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我们读世界】半懂不懂——《孔乙己》教学碎想

2017-12-31 马进军 读后感杂志

深蓝之鹰,原名马进军,回族,八O后,甘肃省积石山人,某中学语文教师。生活在山高沟深的苍茫西北,在苦难与泥土中成长起来的我,热爱生活,热爱文学,酷爱写作,已经在文学的海洋中遨游了许多个春秋,虽无建树,但仍乐此不疲。

 

我觉得,孔乙己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代表。他的形象和一生的遭际浓缩了整个中国历史进程中知识分子的一生。或许,有人反对我的这种看法,以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代表应该是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王安石、辛弃疾。我要说的是,他们首先是官员,他们的主要职责是操作行政事务,文学作品的写作对他们来说只是一种业余爱好和消遣,文学作品是他们政治生活的一种副产品,一种调料。

《孔乙己》这篇短短的小文,竟把一个人的一生浓缩尽收;短短的小文,竟把一个社会浓缩在里面,把农民、打工者、商人、知识分子、家吏等各行各业描绘在一起,确实了不起,鲁迅不愧是伟大的作家。我当老师多年,给学生上过这篇课文好几次,自己也读过更多的次数,但其中不懂之处很多,写出来与大家共同交流探讨。

 

1.名字

孔乙己当然姓孔,但是他的名字不是父母取的,也不是父母请社会贤达人士取的。而是别人起绰号一样取的,是从“上大人孔乙己”这句话中摘出来给他硬按上的。因此,我们不知道他的名字代表着什么意思,有什么深刻的寓意。

或者他到底有没有接受这个名字也无从知道。但从人们喊他时他就应答的情况来看,他勉强答应了吧。总之,关于他名字的一切,都是半懂不懂的,因为只有一个姓是正确的,名字是混取的,像阿Q。从这名字中,看出他地位极其低下。因为我们堂堂正正的人的名字,绝不是这样混取的。

虽然,鲁迅在《呐喊•自序》中,把自己的家境写得很破落,但我想,既然他家是一个大家族,他是一个少爷,从日本留学归来后从事的职业收入很高,这多方面可以看出鲁迅是上层人物,而如此高地位的人物能够关注如此地位低下的民众,他的情怀是难能可贵的。

我们作为底层的教育工作者,可能“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感觉的神经比较麻木了吧,对自己所处的环境和人物没有如此的明察。

但实际上,我们现在的身边,早没有名字不完整的人物。写到此处,我心中忽然一惊,虽然没有如孔乙己般名字不完整的人,但用绰号取代名字的人还是不少,这种现象是不是在说明我们的落后?

 

2.职业

从小说中,我们可以知道,孔乙己本来志向远大、抱负宏伟,非读书进个学不可。但是世事常常与人愿相违,他终于没有进学。但叫人不懂的是,他既然不会营生为何不去学一项技能谋生?或者是因为瞧不起不屑一顾的原因吧!

终于,他没有当上官,也没有好的谋生技能。

但是生存车轮强大的碾压下,在他的处境每况愈下之时,我们的主人公去抄书了,当抄书先生了。

本来,因为他写得一手好字,可以在这个职业上稳稳当当、漂漂亮亮的度过一辈子的,但不知什么原因,我们的主人公竟然弄得“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如是几次,叫他钞书的人也就没有了”。书籍、纸张、笔砚一起失踪,曾有人诬陷说,是孔乙己卖掉买酒喝了。但是,叫我半懂不懂的是,他自己失踪,到哪儿去了?偷偷喝酒去了吗?这似乎不像是孔乙己的风格啊,因为他喝酒永远是穿着长衫站在柜台外面的,不至于让人发现不了。

总之,不知深层原因是什么,浅层的原因是孔乙己玩失踪,他终于没能坐稳“钞书先生”这个铁饭碗,就失业了,生活越来越落魄。

 

3.穿着

孔乙己最典型的标志是他的胡子和长衫。胡子花白,长衫经常不洗,这就是典型的孔乙己。

小说中说,他的长衫很脏。我不懂为何他一直穿脏衣服,难道他不喜欢干净衣服吗?对此我感到很纳闷。虽然可以假定他没钱,买不起衣裳,无法换洗。但是,在晚上睡觉的时候,可以把衣服洗了,第二天白天就可以穿上干净的衣服了。这种事,在我上小学的时候就做过。那时候衬衣只有一件,脏了就是在晚上洗的,一晚上的时间,衬衣就干了,第二天上学就穿上了干净的衣服。

或许,人生的坎坷把他打击得失去了生活的信心,他已经看透一切,破罐子破摔了吧!如果灵魂都没有了,他会在乎衣服的状况吗!

 

4.饮食

衣食住行,人之基本。说完了孔乙己的穿着,再来说说他的吃。

现在社会上,特别爱吃、能吃的人,被称为“吃货”。显然,我们的孔乙己同志似乎不在吃货之列。他的食物是茴香豆,但更多的,是喝酒。课文中,多次写他喝酒。似乎他的世界中,不需要吃饭,已经用喝酒代替了。所以,我们可以把他列入“喝伙”的行列。

据我平时的观察,喝酒的作用不外乎是应酬交际、活跃气氛、驱寒、治病等。那么,对于孔乙己来说,喝酒是为了什么呢?驱寒吗?似乎不全是。或许,鲁镇的习俗就是闲了喝酒,就像我们积石山的人,空闲的时候喜欢喝茶。所以,孔乙己动不动就去喝酒。总之,孔乙己的饮食我也说不出个理由充足的所以然来。

 

5.付款

孔乙己喝完酒,起初是不欠账的,直接付现款。

他付钱的动作,作者用了“排”“摸”等词语,从我当学生学习这篇课文,到我当老师指导我的学生学习这篇课文,都是重点分析的内容,因为据说这些不同的动作反映了孔乙己的变化,可能的确如此吧。

首先是用“排”这个动作付钱,在文中,“排”这个字到底是“排山倒海”有力度的“甩”呢,还是“排队”的一块一块有次序地放呢?

我觉得是“放”的意思。首先,这时候的孔乙己已经很穷,一块一块地放铜板,这个动作显示他生活的拮据和窘迫。其次,“甩”这个动作可以用于纸票,但对于铜板似乎不合适,一甩铜板,它就骨碌碌滚到桌子下去了,显得付款人太狂,对收银的人很不尊重。

其次,是“摸”,说明孔乙己再也排不出九文大钱了,因为他的腿被打断了,可能他的口袋里只有一两文钱,口袋有点大,装的东西少,只好用“摸”的动作了,他快活不下去了。

 

6.手的职能

可以用手做很多很多的事吧!比如,可以用手吃饭、写字画画、开车等。但回到孔乙己身上,他的手似乎有点与众不同。起初,他用手抄书、付钱,接着偷书,最后,用手走路。从孔乙己手的用途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他命运的轨迹。

一个社会,把一个正常的人,一步一步变成了一个用手走路的人,这是一个怎样的社会啊!

 

7.法律

法律是一种规则。一个国家没有规则,一切都会乱套。

古语说: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但大多数只是说说而已,真正实行的似乎只有商鞅,但他最终落了个车裂的结局,令人叹息。

《孔乙己》这篇小说中,似乎也有法律,比如,人们明确的知道丁举人家里的东西是偷不得的。在文中,丁举人就是鲁镇的统治者,就是鲁镇的法律。言下之意,是其他人家的东西可以偷,被发现的结果不是很严重,但丁举人家的根本不能偷,偷的结果,孔乙己就是最好的榜样。

这就是鲁镇的法律,鲁镇的规矩。

纵观中国历史,我发现历代统治者都采取了严刑峻法,用极其让人想不到的规则来统治国家,管理百姓,比如连坐,剥皮,千刀万剐,幽闭等等。稍微想想就已经使人头皮发麻,这些刑法太残忍、太非人道了。

你想,一个成年人违反规则了,与他有关联的许多人都要受到惩罚,这的确是匪夷所思。但这种规定却充分的反映出掌握国家政权后带来的巨大利益,因为好处太多、太大,只好用最最严厉的法律来保护它。

这样一来,也可以看出中国老百姓千百年来的强大和不屈精神的伟大。压迫如此之大,还能反抗,甚至推翻压迫,这是多么的不容易啊。

 

8.

孔乙己的笑是习惯,是麻木,是随大流,是跟随别人的行为。对他自己而言,这笑是眼泪,是无奈,是伤口上撒的盐,是心里面滴淌的血。

别人的笑,在这时候,是射向他心灵的箭簇。

 

9.言语

孔乙己的语言与众不同,都是之乎者也,叫人听不懂。

我到现在一直都没明白,他为何说话这么的不通俗。也许,他读书读得太多,而生活交际太少,与人接触交流太少,以至于忘记了口语,大脑中储存的书面语远远多于口语,甚至他只记得书上的话了吧!

他只能入乎文言文其中,而不会出乎其外,也反映出他能力的欠缺。

 

10.后记

孔乙己,是一个可悲的知识分子,我觉得一个社会、一个时代对待知识分子的态度反映了这个社会和时代的文明程度。显然,孔乙己生活的时代是一个落后的时代。他生活的那个社会是一个必将被埋葬的社会。

我有点恬不知耻的认为,我们教师也是知识分子,而且是其中的最大多数。

常常听见我们的教师们慨叹自己教学生活的艰辛,生活的不容易。其实,纵观历史,在中国历朝历代教师哪有过痛快幸福的教学生活?学者比总统伟大得多的观点,只有在欧美发达国家才会出现,在我们国家,这个观点只有在梦中出现。即使伟大如孔子者,都有过饿得发慌的经历,何况你我如此平庸之辈呢?

教育这颗小苗在政治和经济这两颗大石头的碾压下显得脆弱无比,缈若狂风中的烛光。与政治和经济相比,教育始终显得低人一等,永远属于奴隶的阶层。

要想我们教师的形象、地位得到改变,我觉得首先是让全体国民从根本上认识到教育的第一重要位置,如犹太人所讲的“教育是仅次于宗教的第二信仰”;其次,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正确认识自己肩负的继往开来的责任,充分认识自己职业所含的传承意义;最后,各级政府应给予教育与政治平等的权利和义务。我想,没有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是不善良的,没有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是不热爱教育事业的。

或许,孔乙己也在小说中做着和我同样的梦,只是他的梦很渺远,我的梦很切近罢了。

20171222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