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杨振宁姚期智正式转为中科院院士 他们为何选择放弃外国国籍?

2017-02-23 萤火虫沙龙

据央视新闻2月21日报道,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了解到,已放弃外国国籍成为中国公民的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杨振宁、姚期智两位教授日前正式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该消息一经发出迅速引发社会热议。


杨振宁 资料图

姚期智 资料图



中科院工作人员:史上首次,没有先例!



21日下午,该局相关工作人员告诉澎湃新闻,中科院外籍院士转为中科院院士,去掉“外籍”二字的办法早已有之。具体条款就在《中科院院士章程》的第三章第十三条——“外籍院士在取得中国国籍后,可直接转为院士或资深院士,并享有同等义务、权利及有关待遇”。


“但此前从未遇到过相关情况,杨振宁和姚期智教授开了先河。”该工作人员表示。


澎湃新闻查询发现,该条款内容也见于《中科院章程》第二十一条。


中科院学部工作局上述工作人员进一步解释说,由中科院外籍院士转为中科院院士,关键是要申请——要申请并获得中国国籍,转为中科院院士,也要申请,要走程序。“比如转为中科院院士后,具体归哪个学部,需要走程序。外籍院士是不分学部的。”


中科院学部官网显示,目前健在的中科院院士共753人,他们分别加入了六个学部:数学物理学部、化学部、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地学部、信息技术科学部、技术科学部。此外,还有外籍院士78人。


杨振宁院士目前已加入中科院数学物理学部,姚期智院士已加入中科院信息技术科学部。


前述中科院学部工作局工作人员称,因为杨振宁、姚期智教授提出的申请,中科院学部专门制定了《中科院外籍院士转为中科院院士暂行办法》(下称“《办法》”)。


但一位中科院科学传播局工作人员表示,《办法》的具体内容尚未公布,他也不了解其具体内容。


澎湃新闻查询中科院学部官网发现,2016年9月13日在北京举行的第八届中科院学部主席团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科院外籍院士转为中科院院士暂行办法》。但该消息未透露《办法》的更多信息。



对话:他们为什么选择放弃外国国籍?




杨振宁:我的父亲直到临终时都没原谅我曾放弃中国国籍


杨振宁表示,“我是1964年3月23日加入美国国籍的,当时做这个决定曾考虑了很久,是一个很痛苦的决定。1983年在一本书里我曾经说我父亲到临终时都没原谅我放弃中国国籍”。


他说,2015年4月1日我放弃了美国国籍,这也不是一个简单的决定。美国是一个美丽的国家,是一个给了我做科学研究非常好的机会的国家。我感激美国。而且,我知道很多美国朋友不会赞同我放弃美国国籍。


杨振宁说,回归对我是什么感受?挚友熊秉明曾经说:“你的父亲虽已过去,你的身体里还循环着他的血液。”我说:“是的,我的身体里循环着的是父亲的血液,是中华文化的血液。”


他说,今天,我94岁了。很欣慰,多年来,为了帮助建造中国与美国之间的友谊桥梁曾做过一些努力。我曾经说:“没有这座桥梁,世界不可能有真正的和平与安定”。


姚期智:培养青年才俊是最有意义的工作


姚期智表示:“我于2004年辞去美国普林斯顿教职,回归祖国,在清华大学投入中国建设科技强国的划时代壮举。多年来,得以培养我们的青年才俊,促进高端科研的开展,是我一生中感到最有意义的工作。此次感谢中科院特别立法,让我由外籍院士转为本国院士。能做回百分之百的中国人,我觉得万分的欣慰与骄傲!”



奋斗史:两人均来自清华 均有多个外国院士头衔



杨振宁院士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先后创立“杨-米尔斯规范场”论和提出“杨-巴克斯特方程”,因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原理而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姚期智院士长期从事计算机科学和量子信息科学研究,创建通讯复杂性和伪随机数生成计算理论;奠定现代密码学基础,在基于复杂性的密码学和安全形式化方法方面有根本性贡献;解决线路复杂性、计算几何、数据结构及量子计算等领域的开放性问题并建立全新典范;2000年获得计算机科学领域最高奖图灵奖。成为图灵奖创立以来首位获奖的亚裔学者,也是迄今为止获此殊荣的唯一华裔计算机科学家。


值得注意的是,杨振宁、姚期智均来自清华,分别担任着清华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和清华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长。两人均有多个外国院士头衔。


杨振宁至少有9个院士头衔


记者注意到,在数学物理学部的院士名单中,杨振宁排在五位杨姓院士的最后一位。他的前面,是1997年当选中科院院士的杨应昌教授、著名的物质磁性领域专家。早在1990年,他就发现在稀土合金中的间隙原子效应,进而从理论上阐明它的起源并发明了Nd-Fe-N系新型稀土永磁材料。


根据中科院公布的信息,今年将满95岁的杨振宁,至少有9个院士头衔。


除中科院院士,他还是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物理学会及巴西科学院、委内瑞拉科学院、西班牙皇家科学院等院的院士,以及俄罗斯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日本科学院荣誉院士。


杨振宁 图源网络


据清华大学官网介绍,杨振宁于1999年9月受聘于清华,出任物理系教授。目前,担任着清华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据了解,该院是清华大学新设立的基础科学研究实体。在数学、物理、化学和生命科学等学科以及相关领域中,选择对未来科技发展可能产生重要影响的并对探索自然规律有深远意义的问题为研究内容。当前侧重于理论性课题。


图灵奖得主姚期智刚度过70岁生日 曾为归国卖掉在美房产


作为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之一,杨振宁的事迹大家早已熟知。对于不少人来说,姚期智却比较生疏。其实同杨振宁一样,姚期智在学术研究方面同样有着极高的造诣,最为大家所津津乐道的,是姚期智曾在2000年获得计算机领域的诺贝尔奖——图灵奖。


两个月前,这位籍贯湖北、生于上海的知名计算机科学专家,刚刚度过了70岁生日。和杨振宁一样,他也有多个院士头衔。包括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与艺术学院院士及国际密码协会会士。


姚期智 图源网络


1967年,姚期智走进哈佛大学,开始追随197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导师格拉肖开始了自己的物理世界探索之旅,并于1972年拿下了物理学博士学位。可1973年,26岁时的姚期智却做出了一生中的重要决定:放弃苦心钻研多年的物理学,转而投向方兴未艾的计算机技术。


“就能力和性格而言,我更适合搞计算机。物理看重直觉,你必须推想出问题的正确答案,求证也许不严格;可数学,包括计算机,最重要的是你必须用严格的数学来证明这个答案。我发现自己的论证能力在计算机领域更合适。”1973年,姚期智进入素以计算机科学研究的深厚积淀而闻名的伊利诺大学攻读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两年后,他如愿以偿。


从1975年至1986年,他又先后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数学系、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系、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计算机系,普林斯顿大学等著名学府担任教授。此后又于1998年、2000年分别被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和美国科学与艺术学院院士。



    欢迎关注萤火虫智能家居沙龙

    读取历史文章,关注我们,发送期号获取

    例如发送“1”,获取第一期电子


    开启您的智能家居生活

    请关注我们公众号!



2000年,因为姚期智对计算理论的诸多贡献,美国计算机学会把该年度的图灵奖(公认为计算机领域诺贝尔奖)授予他,使他成为自图灵奖创立以来首位获奖的华人。


据公开报道,2004年,姚期智做出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抉择,他决定回归祖国,开创科学研究的新舞台。他毅然辞去了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职,卖掉了在美国的房子,正式加盟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任全职教授。57岁的他放弃美国的一切,在清华园,重启人生全新的探索。


回国之初,原本计划尽快构建一个培养博士生的良好机制,打造一支好的研究团队。但随后在清华的亲身感受,让他逐渐萌生了精英教育要从本科生抓起的想法。


到底什么才是精英教育?姚期智凭借多年的研究经验和国外世界一流大学的工作生活经历,认为国内传统教育比较重视计算机工程方面的学习,要想真正有所突破,清华还需要创建一个相对独立的班级。


2005年,由姚期智主导并与微软亚洲研究院共同合作的“软件科学实验班”(也被称为“姚班”)在清华成立,并先后招收大一、大二两班学生。次年3月,姚期智在致清华全校同学的一封信中掷地有声地写到:“我们的目标并不是培养优秀的计算机软件程序员,我们要培养的是具有国际水平的一流计算机人才。”



姚期智 图源:清华大学新闻网




    欢迎关注萤火虫摄影沙龙

    读取历史文章,关注我们,发送期号获取

    例如发送“1”,获取第一期电子


    举起您的相机,留下难忘的瞬间

    =

    有思想的开心摄影

    请关注我们公众号!



                   



同时,姚期智也担任着清华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长。交叉信息院成立于2010年12月30日,2011年1月15日揭牌。是国内首个致力于交叉信息科学研究的教学科研单位,目标为建设世界一流的交叉信息研究中心和人才培养基地,推动理论计算机科学和量子信息科学的发展,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拔尖创新人才。


“在清华十年所取得的结果,让我感到很欣慰。如果给自己打分的话,我想应该是——A+!”总结清华十年,姚期智欣然微笑。


“我所学的东西能有机会在我出生的中国生根,有条件在该领域为中国培养出世界级的研究人员来,我觉得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姚期智是这样说的,“目前国内有一个很好的目标,要建设出几个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来,我觉得我现在能在清华参与这件工作也算是一件小小的贡献。希望能为中国和同胞尽点儿微薄之力。”



杨振宁姚期智放弃外籍 网友怎么说?



SilenceFan:不看好杨振宁,并没有为祖国做出什么贡献,回来吃老本的可能性大。受了中国的教育,为美国奉献了一生,现在回来了,实在是让人唏嘘。


九州客:看看杨振宁回国后为中国物理学的发展做出的巨大成就、引进的国际顶尖物理人才,清华大学物理系、南开大学理论物理研究室在杨振宁的带领下取得的成就,就不要老是揪着人家82岁娶了28的老婆的八卦新闻不放了。那些每天批杨振宁的人你们连给他提鞋的机会都没有,除了会网上发泄一下现实的不满还能做出比杨振宁更高的物理学贡献?喷子请绕行。


Bethmont:作为科学家,当时从理性的分析来看,在美国能做出更多的成果,而高端的领域,美国不允许外国籍的人员参与。对于探索的渴望在权衡之后做出了痛苦的决定,我想,他们也非常明白,在那种状态下,曾经做出的决定才能对祖国做更多的帮助;而且,全人类也因此而受益。回国,是对国内科研环境的肯定


笛安:着实不曾想到杨先生在国内受如此非议,国人还是不要人云亦云的好,先生的成就足以推进人类的进步。国人总说,先生于国家危难之际而未回国效力,但是请国人推己及人,情怀热血是用来要求自己的而不是用来挟持他人。先生近年来为国内高校引进大量人才,特别是清华大学计算机学科因此繁荣,先生之功,山高水长!!


介尔昭明:“杨振宁为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拉巨额科研经费,私人推荐1200余名年轻学者出国培训。“无偿协助建设实验室几十座”(葛墨林院士语),以清华名义发表SCI论文几十篇,“将清华三个物理研究领域提高到世界一流”(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语)”,杨振宁还个人捐献600万美金以上给清华大学,用于引进人才。  杨振宁还邀请、安排林家翘、聂华桐、姚期智、张首晟等多位世界顶级科学家到中国工作,其中做到中科院外籍院士的就有7人。杨振宁还一手促成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创建和第四代光源——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试验装置的大项目在中国落户。据李昕,杨振宁还与恢复高考有关,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

舒磊:看到这个消息,去专门扒了一下李杨之间的恩怨情仇,得:杨在物理上的贡献非常巨大,诺奖只是贡献其一,但为人轻狂且心眼较多。而李贡献也是很大,但更为称道的是他的人品和哲学思想,李的绘画功底也了不得,且李老先生对于后生的提拔更多,这一方面,杨不及李,杨可能更重己,李装家国更多……

云淡风清:我是挺尊敬扬老先生的,过去正因为扬振宁加入美国国籍,美国的那种学术分为和好的科研条件促成了诺贝尔奖的获得,另外美国优厚的生活条件和政治环境当然也是众多科研工作者追求的,要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中国人到美国留学就真的永久留那了。但是杨老现在回来,人毕竟老了,科研上想突破真的很难了,如果贡献祖国,推动中美文化和科技交流,其实不必更换国籍,加入中国科学院,唯一的好处就是让中国科学院多了一个曾经辉煌的人才,提升在中国科学家和中国科学院世界上的名声,而加入中国国籍也确实有给自己留下更好的名声的想法,这一行为所以他并没有做错什么,当然也并不值得赞扬和高兴。


意思:不管怎么说,叶落归根,科学家的这种境界还是值得我们敬佩的,同时也相信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会有越来越多的国外科学家回到祖国的。


旅途中,探索着:学术就是学术,他们为了学术贡献了。生活是自己的,何必按别人说的活。不愧是学霸,不仅有坚持学术研究的毅力,还能在嘈杂中坚持前进。心境就是不一样。



杨振宁简介:


杨振宁(1922.10.1~ ),出生于安徽合肥,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清华大学教授、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荣休教授,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57年因提出“宇称不守恒”观念被实验证明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是中美关系松动后回中国探访的第一位华裔科学家,积极推动中美文化交流和中美人民的互相了解;在促进中美两国建交、中美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1942年,杨振宁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

1944年,获清华大学硕士学位;

1945年,获庚子赔款奖学金,赴美留学;

1948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任芝加哥大学讲师、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研究员;

1955年,任美国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教授;

1966年,任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教授兼物理研究所所长;

1986年,任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

1998年,任清华大学教授。


杨振宁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作出了里程碑性的贡献。20世纪50年代和R.L.米尔斯合作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在粒子物理和统计物理方面做了大量开拓性工作,提出杨-巴克斯特方程,开辟了量子可积系统和多体问题研究的新方向等。此外,杨振宁推动了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南开大学理论物理研究室、香港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基金会和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的成立。


姚期智简介:


姚期智(1946年12月24日~),祖籍湖北省孝感市孝昌县,世界著名计算机学家,2000年图灵奖得主,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与艺术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


1967年获得台湾大学物理学士学位;

1972年获得美国哈佛大学物理博士学位;

1975年获得美国伊利诺依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

1975年至1986年曾先后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数学系、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系、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计算机系任助理教授、教授;

2004年起在清华大学任全职教授;

2005年出任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


现任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长、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


(本文整理自:新华社,澎湃新闻,央视新闻,华西都市报,每日经济新闻,青塔)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