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73页24873字108分钟,一部爱的致辞

天下网商 2019-11-22

以下文章来源于才人出 ,作者宁函夏

每月最后一周,“盲人电影院”开业。

 ✎  天下网商记者 宁函夏



真好,早上八点的上海没有下雨。淮海中路的国泰电影院如约排起长队,有人牵着狗,有人拄着杖。电影院里,236座的max影厅准备就绪。今天放映的不是什么超级大片,而是一部温情电影《一条狗的使命2》。

 

影厅第一排最中间座位,解说员正在描述镜头里的画面:

 

“贝利咬尾巴。”

 

观众微扬起脸,耳朵朝向屏幕开始想象——他们看不到这短短5个字、不过2秒的简单画面。电影中没有语言的画面,他们必须要靠对白和专业解说词来感受。是的,准确地说,他们是一群盲人“听众”,他们看得是“无障碍电影”《一条狗的使命2》。这是继今年3月为上海“无障碍电影”专场推出《绿皮书》后,阿里影业再次以口述影像的方式,联动主办方服务广大视障人士。

 

在上海,每月最后一周,“盲人电影院”开业。如今全市17个电影院每年播放205场电影,有2万人次“听众”,感受着屏幕里的世界。

 

拍摄过冰河、雪山、星空、河川、极光的日本摄影师星野道夫曾写下这样一句话:“人,一直都在寻找光的旅途中。”这是一条遥远而虚幻的路,真实又简单,恰如电影院里和电影背后的这群人。

 

感谢大家没有忘记这群在黑暗中的群体。

 

“听”电影中的人们

 

把《可可西里》“说”出来

 

“第一部就做《可可西里》!这么难的电影如果我们都能做好,其他的也不在话下。”

 

韩颖有些激动。她知道接下来要描述的是怎样一番景象:戈壁、大山、枪声、追逐以及大量空镜头下美丽寂寥的可可西里,难度可见一斑。而韩颖要做的,就是把这些没有语言的场景“说”出来。

 

事实上她已经很久没有看过电影了。她出生于1980年,是华东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高材生。24岁时因视网膜脱落逐渐失明,此后5年她很少出门,不愿与人说话,更不想有人联系她。她想被社会遗忘。

 

直到接触了无障碍电影。

 

无障碍电影,口述影像中的一种。它将视障者无法接收的讯息转换成语言,简单来说就是把看见的影像说出来。2008年,在一次残联活动中,韩颖接触到了无障碍电影,第一次再听到电影画面,难以忘怀。

 

“无障碍电影怎么才好听,只有盲人最懂。”她鼓励自己。

 

于是,在2015年,韩颖和她的老师亦友余江花了三个月时间,尝试写了第一部无障碍电影解说文稿《可可西里》。

 

“真的好似命中注定。我在大学学得最好的课程是语言学,包括普通话,我都学得很专业。这些都用在了无障碍电影的制作中。”

  

在《可可西里》开头2分多钟的无对白画面,韩颖是这样描述的:“影片开始了。一辆汽车停在路边,车窗里,一个年轻人疲惫地趴在方向盘上打瞌睡。他是巡山队元强巴。车窗外响起了杂乱的脚步声。车里的人依旧在沉睡……”

 

车里的人依旧在沉睡,但韩颖被唤醒了。

 

一帧帧画面里的工作量

 

2016年,在市残联的扶持下,“上海光影之声无障碍影视文化发展中心”成立。至今,韩颖和团队,带来了170多部“无障碍电影”。

 

制作“无障碍电影”,流程包括解说词撰稿、审稿、配音解说、后期合成、审片等。韩颖的工作主要是审稿。她是每一部解说稿的第一个盲人读者,重点是检查文字是否妥帖,盲人能不能听得懂。而撰稿者们就是韩颖的眼睛。

 

解说文稿 


撰稿人经常会为2秒钟的内容纠结。经验告诉他们,3秒12个字是比较合适的解说语速,若太少会留出空白,太多又会压着后续内容。而一段段的对白嵌入,涉及时间、人物性格、电影主线,再跟画面链接,要准确妥帖,工作量大到令人难以想象——共108分钟的《一条狗的使命2》,解说词和对白的文稿一共73页,24873字。这是他们一字一句磨出来的。 

 

光是影片里轮回四次的狗的品种,他们就做了大量的功课。

 

电影2分34秒,“伊森把球抛上天然后跪趴在地,贝利踩着伊森后背用嘴接住球。”本来原句是“贝利踩着伊森后背接住球”,具体怎么接没有说明。“你们能直接看到用嘴接,但视障人士看不到。”

 

“6月初开始写的,我们团队4人一共用了8天时间。” 

 

面对无障碍电影,他们更愿意把这个过程称之为“磨稿子”。撰稿人往往在看完第三遍才开始动笔,一帧帧画面里,校数十稿方满意。


优秀的影片,会让韩颖百看不厌,就像《绿皮书》,半年过去了,韩颖依然对每一个场景,每一句台词都念念不忘。而正是由于对于每部电影的反复琢磨,哪怕是一点点的瑕疵,都难逃撰稿人的眼睛。

 

“之前翻的一个电影里的人物,因为中风拄拐。后来不知道怎么突然又能跑了。我们一下子就听出了这个问题,于是用‘已经康复的某某’来补上原片的这个漏洞。还有部著名电影,有段大年三十晚上的情节,来了个大满月的特写。大年三十为新月,不可能见到月亮的,这犯了常识性错误。”

 

“我们可能也是最懂电影穿帮的人了。”韩颖笑着说。

 

“我有狗了,我还能看电影了”

 

《一条狗的使命2》在中国大陆地区上映的日期是5月17日到6月16日,而上海市17家“商业院线“无障碍电影放映专场”在每月最后一周固定播放。本来是错过了,但阿里影业为上海17家影院申请了国语2D版秘钥。

 

影院里,大家都已落座。导盲犬乖乖地躺在地上主人面前休息,穿着橙色外套的志愿者站在通道旁待命。

 

68岁的林国年早早到了现场。

 

“我可不喜欢听打仗的电影,那个声音太吵了。讲生活的、亲情的比较喜欢。”谈到电影,林国年说个不停,身旁7岁的导盲犬康康乖乖趴在地上。

 

但说他是电影迷还真的有点牵强。虽然每月底的电影他几乎不落,“盼着千万不要下雨”,但是真正让他说自己喜欢哪部片子时,他说不上来。

 

“你知道的,盲人生活很枯燥,有了无障碍电影,大家聚在一起活动,感觉生活更加精彩。”林国年戴着墨镜笑着说。他早上6点半起床,地铁7号线转1号线,1个小时的车程,由康康带路到国泰电影院。

  

他们有个导盲犬群,一有看电影的信息,呼应而来。

 

“看不见”这事,发生在上个世纪90年代。当时他在上海第五钢铁厂工作,因为视神经萎缩失明。“讲心里话,当时我就想轻生了。眼睛都不好了,也活不好了。后来我女儿劝我,她来照顾我。”

 


他当时也没有想到,眼睛好的时候没进过电影院,失明了反而每月能到影厅看电影。

 

“现在想想还是可以的。我有狗了,还能看电影了,生活还是美好的。”

 

“每一个人都应该有权利平等地享受到电影带来的快乐。”在电影播放前,阿里影业工作人员说道:“记得2017年也是在这个电影院,《一条狗的使命》放完后,我看到很多人抹着眼泪退场。今天播放的是《一条狗的使命2》,相信很多人都会感动。”

 

电影最后,金毛贝利回顾这一生时说:“我知道,爱护人类是我的终级使命,我完成了使命,现在我永远爱着他们,就是我的奖赏。”

 

听完这句,很多人都在偷偷抹眼泪,戴着墨镜的林国年也是。

 

附:关于“无障碍影视”

所谓“无障碍影视”是指:经过专门“无障碍化”加工,以方便视障或听障人士欣赏的特殊艺术形式。


服务于视障人士的“无障碍电影”就是用准确精炼的文字,对普通影片中没有对白的画面,加以恰当的描述,然后进行解说配音,从而帮助视障观众无障碍地理解和欣赏影片。


上海的无障碍电影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和进步的过程:2012年6月,上海市残联与上海广播电视台广播新闻中心等单位联合首开全市无障碍电影商业影院放映专场。2013年,新修订的《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办法》对“鼓励开设无障碍电影专场,举办无障碍电影日做出了明确规定;为了进一步对广大出行不便的视障观众做好文化服务,2014年本市又启动了“阳光院线”社区无障碍电影项目,并列入市政府实事项目。根据2016年9月印发的《上海市残疾人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到2020年本市街镇(乡)社区无障碍电影放映点将达到100%全覆盖。其影响度、受益面不断扩大,已成为上海残疾人文化的一张名片。



欢迎关注

# 江山代有才人出 #


专注互联网商业的权威新闻媒体,记录互联网商业的人物和故事,提供天猫和淘宝商家集培训、营销、实战于一体的系统化服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