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爬猪圈、扛蜂箱、钻瓜棚,阿里工程师的技术脱贫战

王安忆 胡倩 天下网商 2019-04-20

爬猪圈,背蜂箱,钻瓜棚,这群阿里巴巴工程师栉风沐雨,度过一个不平凡的2018年,用互联网技术助力扶贫项目,为农户送去希望。

 ✎  天下网商记者 王安忆 胡倩



1月10日,阿里巴巴技术脱贫大会在河北举行。阿里巴巴集团自2017年12月1日成立脱贫基金后,将扶贫一事上升为集团战略。过去一年,阿里巴巴有数百名工程师参与技术脱贫,他们在此道路上勾勒了一个个别样而生动的故事。他们相信要真正利用技术帮助传统行业、帮助农户,就必须离开办公室,走进农户生活。

 


AI工程师念钧给养猪场安装自动巡检系统的滑轨,顾不上母猪咬着自己的套鞋,攀上了猪栏;回歌在艰难险阻环境下的用技术优化养蜂场产业,为了解整个采蜜过程,背了一箱蜜蜂自己来养;下到甜瓜地的水嫣,将ET农业大脑带到县里,却遭到质疑,便与观念固执的老农“斗智斗勇”讲科技。

 

“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已经悄然的发生了改变。这些工程师的奇特经历,可以看到技术正在改变一家家农户,一座座村庄,一个个县城。

 

与猪共事三个月

 

再过两个月,AI工程师念钧“被关进猪场”就要满一周年了,他说自己是用代码改变传统养猪方式的“猪猪侠”。 2018年初,念钧带着他的算法来到四川宜宾市的一家养猪场,经过针对性的训练与研发,实现了AI养猪。

 

养猪这行业,中国和发达国家的差距很大。丹麦的平均PSY(每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 已经达到30,而我们的猪场才20多。这个数字对于猪场的收益非常关键。

 

 

回忆起最初的三个月,猪粪与饲料混合的特殊气味已经刻进了念钧的记忆,同样难忘的,还有母猪砰砰撞着护栏、风机嗡嗡转动,以及自动化打料机器发出的低频噪音。

 

自动打料机给猪添加饲料后,养猪农们等待15分钟,就要清理残剩的饲料,防止结块腐烂。饲料槽里的脏水、地上的猪粪球也要清扫。下午进行“查情”,600余头猪舍,只有3个养猪农负责查情配种,赶着一头五百斤重的公猪与每栏里的母猪“谈感情”,以母猪的行为判别其是否怀孕。

 

念钧踏进养猪场,一不留神就踩到滚过来的猪粪球,他起初设想通过自动巡查系统代替人工,念钧原本计划让机器人在过道里不断走动,完成巡检拍摄、清扫卫生、加料等工作,没想到机器人败在了这些迈不过的猪粪球上。

 

无人机计划,也因为房顶布满的水管线而破灭。受盒马鲜生外卖传输索道的启发,他们最终在长方形的猪舍房顶上安装滑轨,配有自动巡查系统的机器人在猪的头顶上滑动,常规情况下一日四轮巡查。此后,猪只识别、猪场资产盘点、部分疾病预警、行为异常分析等数据的收集全由该系统代劳。

 

猪只识别

 

100米长,40米宽的猪舍,一群工程师在两周时间里安装完轨道。每一次的安装,都要站在猪栏上,念钧踩在细细铁栏杆上半弯着腰,却被“好奇的”母猪一口咬住黑色橡胶套鞋,他生怕自己要摔在母猪身上。

 

最终还是人工智能来帮忙,在部署了AI养猪系统的猪场里,每一头猪从出生之日起就有自己的档案。视频图像分析技术在仔猪出生的阶段,通过摄像头自动分析并记录仔猪的出生数量、顺产还是剖腹产,并记录猪的体重、进食情况、运动强度、频率和轨迹。

 

工程师们还利用红外测温技术和语音识别技术监测猪的体温和咳嗽的声音,一旦出现异常,就能在第一时间做出疫情预警。念钧想起那时工人因为一头200余斤重的猪死了而自责,他看过死亡报告,完全就是因为着凉了没有及时诊断,错过了最佳救治时期。

 


在念钧等十几位阿里云工程师的努力下,将猪场死淘率降低了3%,还能让母猪每年多产3个仔,当地的农民笑了,钱包也厚了。

 

物联网让高山养蜂更安全省力

 

在四川平武县大桥镇大安村,养殖中蜂酿蜜是当地蜂农的主要收入来源。可地处秦巴山区,在平均海拔1500到3000米的高山上养殖蜜蜂,当地蜂农的心里都藏了不少苦水。

 


今年50岁的老兰,养殖中蜂30年,技术颇佳。他一直藏着一个小心愿,就是把多年养殖的30箱蜂群扩大规模,奈何迟迟难以实现。“蜂养在高山上,半山还有好路可走,再往上可都是山路了。”老兰感叹,山里养蜂辛苦啊。

 

这些年,为了确保蜂群健康情况,即便是经验丰富的老兰也得每月定期上山查看。尤其到了花期,高山气候多变,开花时间难测,无法判断蜂群能否采蜜,老兰只能隔三岔五往山上跑。

 


最让他头疼的就是每年冬天要背蜂箱下山。为什么要背?因为海拔高,气温一降,蜂群容易冻死。为了保护蜂群,每年天刚转冷,老兰就得招呼同村十多位村民帮忙,用粗麻绳捆着将近20公斤重的蜂箱,紧紧固定在各自腰背上,小心踩着陡峭的山路一箱一箱往下运。

 

“养蜂的村民多,大家轮流帮忙,背蜂箱的活儿一干至少十多天。”等到天暖和了,老兰又得张罗着把蜂箱重新背上山。“一箱蜂最多产10斤蜜,这30箱蜂出产的300斤蜜可是一整年的辛苦呀。”老兰连声感叹,“关键拿到市场上卖,价格还和掺假的蜜一样,心里憋屈啊。” 

 

回歌(蓝色衬衣)与蜂农在平武大山

 

2018年初,阿里巴巴工程师回歌、惊天、莫达等人来到了平武大山,看着老兰这些村民“背箱上下山”“每周检查”“一年一采”的辛苦养蜂方式,他在思考,如何通过技术优化高山蜂蜜产业,让蜂农不再费劲,甚至自己也弄了一箱蜜蜂回来养,了解整个采蜜流程。

 


知晓蜂农的痛点和中蜂养殖流程后,回歌、惊天和团队进行讨论,制定出了一套方案。针对蜂农关心的蜂群健康情况,工程师们想出了在蜂箱口安上红外线探测,给蜜蜂计数的办法。同时,通过在蜂箱上安装GPS和重量监测,前者定位蜜源是否为高海拔山区,后者根据蜂箱质量变化推算蜂蜜是否成熟以及是否人工掺杂麦芽糖养殖,保证蜂蜜质量。与此同时,安装探测仪记录天气和降水变化,预测花期,让蜂农科学管理蜂群。

 

 

回歌把这套技术向当地蜂农推广,没想到一开始却吃了闭门羹。有老蜂农直接呛他:“怎么养蜂你别管,你也没法管,你帮我们把上好的高山蜜卖个好价钱就成。”可老兰觉得值得尝试,他给自己的蜂箱装上了阿里巴巴提供的设备。“真管用呀,我打开手机,就能看到每天蜂群的进出总数,数量平稳就证明没有问题,如果哪一天蜂群数量突然减少,就表示我需要上山了。”

 

农民从质疑到收获

 

“你们是来帮我们卖货的吗?”瓜农们不相信一群没干过农活的年轻人,能够带领他们改变整个种瓜模式。在陕西阎良县,甜瓜年总产量达20余万吨,是当地的主要特色农产品,也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为了让甜瓜种得更甜更好,符合市场的高标准,在阿里云工程师帮助下,当地瓜农把人工智能引进了自己的甜瓜圃。

 

 

阿里云工程师水嫣缠着瓜菜专业合作社社长邢国强学习种瓜知识,拉着他问问题,跟着他去勘测大棚,量间隔数瓜架行数,细到每一株瓜苗上的花朵数。四十度的大棚像在蒸桑拿,一边是切肤体会“汗滴落下土”,一边是热脸贴了冷屁股。

 

“我们都种的很好的。”瓜农的冷脸没有让水嫣放弃。每次见到瓜农,水嫣就提一句,“希望和你们一起,把你们脑子里种瓜的经验给保存下来。”为了拉近关系,算法博士跑上前以同款黝黑肤色认亲归宗,张口喊大哥,追着别人认瓜苗,学习甜瓜的不同生长阶段、种植过程。

 

终于,瓜农搂着水嫣的肩膀,一句“小熊”(水嫣姓熊)结束了这场拉力赛。社长也从觉得缠着他耽误了工作,到变成“听他们”的。 

 

 

邢国强提到,现在瓜农园内每个甜瓜都有一个二维码身份证,对甜瓜全生命周期进行监控,确保瓜农按照智能种植生产手册操作,不打激素,让每一个瓜长足天数。与此同时,瓜农通过钉钉系统拍照上传种植情况,结合大棚内摄像头,得出监测数据,如甜瓜长到哪个阶段、健康程度、是否该准备采集、产量预计等信息,保证每一个甜瓜是真正的“瓜熟蒂落”。

 

每一个流入市场的瓜还拥有能溯源生产信息的身份证,只要打开手机拍一拍,“瓜脸识别”功能就可以扫出甜瓜的成熟度,让阎良甜瓜的生产和销售实现了双提升。

 

有了新技术,老兰不用动不动就往山上跑了,有了更多精力,他很快就把自家的蜂群从30箱扩大到了100箱,实现了多年的小心愿。有了好技术,不用经常上山,又能养出好蜜,其他蜂农纷纷效仿,平武高山养蜂费劲的难题可算得到解决。

 

至今,念钧每个月仍要赶去宜宾,与母猪小猪见上一面。最新实现的一套算法是在去年12月,基于母猪的行为数据,判断她是否发情或受孕成功,养猪农再也不用驾驭“不受控”的公猪了。

 

去年,55岁的四川宜宾农民王明录家因为这几个年轻人,在他家猪圈部署了AI养猪系统。之后,他的手机开始不断收到提醒,哪只母猪假怀孕,那只咳嗽的猪要隔离……今年,王明录家的新生猪崽,比去年多了5只。他说,要是不学点(人工)智能,以后连猪都养不了。

 

 今日话题 

#你觉得人工智能还能帮助哪些农民#


欢迎添加网商君好友互动交流


等你的好故事:txwsxmt@yeah.net


推荐阅读


给工程师们点个好看吧

文章已于修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