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谚语云:舒服不过躺着,好吃不过饺子


饺子可大可小,可蒸可煮,一切皆随人意




早上6点半,天还不亮,史阿姨就要出门买菜去了。买回来让张叔叔择着菜、和着面又忙着去买肉回来做馅儿。



时至中午,人开始多了起来,狭小的店面挤满了人。几张小木桌和木板凳组成的简易饭桌成了大家享受美食的地方。



前面坐不下了只能去屋后就餐,露天的小院不时吹着冷风。一点植物的绿就点亮了冬天的萧瑟,几个学生围坐在一起,聊着最近新上手的游戏又冲到了第几关。



这些都是附近师专附中的学生们,一放学就约着来了,这里俨然成了他们的校外食堂。说着今天又有几张卷子,还有多久才放假。



好吃而不贵,简单而不随便。青涩的脸庞冻的通红,一碗热乎乎的水饺下肚,这心里呀就满足了。



饺子店藏在这条不起眼的小巷里,巷子口的师专附中就算是明显的参照物了。然而谁又能想到在这容易忽略的地方藏着这样一家店,贩卖着家里的味道呢?



这间开了17年的饺子店,只有张叔叔和史阿姨两个人在忙活。忙着和面,忙着招呼客人,忙着包饺子。



把揉好的面团搓成圆条,再用刀切成一个一个的小剂子。阿姨手脚利索,手起刀落,看得卡卡是一愣一愣的!



史阿姨用擀面杖轻轻来几下,一张薄薄的饺皮就擀好了。曾经在家上手试过没成功的卡卡沉默了,手残党果然只适合吃!



馅料儿也是自己调的,只有韭菜、白菜和芹菜三种馅儿,再简单不过的料和皮,出来的却是久违的美味。



第一波客人刚刚开吃,史阿姨好不容易有一点时间,要赶忙把之后的饺子给包完,饭点前后根本顾不上。



饺子整整齐齐的摆放在塑料兜里,没有精致的封边和多彩的颜色。就是这样一份简简单单的水饺让很多食客吃过就难以忘怀



墙上贴着价目表,红纸有些陈旧了。饺子的各种做法全都有,还有馄饨卖。水饺15个起做,锅贴20个起做。熟客进门都不用看价目表,要吃什么张口就来。



店里右手边下台阶的角落,两个煤气灶、两口锅,史阿姨在这里煮了十多年的水饺。水汽缭绕,关于饺子的记忆也就在这当中氤氲开了。



水花翻滚,当饺子们一个一个浮起来时也就熟了,捞起来又是一碗好味道。饺皮完整有光泽,馅料儿也没有一点散开漏出的痕迹。



卡卡距离上次吃水饺应该是去年了吧,还是速冻饺,家里很少会自己包的。所以当这一大碗热腾腾的水饺抬上桌时,还莫名有些激动



满满超大一份的水饺看得卡卡嘴巴都合不拢了,量多实在,捧着绝对是溢出屏幕的满足啊!



刚出锅的水饺晶润还带着水光,可以看到微微透出的馅料儿。夹起饺子时也能明显感受到从筷尖传来的劲道



手工擀制的饺皮薄而有嚼劲,口感丝毫不输给蒸饺。内里馅料量很足,蘸点蘸碟配着吃,一口咬下去竟然还有汁



卡卡是南方人,也许不太能明白北方人对饺子的特殊情结。然而店开了17年,也有不少北方人来吃过,一句“家的味道”就盖过了千言万语。



卡卡最喜欢的还是香香的锅贴。一层一层码放的整齐有序,香喷喷的抬上桌,嗅觉和味觉就有些按捺不住了!



锅贴煎的金黄油亮,诱人的色泽和香气让卡卡有些把持不住。比起水饺,卡卡真是爱死了这种香香脆脆的口感。



这是类似于正餐以外的零食才能给我的舌尖感受,直接用手拿起就开吃,要不要蘸碟其实真的没有那么重要,食物本身的味道就足以征服味蕾。



没有什么比冬天来一碗热馄饨更舒服的了吧。不用辛苦等火锅,也不需要什么饭前准备,就这一碗普通的热馄饨就足以让人暂时忘却严冬的寒冷



一点葱花香菜,放点紫菜在里面,鲜香味就充斥了整个鼻腔。薄薄的面皮包裹着的是超多的纯肉暖手暖心暖胃,一碗馄饨一步到位!


史阿姨和张叔叔原本是山东人,因为家里老人工作的原因一家子都来了昆明。从青葱岁月到白发渐生,这一待就是30年。



身在异乡不忘家乡味,张叔叔和史阿姨索性就在家里置起了桌子——卖饺子!人渐渐多起来,两个人经常忙得团团转,小日子倒也过的充实而有趣,这一卖就是17年



虽说是在昆明安了家,然而“家乡”这个词却一直没有淡忘。每隔2、3年,跨越大半个中国也要回去看看,趁店里不忙,还热心拿出了家乡的“馓子”给我们,一个劲儿的问饺子够不够,有没有吃饱?



史阿姨的儿子远在部队,一年只有几天假期。部队生活艰苦单调,最想念的就是史阿姨亲手包的饺子。里面有家的味道,还有母亲的牵挂



张叔叔寡言少语,一辈子也不爱照相,热心健谈的史阿姨出马也只是说服他拍了一张背影。但是卡卡却觉得很温馨承欢膝下,与时光一同老去。一言一语间,举手投足里,是生活本该有的样子。


— END —

昆明老店全记录 | 第4期

编辑:卡卡 | 摄影:大炮  | 动效:118

吃喝玩乐昆明探店小分队原创发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