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口误”背后的“契约精神”

2017-07-02 阿达 萤火虫沙龙

香港维多利亚港夜景


“口误”背后的“契约精神”


阿达



这两天人们热议的话题是“陆某先生的口误”。


当然这是我为他仁慈的开脱,人家陆某先生至少眼下并不认为是口误。作为外交部发言人,他在重要场合这样说:“《中英联合声明》作为一个历史文件,不再具有任何现实意义,在当下也不具有任何约束力。”他这样说,可是“代表国家”的。


或许他的本意是想说,《中英联合声明》的主要内容是针对交接事宜,这个早就完成了。现在既然主权已经不在英方手里,咱们怎么治理是咱们自己的事,你就不要说三道四了。


但是用一句“作为一个历史文件,不再具有任何现实意义,在当下也不具有任何约束力。”来作简单的表达,显得粗暴了。无论如何,两国政府经过一致协商所发表的联合声明的内容,是双方对彼此的正式承诺,是政府间的“契约”,对双方都有约束力。如果没有明确约定其失效的条件或日期,那么这份“契约”对双方应具持久约束力。


退一步说,哪怕只是承诺“50年不变”,现在还只有20年,也不宜大而化之地用一句“不再具有任何现实意义”来回应——还在50年的有效期内,很多条款还是具备“现实意义”的。


当然“铿锵有力”倒是铿锵有力了,但逞一时口快也会留下疏漏。比如接下来要回答其它问题的时候,就会碰到“逻辑自洽”的坎——几乎同时,国防部发言人刚好发声谴责美国的对台军售,称其“严重违反了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原则”,并表达了严正抗议。而违反的这个“中美三个联合公报”,正是中美两国关于两国关系和台湾问题的重要历史文件!三个联合公报分别签订于1972、1978和1982年,难道不再具有任何现实意义”了吗?当然有。


所以我不揣忧虑地想,要是换了外交部的这位发言人,他将如何回答?会不会和国防部的发言人完全一致?自答:多半是。于是我就联想了一个滑稽场面:两个“答记者问”倘若正好先后驾到,难道陆某先生就“理直气壮”地自我打架吗?刚才还在说“历史文件不再具有任何现实意义”,转眼就强调“历史文件很有现实意义”,你自己能够逻辑自洽吗?你没有心理障碍吗?


有人总结过“逻辑”与“中国逻辑”的区别,并罗列了一连串“差异性回答”,看了令人喷饭。但这是反讽段子,咱们切不可以“中国逻辑”为荣。在全球一体化的当下,很多国际准则是人类必须共同遵守的。过于强调“中国逻辑”,容易被国际社会耻笑。


有网友对此发挥创作力,立马创作了反讽段子,比如一个花心大萝卜的老公对老婆说:“结婚证书是历史性文件,因此不具有现实意义和现实约束力。”结果老婆河东狮吼,立马让老公乖乖受降。


还比如这段绘声绘色的段子:今天银行的美女经理又打电话来催我还款,我说你看新闻了吗?她问怎么了。我理直气壮地告诉她:根据政府声明,我不用再还钱了。美女经理说:怎么可能,贷款合同说好了30年不变。我说:那是历史文件,不再具有任何现实意义,以后不要打电话给我。然后,啪!我神气活现地挂掉了电话。


民间智慧总是比想象中的发达,公众人物倘若有所闪失,他们一定会编创出冷幽默的段子,让你“触到痛处又无话可说”。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在前苏联和东欧,各种冷幽默段子特别发达,匪夷所思的政治笑话,让人在忍俊不禁中会心一笑,胜过无数正面出击的檄文。专制社会盛产冷幽默,聪明的统治者,应该懂得“民间采风”的重要性,古代统治者尚且懂得“观民风,知得失”,何况现代的统治者?


其实我之所以想写此文,倒还不在于“陆某口误”那么简单,陆某的口不择言,议论一番可能也就尘埃落定了。我更在意的是,当这样的表达——“作为一个历史文件,不再具有任何现实意义,在当下也不具有任何约束力。”一旦成为一种普遍的“官方思维”,甚至渗入到民族的集体无意识,这才是令人担忧的。


因为,“对历史负责”,“诚信”,“自我约束”等等,这些属于精神层面的重要质素,构成了民族性格和民族素质的一部分,契约精神不但属于古人,也属于今人,甚至是构建文明社会的基石。对契约的漠视和践踏,一旦敷衍成一个民族的集体人格,这个民族是不会有未来的。


所以,就具体操作而言,倘若有关部门对陆某令人脑洞大开的说法觉得不妥,只要在网站上将其“很不严密的言论”撤下就行,有关的争议或可平息下来。何况咱们这边的“热度新闻”层出不穷,它会很快烟消云散。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倘若这是“一不小心说漏了嘴”——道出了整个“国家思维”的本质,那就兹事体大了。但愿这种“联想”是错误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