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吃下8亿美元“续命丸”,OYO还能撑多久?

丁波 天下网商 2020-08-18

悬崖边上的OYO。

✎  天下网商记者  丁波



OYO还在苦苦支撑着它的创业神话。


这家来自印度的明星公司,在中国尚未摆脱数据造假、直营业务停摆等旧闻,又跌入了大规模裁员、员工直播讨薪等新的舆论漩涡中。


据澎湃新闻报道,从去年第四季度至今,OYO酒店的钉钉群人数从超过1万人锐减至目前的3000人左右,裁减幅度超过了70%。其中,核心部门的裁员比例高达90%,新兴市场增长部门则全员解除劳动关系。


此前两年,这家痴迷于数据和规模的创业公司,在中国市场上疾驰。官方信息称,其已经覆盖了中国338个城市,拥有超过1.9万家酒店,客房数超过了78万间,是“国内第二大酒店集团”。



但如今泡沫正在破裂,这场数字游戏开始有了崩盘的迹象,OYO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质疑和生存危机。


“那就是形式主义嘛”


自2017年底进入中国市场后,OYO一直在高速扩张。


官方数据显示,2018年OYO就在中国市场创下了100天开拓了200个城市、3500家酒店和160000个房间的记录。


截至近日,OYO在中国已经有超过1.9万家酒店,客房数超过了78万家,“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单品牌酒店,以及中国第二大酒店集团、全球第六大酒店集团。”


但酒店行业却认为“国内第二大酒店集团”的称呼名不副实,这一串疯狂数字的背后,是对业务的轻怠。


在杭州经营一家单体酒店的李老板透露,去年5月份曾加盟OYO,当时冲着背后的投资方——软银和红杉资本投资才加入的,“孙正义投了那么多钱,肯定公司是可以的嘛。”


但更换了酒店的招牌、冠上OYO的名头、换掉房间的一次性用品后,李老板就不怎么联系得上OYO的工作人员了。



“店长在2个月内换了三任,每周在岗的时间只有两个多小时。他们一个人要管好几家店,来了就在那里填数据,然后再赶去另一家。那就是形式主义嘛,对提升酒店业务完全没有帮助。”李老板回忆。


不了了之的合作还是让他觉得浪费了感情和期待,“白折腾几个月。”


接受采访当天,OYO的工作人员再次打电话来推广3.0模式,李老板丝毫不为所动,果断地挂断了电话。


“高层要数字,下面的人就去做数字”


实际上,OYO员工对自家业务模式的评价也不高。


张思远去年9月加盟OYO,负责呼和浩特的市场开拓工作。在拓展了两个月的市场后,她开始意识到,“这是一个逻辑上的错误,根本走不通。”


当时的OYO已经推出了2.0模式,酒店业主可以将酒店的控制权和经营权交与OYO,选择保底收入+分成的模式。但张思远认为,迭代后的模式依然治标不治本。


“我们所有跑市场的人,销售能力都是个顶个的。但就算销售再厉害,最后还是看能不能给业主带来利益。你做得都是表面功夫,没办法做下去吧。而且内部基本上以跑数据为主。”



今年3月,在OYO裁员之际,张思远自己先提出了离职。走之前,她发现自己签下的几家酒店和OYO的合作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办完手续后,张思远在社交平台上发表评论,“作为已经离职的前员工之一,OYO是我见过的最搞笑的公司。”


为了数字本末倒置,忽略真正的业务,这并非个别区域市场的特例,也非公司阶段性地方向失衡。而是长期以来,OYO内部上行下效的结果。


李晶晶于去年在OYO上海总部做数据分析工作,彼时公司正大规模扩张,不计成本地从各行各业招聘能人干将。


她回忆起那段搭建模型、为数字疯狂的日子,有些不可思议,“一开始大家都是想做事情的,但后来方向跑偏了,高层要数字,下面的人就去做数字。没有人真的是在认真做事情。”


“赌它是不是下一个风口”


OYO曾经被视为酒店行业的拼多多、瑞幸咖啡。实际上,三者也有一定的共同之处——通过烧钱快速规模化。


根据媒体公开报道整理,OYO已经进行了至少10次融资,估值一度高达百亿美金。投资方中不乏红杉资本、软银等实力雄厚的公司的身影。


有了资本撑腰,OYO才得以在市场上快速攻城略地。


去年三月,OYO还全资收购了中国另一家住宿品牌“千屿Islands”——一家同样在整合国内中小单体酒店市场的玩家。这次收购,一度被媒体评价为“改变了单体酒店市场的竞争格局”。



这家高调扩张的公司,在人力市场上丝毫不吝惜成本,吸纳了大量来自摩拜、OFO、IBM、沃尔玛等明星企业的管理层。


“大家加入OYO的精神都是‘赌一把’,赌它是不是下一个风口。因为从数据上说,这确实是一片蓝海,从理论上说,这种模式是成立的。”李晶晶回忆。


不过虽然并购了对手,配备了豪华的管理团队,拥有1.9万家酒店和78万间客房的OYO,终于还是失衡了。


“被离职”一个月还不知情


2019年11月22日,千屿island的公众号发布了最后一期内容后,就停止了更新。而彼时,没有任何人注意到这一微小的变化。


今年2月,湖南一家千屿酒店的店长李义从别人那儿听闻,千屿品牌的团队早就解散了,他几经辗转才得知,自己的东家已经不存在了。千屿的高层、HR均已离职,自己也“自动离职”一个多月了。


李义感到费解,上千人的团队,怎么能说没就没了呢?工资找谁要呢?


最终,他从OYO的COO孙永杰处得到回复,让酒店老板负责工资。“但我的合同是和千屿酒店签的呀,不是和酒店老板签的。”直至采访当天,李义仍未拿到任何薪酬。


李义不知道的是,除了千屿,OYO品牌也在大量裁员。这是一场多米诺骨牌式的连锁反应,涉及人数之巨令人咋舌。



据澎湃新闻求证报道,从去年第四季度至今,OYO酒店的钉钉群人数从超过1万人锐减至目前的3000人左右。核心部门的裁员比例高达90%,新兴市场增长部门则全员解除劳动关系。


3月5日,几名OYO员工戴着口罩来到了公司大楼下,通过抖音直播的方式讨薪。远在湖南的李义则找到了分散全国各地的千屿店长,在微博等平台发布讨薪的内容。


李义说,他并不想承认自己是OYO的员工,“OYO口碑太差了,卫生条件之类的都不达标。如果说自己在OYO工作过,就等于把自己的名声搞臭了。”


如OFO的结局那般,OYO不再是香饽饽。百度贴吧里,一名网友发帖道,“准备去OYO连锁酒店的记得悬崖勒马,不管什么职位。”


烧的钱都去哪儿了?


近日据外媒报道,OYO已经完成了规模8.07亿美元的融资,其中3亿美金来自创始人李泰熙,5.07亿美金来自软银。OYO表示,这笔资金将用于可持续增长、运营、管理培训以及提升客户体验。


姗姗来迟的融资,让命悬一线的OYO赢得了喘息的机会。


网友“云梦人啦”有些失落,OYO不像以前那么烧钱了,“现在一个代金券都抽不到了,以前随便都能抽到5块10块的。”


因为送优惠券颇为“大方”,OYO曾滋润了一批“羊毛党”。去年,微博博主“薅羊毛队长”曾多次发布OYO的“羊毛信息”,“OYO还没黄,没玩的可以继续去,今天到账了”。在百度贴吧里,OYO的优惠券交易颇为频繁,有网友发帖称,“长期收30券码,每次至少三张,最好走平台。”



张思远还在职时,就认为这种方式并不适用于OYO,“用低价和优惠券的方式获取市场,只能换来一批对价格敏感、对酒店并不忠诚的客户。价格一旦提上去,顾客就流失了。但价格不提上去,酒店业主的利益就会受损。”


3月2日,官方微信“OYO头条”发布《OYO家书|2020年的OYO酒店》,提及“2020年不平凡的开年,疫情阴影下,行业受创,我们面临巨大压力……这一切也教会我们,诚实活着、勇敢活着、努力活着。”


(应采访者要求,李义、张思远、李晶晶均为化名)


编辑 杜博奇



专注互联网商业的权威新闻媒体,记录互联网商业的人物和故事,提供天猫和淘宝商家集培训、营销、实战于一体的系统化服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