卖劳力生存,生活异常艰辛。)四年级以后,大概可以看连贯的字了,于是绣本换成了小说。印象最深的《薛刚反唐》《白蛇传》还有《小五义》《七侠五义》《三言二拍》四大名著,以及估计是我爸年轻时候流行的红色小说《红岩》《海上渔家》等。其中《白蛇传》还是繁体竖排的,前后扉页都没有了。这个版本现在被我珍藏起来了。

当时看书特别快,两天可以看一本厚书,看的天昏地暗,不知时间。而且看完以后,本书中哪句话出现在那一页第几行,一清二楚。

所以现在看到有人说不认识繁体字,就觉得很奇怪,在我的印象里,繁体字和简体字是一起学会的。现在想想,当时简体字和繁体字都不大认识,看书靠前后语境猜。看的多了,自然就知道了,直到现在,很多汉字我仍然不知道怎么读,但是知道它的意思,也知道怎么用,怎么写。

五年级那个暑假,偶然发现那个小学居然有个图书室,从来没有给学生开放过。借着妈妈是老师,我开始一摞一摞的搬书回家看,凡尔纳的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等等,是在那个时候看完的,也开始了我是对宇宙好奇的启蒙。

 

初中

刚上初中那会,中华大地各种气功开始流行,以及各种现在被冠为伪科学的理念。例如香功,例如特异功能,例如手指识字等。八十年代出生的同龄人可能印象不太深刻,可是当时那一阵子流行却给我这个没有参与过得人留下了太多的印象。因为什么,因为书。

当时家里炕上总是扔着几本父亲看的气功书,期刊。隔段时间就换几本,我趁妈妈不在的时候,丢下手中的作业本偷看。看完书中描写的奇特景象和感受,便动了好奇心,甚至学习气功方法,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和我哥在家里偷偷开练,什么咏春拳,虎形拳,入定,冥想,气运丹田,打桩。可能小孩子悟性好,看到什么照单全收,又没有思维定式的限制,当时练习的时候的确是有切身感受的,有一次感觉头顶的百会一股热流冲了上去,吓的我害怕走火入魔,再也没有练过。气功与中医,从那个时候开始,就觉得其实高深莫测的学问。

十年前大陆开始流行瑜伽,说是减肥塑形的体操。我心想,这不是印度的以冥想为形式的一种信仰吗?怎么变成了体操?

五年前张淑芬之类的作家写的的身心灵修行书籍开始畅销,甚至一些民间心理学机构也在推崇一种理念,即人的意志,能量,频率要和宇宙连接,来使生活变的更加美好。我读了那些书,了解之后,发现,这不是和九十年代流行的特异功能,人有无限潜能的主旨,同酒异瓶吗?现在的流行说法认为气功是伪科学,我坚决不赞成,因为自己有切身体会。至于说当年的特异功能说法是个大骗局,我也觉得不能完全否定。

改革开放的这三十年以来,从世面上流行的书籍,和社会上流行的主流观点,就能看出人们的思想变化。总得来说,是越来越浮躁,看问题流于表面,越来越人云亦云,人群整体越来越狂妄自大,认为自己无所不能了,从而不再冷静思考,没有独立思想了。如同《乌合之众》中描写的大众心理行为。这其中的原因,重要一点就是大部分人不懂得某个事物的来龙去脉,因而也做不出正确的判断了。

高中

我是个愚钝的人,高中时期喜欢上了诗词歌赋,不太明白上学的目的是为了考大学。读书伴随着偷偷摸摸和被妈妈教训责骂。妈妈管不住我,还找老师管我,不要看闲书!

十七八岁少女,情窦初开,天天念叨着“似这般如花美眷,都赋予断璧残垣”《西厢记》《牡丹亭》《红楼梦》《崔莺莺》《苏小小》《唐诗宋词元曲》。家里人说,我不相信你能看懂,连翻译也没有,于是让我当着他们的面翻译《西厢记》。我翻译出来了,却无法给他们传达古文的美感,真是遗憾。

那个时候,感觉世界都是美的。每天傍晚骑自行车回家,迎着栖霞满天的夕落美景,经常会陶醉的流泪。夏天校园里静悄悄的草坪,远处原野里错落有致的树林,惊起的飞鸟,都让我想起某句美丽不可名状的古词,也许,我对情感的追求,和对生活美学的感受,就是从那个时候培养的。

这个信息闭塞的小县城重理轻文,高一时当地仅有的两所中学里,我的文章经常被传阅。然而在文理分班的时候,重点班只有理科班,人们喊着口号“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再加上母亲的极力主张,自己的不成熟,我也就跟着进入了理科重点班。老师和同学都很惊讶,你为什么不学文呢?文科没有重点班呀。

高三的时候,到三姨家学习,发现了书架里一套外国经典名著《基督山伯爵》《简爱》《红与黑》《少年维特的烦恼》《呼啸山庄》《安娜卡列妮娜》等等十几本。欣喜若狂,久旱逢甘霖,于是偷放在高考复习题下面,等夜深人静的时候,偷偷看,很快都看完了。高考成绩可想而知。

本科

我是家族里第二个考上大学的孩子,我哥是第一个。根本不知道理科工科和文科的区别,更不知道学那些专业出来能做什么。在那个落后的小县城里,周围的人也很少有考上大学的,心里没有概念,更不知道如何选择。听说盖房子是门手艺,能挣钱,老拿主意的妈妈喜欢这种显示力量的专业,于是就帮我选择了工业和民用建筑这个专业了。

到了大学后,对自己的专业没有感觉,但是看到图书馆里的那个壮观,我简直要跪了,幸福来的太快,就像吸毒的看见看一屋子白粉。

对专业完全没有兴趣,开始在图书馆看书。刚开始手足无措,不知道该从哪里看起。于是《西方建筑史》《素描技法》甚至《如何做女人》,《安妮宝贝》《成功法则》《时间简史》,刚开始看的书肤浅又杂乱,鸡汤,心理学,小说,技术。后来逐渐将活动范围缩小在社会科学那几排。

专业课学习的有《弹性力学》《离散数学》《相对论》等等,虽然学的不好,可是却让我对探索宇宙起了极大的兴趣,同时看了《时间简史》,知道了人类的渺小和宇宙的广袤。也对后来理解庄子的《逍遥游》有了很大帮助。物理学和哲学是融会贯通的。

大二的时候,看了李践的《做最好的自己》,突然觉得人不能这样浑浑噩噩的活下去,要把自己的潜能发挥出来,去最喜欢的事,才不枉此生。又读了林语堂的散文,才发现,我把我喜欢的文科快要丢了。然而文科的广阔内容,给与人的丰盛生命是纯理科不能比拟的。

大三的时候,谈了场恋爱失恋了,终日以泪洗面,恍恍惚惚,难以走出来。在图书馆碰到了一本书《苍茫灵山玄奘传》,大二的时候看到过,读了几页觉得枯燥无味放回书架了,此刻拿起来,却觉得如饮甘泉。原来,恋爱可以让人成长,而有些书,只有了人生阅历才能懂。用了两天一夜的读,读完了这本书,心里解脱了很多,也让我对佛学,以及哲学和人类的信仰有了兴趣。

大四的时候,开始读一些简单的禅说,佛学,慢慢涉及到人生哲学,庄子道家,逐渐看诸子百家,学习儒学,甚至了解易经,奇门遁甲,鬼谷子。我都是用好奇的心态看的,所以并没有专业的人们能够系统清晰的记住。然而,结合自己的理解和生活的体会,这段时间的读书,让我觉得人一定要有自己的志向和追求。现在的社会是个拜金,拜物的社会。人容易在大众的追逐中迷失了自己。

陶渊明有言:“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这期间,读书让自己的思想变化了很多,也逐渐确立了人生观和价值观,世界观。

有一天,突然发现一件事,儒,释,道,好像讲的是一个东西唉,大道无二,万法归宗啊。好像发现了新大陆,不知道该和谁交流,于是给妈妈打了个电话,讲了一个小时,其实她不知道有没有懂,肯定是没兴趣的。后来怀着激动的心情再到图书馆看,就看见了这样一个系列《儒释道对话》,原来早就有人发现了啊。

第一次参加工作

毕业后签了当时比较火热的房地产公司,开始了挣钱最快的置业顾问工作。然而,一个月后就开始失望。失望是因为,工作太忙,没时间看书,一直以来都是吸取知识的模式,突然停止了,很不习惯。周围的人没文化的多,聊不在一起。总有游手好闲的富二代开着跑车来骚扰,小姑娘们趋之若鹜,让读了很多圣贤书,充满了书生意气的我很不舒服。于是决定辞职。辞职等于失业。二十来岁的年纪,傲视皇天,理想主义,丢掉丰厚的薪金,辞职后就打包行李回家了。

第一次参加工作就这样草草结束,然而。却让我又多了一个思考的问题。经历了事情以后才会去反思,我到底适合做什么?我到底想要什么样的人生呢?这个反思的能力,是读书给我的。

回到呼和浩特市正好是国庆,我在市里满都海公园一个人游荡了一下午。

人应该追求事业的成功而不是金钱的积累。这是我读书后明白的。

人不能只看眼前,急功近利,而是要戒骄戒躁,稳扎稳打,给自己一个经历丰富的人生才是更有价值的。

如果你想开始,任何年龄都不晚。

思绪很乱,然后想到了我的一位大学老师。他是我的土木工程课程的老师,同时又在外面的公司兼职。讲课非常受学生欢迎,因为他气质谈吐不凡,既有专业知识,又有社会经历,又有文化底蕴。是当时无论男生女生的偶像。多么希望过他那样的生活,既有经济保障,又有人身自由,还在文化素质较高群体里生活,可以不断的提升自己。

看来,大学老师,真的是个完美的职业。

而大学老师的招聘条件,最低学历是硕士。那就考吧。

这个时候,开始有自己的主见,我要实现学习文科的愿望,我要当大学老师。

难忘的复习考研经历

是时恰逢考研报名,一月份考试,三个月时间。转专业考研何其难,而且是由工科转到文科。既然当老师,就选内蒙古师范大学,既然转专业,就选个参考书最少的专业吧。于是经过筛查,发现了民族学专业,只需要四本学习参考书。看了民族学简介,正是我喜欢的内容。那时候哪里能够料到,这个时候,我给自己开启了奇妙世界的大门,此后的幸运和奇遇,都是由此而来。

学这个专业,在旁人听来,没用又冷门。但是我喜欢,不想以后,只想去学习了解我想知道的知识,读硕士,纯粹为了爱好和内心驱动。事实证明,这世上没有冷门热门,看似没用的东西,只要你喜欢,能够将其做到极致,经济收入,是附属而来的,而心里的快乐,早就让自己满足了。内心的驱动才是成功的关键。

我开始从头学起英语,政治,与专业课。作为一个工科生,这三门基本从零开始。大学时期没有认真学过政治,英语考完四级就丢了两年。于是每天在家里,给自己制定了学习计划和每天的任务。开始进入学习状态。只有吃饭的时候,妈妈做熟了饭,叫我一声。我端碗吃饭。放下筷子继续看书,每天只睡6个小时。那时候特别专注,看书很快,效率很高。

舅舅家住在隔壁,他的女儿,我的小妹妹,正在读小学,每天跑我家玩。经常下午午睡起来我看到她背着书包去上学了。看一会书抬头一看,她背着书包,蹦蹦跳跳的回来了,才发现,看了一下午书,没起来活动一下。

我学习的屋子,书桌在床的旁边,每天走的路程来来回回不超过十步。有一天从床上起来走向书桌发现自己踉跄了一下。

每天不动开始头晕了!为了更高效率的学习,我得锻炼了,于是每天抽出半个小时的时间跑步,活动身体。

我把学习计划贴在墙上,完成一项就划去一项,一次也没有落下过。到了第二个月,明显感觉累了,于是开始下载电影看,三四天看一部,《肖申克的救赎》《楚门的世界》《海上钢琴师》这些豆瓣评分最高的经典电影,都是在这个时期看的。好的电影不亚于一部好的书,他能让人清醒的反思生活与人生。

学习懈怠了几天,就开始对考试没有信心了,甚至有了放弃的念头,可后来一想,就算我这个时候放弃了,又能做什么呢?还不是虚度时光,再说,万一过线了呢?

于是在考前两个星期,我到学校附近的三姨家去学习。走之前去看望了当时还在世的姥姥。八十岁的姥姥对我说:“看把个孩子学习学的苦的,胖成这样。”

因为我见过舍友为了减肥而节食,后来精神颓废的样子,所以为了学习的时候有精力,每次吃饭都吃三碗饭。不留神两个多月体重从106斤飙升到135斤。于是我大腹便便,笨笨拙拙,带着两个月来积累的满身肥肉去做最后的复习冲刺了。

有一天,三姨给我买回一瓶郁美净,对我说:你每天洗完脸抹点油把。唉,肥胖,三个月没理发,鼻子黑头硕大,穿着姥姥的背心,模样惨不忍睹啊,三姨夫特地和我合影留念了。

考试以前,把政治和专业课按照自己的理解总结了几条大纲,给自己出了几道大题目,主观题,然后把答案总结出来,背了背。考试的时候惊喜的发现,题目和我总结的差不多。这是运气好呢?还是我学的融会贯通了?

坐在考场上心里一阵感慨,这么简单的题目,文科学习真的太容易了。想想我本科毕业设计做了半年,有一个月的时间天天熬夜,每天在教室的桌子上趴一会过夜,一个月没有回宿舍睡觉睡觉。更别说考取工科的研究生们要付出多少了。可是同样资格的考试,文科的付出和工科的真不能比啊。

那年硕士成绩下来考了343,远超了当地公费硕士研究生的录取线。

成就感给人带来的愉悦是任何事都达不到的。后来妈妈对我说:“当时周围的人都对她说考研究生特别难,周围同事邻居家的孩子没几个能考上的,更何况转专业呢。所以她也觉得我考不上,但是又不敢对我说。”

我是我周围居民和家族里第二个考上研究生的,第一个是我哥。从此以后,我的弟弟妹妹们便开始一个个都走上了考学之路。

考完试后,开始和亲戚同学们交往,发现自己说话居然口吃的很厉害,真是让人感叹,三个月没有说话,连说话的能力都丧失了。这次考试付出了这么多代价,然而,却觉得非常值得。语言能力当然很快就恢复了。

考试之后读了林语堂的《京华烟云》,他本来想把中国的《红楼梦》翻译给西方世界看,但翻译开始后发现翻译不出美感。于是用英文写了这部小说。看到书中的姚木兰又联想到了自己,虽然没有她有才,但是那种急需人懂的心情却很有共鸣。

硕士论文的写成

读硕期间,业余时间读了《文化人类学》,列维斯特劳斯《忧郁的热带》《野性的思维》《努尔人》摩尔根《古代社会》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经典著作。这个时候世界观的视野又扩大了很多,也对生活中的事开始更加深入的反思。

人局限在一个小圈子里,一种价值观里是可悲的,对于只有一次的生命来说,也是可怕的。看了不同世界里,关于人们地位和财富的不同标准,便知道在自己生活的世界里,很多评价体系是很有局限性的,如果我们穷其一生去迎合这些评价体系,是愚蠢可笑的。

我们是社会人,但首先是自然人,人要活出自己的真实和本色来,才不枉这一生。而所有的光环,财富,地位,荣誉,都是周围这个小圈子里才认可的,并不是真正有价值的。唯一有价值的,也就是人的经历,脑子里的智慧和经历之后的体验吧。

我对信仰问题比较敏感,因为我的家族是个基督教大家庭,而我从小是姥姥带着我在教堂里长大的。然而,当老一辈的信徒逐渐消减,青壮年的信徒们成为教会主力后,在改革经济大潮的影响下,教堂已经不再是我小时候的模样,变的世俗,纷乱,浮躁,不再安静了。

所以,我以这个为主题写了一篇毕业论文。一年当中读了很多有关民间信仰和基督教信仰的书籍和论文,又去做了田野调查。在20103月份开始,用半个月的时间,将腹稿打成电子版,此文没有复制粘贴,每句话都是自己的想法,所以比较耗时,但是这个过程是个享受。

结束那天,发现眼睛都花了,吃饭都看不清。我做事总喜欢一鼓作气,却忽略了保护眼睛。视力下降不少。

无奈我的导师不是本专业出身,没有给我指导过、茫然中我求助于其他导师,可出于避讳没有导师愿意接手,正好又被抽中盲审,只好找认识的文化人帮我看看。可是,没有本专业出身的人,谁能指点我呢?所幸的是,盲审顺利通过,答辩时导师们的评价也不错。

生活中一直有个梦

2010--2011

20106月份硕士毕业,如今已经2016年了,6年时间,一个小孩也长成大人了,我却一直到考博的路上纠结。说起来自己都惭愧。

然而,这其中也有缘由。人做事,是需要环境的。周围的舆论氛围是,女硕士已经是灭绝师太了。谁还有心情考博士?其实硕士论文之后,我才真正感觉到,做学术研究或许是我最爱的事,而社会学,人类学是我最感兴趣的专业。而考博导师是关键。

周围的人总是说考博干什么呀,再学成书呆子啦。有个工作就行啦,学那么多干什么?所以自己也就不温不火,逐渐懈怠了。可是心中的愿望却一直没有熄灭,也许这个是生命深处的元动力。

盘点了下这些年,我到底做了些什么?真的是浑浑噩噩虚度了光阴吗?

其实我一直在找我喜欢的相关专业的博导。

2010年夏天,我硕士毕业了,开始追寻那个萦绕已久的梦,读博士,我给云南大学的一位社会学教授寄去了资料,写了邮件,对方给我回:我今年已经64啦,马上就要退休啦不招学生啦。。。。。。。

我贸然报了人大,和邻居正在读博的姐姐要来去年考博的真题看了下,又听她讲讲。对自己很不自信,知道自己硕士期间可能没学到足够的知识。于是报了没去考。

下班之后没有事,心里有股劲却不知道往哪使,于是买书看书。我一直有个愿望,希望自己能有个壮观的书房,工作之后,有了自己的家,开始每个月买书,书房很快就满了。来我家的亲戚不理解,买这多书吃呀?然而,我却觉得是我最有价值的财富。我读了一套熊召政写的《张居正》,马上被作者雄厚的文学历史功底,以及其中做人做事的智慧震撼了。历史人物小说原来可以让人学到这么多年东西。于是接着读了二月河的帝王系列《雍正王朝》,《康熙大帝》《乾隆皇帝》等,以及《曾国藩》《胡雪岩》《贞观政要》等。认真研读了《曾国藩家书》。

父母没有多少学问,我没有从父母那里学到太多做事,做人,治学的智慧,这些书就是穿越古今的大智者,教会了我很多。

尤其是曾国藩对弟子梁启超和对家中子侄的教诲,以及每个帝王在成长的过程中被太子太傅和大臣们的提点,真是醍醐灌顶。

读完这些书之后,觉得自己看人看事站的层面更高一些了。那些历史上个个都是人中麟凤的智者气度,好像在心中也时涌时现了。

这一年生病了,眼睛老有翳,看书看不清楚,可是不看书就难受,于是艰难的读。家里人对我说:“你看书太多了!!看那些有什么用啊!”可是我忍不住呀。

 

2011--2012

2011年冬天,看到厦门大学不设定导师,心想也许有希望,报名了。可是工作又忙,家里有事。没太当回事,20123月份去参加考试。头两天笔试,第三天面试。

在机场书店闲逛买了本《中国大趋势》,没事看了看。没想到专业课只考一道主观题,居然和书里内容相近,就趁热现卖了。面试时候,让现场翻译专业英语文章。有难度,不会。有个满头银发的教授对我说:“同学,你不行报其他学校试试?”成绩下来后,发现外语和专业课一都上线了,而专业课二却比分数线低两分。当时觉得,这自主命题自主考试可真自主啊。

可是这一年也没闲着,我读了法国思想家卢梭的《瓦尔登湖》,《百年孤独》,三毛的全集,从此开始爱上了哲学,也爱上了自由。寒假的时候去沈阳调兵山呆了一个月,没有事做,到镇上的书店买了一套张爱玲的全集读了。

三毛的一生万水千山走遍,又和自己的爱人在梦想的地方生活。没有悲情,却让我看的痛哭出声,因为她的自由和率性,触动了我心的最深处。难道我不想像他一样自由吗?

20124月份,单位在全校范围内举行环节干部选拔考试,题目是《如何建设内蒙古财经大学》,写一篇3000字左右文章。此题可大可小。而在这之前,我又猜了一次出题人的意图,自己总结了5个方向,准备了5篇文章。其中有类似这篇。于是在几百人中考了个第一名。

当时的心情是兴奋的。暂时把考博求学以及自己的爱好抛之脑后了。然而,被破格提拔到核心部门却是折磨的开始。这其中有多少利益相关者在互相牵扯制衡,让我这个常年读书又初出茅庐的人处在权利的漩涡中心实在苦不堪言,又经常因为平生所学完全派不上用场。日日彷徨纠结。

2012年年底,有个同事对我说,你刚来的时候那么青春靓丽,怎么一年下来灰头土脸的,就像老了十岁。我心里一惊,如果一种工作或者生活让我不快乐,折磨我的心理和身体,它对于我还有意义?这个时候就萌生去意了。

一年的尾声,我承担了一个任务,审核单位所有职工的档案。这1500份左右的档案就是1500个鲜活的生命历程。我没有想到每个人的生活带着那么强烈的时代印记,都详细记录在档案里面,看得人触目惊心!

工作做到后期,越来越觉得,人一辈子为了当下时代的评价标准忙碌,而丢失了自己。人将一辈子时光奉献在了这个单位,可是时代风云时变时新,今天捧你,明天你就什么都不是了。在位时风光无限,可是一退休就一无所有了。

这么多年的读书,让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我宁愿做那个三毛旅途中遇见的那个靠卖手工编织的工艺品走遍世界的艺人。

辗转反侧一个星期,我不甘不愿这样过一辈子。于是工作做完,便找领导辞职了。同事们很惊讶:这是个多少人想来都来不了岗位,你居然要辞职?你脑子进水了吗?

当官是暂时的,学者是终身的。我可以读书,写文章,到处访学游历。虽然不再有人奉承,也不再人前风光无限,但是,我心里知道,这个方向才能收获丰盛的人生。

 

2013年,2014

刚转过教学岗,这一年没有课。这一年的博士招生考试正在进行,慌忙之中报了中央民大,去试试。没有准备当然没有希望。我考完试再北京呆了一个星期,把北京城游玩了一圈。

书柜里的书放不下了,整理了几箱子送给别人,自己留下了喜欢的。这个时候读书已经不再喜欢读小说了,觉得麻烦,更加倾向学术类。觉得内容丰富。是自己的胃口,越来越大了。

没有事做,在家里看书,没有方向,乱看。郎咸平的系列,时寒冰的系列,金观涛的系列。人物传记,乔布斯,朴槿惠,邓文迪,杨澜等。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发展都有其规律,而这个规律又能在微观的个人身上表现出来。看到了国家政策的变化,就马上想到历史上某个时期也是这样,历史的循环没有新意,下一步的社会会发生什么情况,我们应该怎么保持冷静。

后来又读佛洛依德。甚至买了《麻衣神相》,研究了人的面相。

从此喜欢研究人,从他的面相推测他的性格和生活境遇,从他的待人处事的方式推测他心理形成原因,推测他的童年经历和父母职业,大多八九不离十,这时候,发现,真有趣。

2013年冬天,我仍然在寻找导师,我将有社会学博士点的高校都列了出来,却只找到几位导师的联系方式,邮件发出去,只有南开的导师给我回信了。可是给我列了二十多本书的书单。说实话,没有信心,也就没有动力了。这一年,是极其迷茫的一年,年过三十,我该何去何从,家庭发生了变化。也影响了考试。

 

2015

第二次报了南开,因为开始代课,新课备课用去了所有时间,我变得忙碌起来,没有时间学习。但是觉得应该去考一下,起码了解一下实地情况。很幸运的在考完试见到了导师,交流之后,他很关心我的考试成绩,而我对专业知识没有信心。他对我说:一个好的社会学博士,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和阅读的积累是非常重要的,至于专业的理论知识,是可以补起来的。你这么多年来积累起来的阅读量,知识量,和工作生活经历,是别人没有的。而只有这些,你才能够有洞察深刻的研究能力,才能做出好的研究成果。你读书多,文采好,爱思考,我相信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好的学者的。

成绩下来后没有上线,导师建议我到南开做访问学者一年,扩展一下视野,也能有静心学习。

暑假的时候工作告一段落,又读了几本佛学的书。《西藏生死书》《轴心时代》等

这么多年的等待与摸索挣扎,也许现在终于见到曙光了,于是我有了动力,在南开访学期间,除了听国内本专业大牛们的课,每天到图书馆学习,南开的图书馆藏书档次比之前就读工作的几个学校明显高很多,天天都在想,等我考完试,好好享受一下。可是南开的博士门槛很高,而我的专业课知识又荒废多年,不免焦虑,影响读书效果。

距离20163月份的考试不到两个月了,家里人觉得我奇怪,你每天看书不烦吗?你这个年纪不结婚生孩子过日子,看书干什么?

真实生活就不能焦虑

硕士期间有一个很有水平的导师,叫额尔敦扎布,他说:“你们学习文科的,不要急躁。文科出成果是需要知识积累和生活阅历的,所以,文科的大师都是满头银发的老年人。和理科不一样,理科需要的是创新精神,所以你们看理科的有成就的很多都是三十岁以前。所以,你们不要急躁,积累最重要,等到有一天就会水到渠成了。”

所以,对于生活中的事情,不要急躁,更不要着急得到眼前的利益和名誉,做学术和研究,是需要静心的。而我在读书和静心中体会到了快乐。

有几次,同事谈起同龄的优秀者,和我们同样的年纪,职称,学位,奖项,职位,课题。每个都拿了,真是优秀的人,相比之下,自愧不如啊。而我觉得,人不能比较首先要明白自己追求的是什么。如果追求的是社会科学的学术成果,三十岁出头的成绩不能算什么。

而那些社会上层出不穷的评价体系,又有多少是标准的呢?审核档案时候,最深的感受不就是,人要是太迎合潮流,最后的结果不就是被潮流吞没吗?

所以,最怕被社会的纷扰扰乱了自己的心。

我们到底还追求什么?

李叔同是我很喜欢的一位大师,他的弟子丰子恺评价他的老师说:

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

 

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人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三层楼。懒得(或无力)走楼梯的,就住在第一层,即把物质生活弄得很好,锦衣玉食,尊荣富贵,孝子慈孙,这样就满足了。这也是一种人生观。抱这样的人生观的人,在世间占大多数。其次,高兴(或有力)走楼梯的,就爬上二层楼去玩玩,或者久居在里头。这就是专心学术文艺的人。他们把全力贡献于学问的研究,把全心寄托于文艺的创作和欣赏。这样的人,在世间也很多,即所谓“知识分子”,“学者”,“艺术家,”。还有一种人,“人生欲”很强,脚力很大,对二层楼还不满足,就再走楼梯,爬上三层楼去。这就是宗教徒了。他们做人很认真,满足了“物质欲”还不够,满足了“精神欲”还不够,必须探求人生的究竟。他们以为财产子孙都是身外之物,学术文艺都是暂时的美景,连自己的身体都是虚幻的存在。他们不肯做本能的奴隶,必须追究灵魂的来源,宇宙的根本,这才能满足他们的“人生欲”。这就是宗教徒。世间就不过这三种人。我虽用三层楼为比喻,但并非必须从第一层到第二层,然后得到第三层。有很多人,从第一层直上第三层,并不需要在第二层勾留。还有许多人连第一层也不住,一口气跑上三层楼。

不过我们的弘一法师,是一层一层的走上去的。弘一法师的“人生欲”非常之强!他的做人,一定要做得彻底。他早年对母尽孝,对妻子尽爱,安住在第一层楼中。中年专心研究艺术,发挥多方面的天才,便是迁居在二层楼了。强大的“人生欲”不能使他满足于二层楼,于是爬上三层楼去,做和尚,修净土,研戒律,这是当然的事,毫不足怪的。做人好比喝酒;酒量小的,喝一杯花雕酒已经醉了,酒量大的,喝花雕嫌淡,必须喝高粱酒才能过瘾。文艺好比是花雕,宗教好比是高梁。弘一法师酒量很大,喝花雕不能过瘾,必须喝高粱。我酒量很小,只能喝花雕,难得喝一口高梁而已。但喝花雕的人,颇能理解喝高梁者的心。故我对于弘一法师的由艺术升华到宗教,一向认为当然,毫不足怪的。

这段话,我深以为然,感官刺激,远不如读书,艺术给人带来的愉悦多。

2015年初,我带妈妈到台湾旅游,顺道去了所有能碰见的卖书的地方。在当地书店和机场买了几本繁体竖排的书,读了。有关我们现在所知的一切政治是非,原来都有另一个样子。站在台湾岛太平洋的礁石上仰望着大陆,突然觉得,我们在自己的小圈子里,随着周围人的喧喧嚷嚷,追逐着大流,希望得到周围人的肯定,是一件多么可笑的事。人在复杂的环境中,要保持清醒独立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是多么艰难而又难得的事。

2016年初,我在泰国,印度洋上玩滑翔伞,我一个人在印度洋的高空,快艇小的看不见,海洋涌动着碧蓝的波涛,远处地平线略带着地球的弧度,一望无际的大海,沙滩的人和树以及房屋那么小。人生活在这个奇特的星球上,这个世界多么广袤无边,有多少未知又有趣的事物我们可以去探索。这种感觉是多么的让人激动和舒畅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