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裸照借贷!校园贷从什么时候起变成“噩梦贷”?

2016-06-24 IT时代网

IT时代网
ITittime2000
近日媒体一则关于校园贷的消息一经报道可以说立即引起了社会强烈关注。据媒体报道,近日有高利贷团伙通过一些网络借贷平台向大学生提供“裸条放款”,即进行借款时,以借款人手持身份证的裸照替代借条。



(此图片已经过处理)


刚性需求驱动下的疯狂生长和粗放发展,为校园借贷诸多乱象埋下了祸根。但这意味着大学生消费金融服务市场应该马上叫停吗?大学生如何防止误入“陷阱”?校园消费市场除了大学生自我防范意识要加强,学校及有关部门也是任重而道远。




“裸条”遭曝光,引出校园贷乱象


据国内媒体在多地调查的结果显示,校园贷主要活跃于三四线小城市,为了增加业务量、抢占校园市场,很多贷款平台对于借款学生的信息审核不够严格,部分平台甚至仅凭一张学生证就批下贷款。


在此之下,就出现了一些民间借贷人通过互联网金融平台向学生贷款,学生需要用裸照进行抵押。从而直接导致“有一些女大学生不能按时偿还贷款被威胁要公开其裸照”、甚至要求进行“性服务来偿还”的现象。


“校园贷”产品的兴起并不是凭空的,曾经红极一时的学生信用卡就是最好的证明。据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在校大学生人数约有3000万,这样庞大的人群基数无疑蕴含着蓬勃的消费力,2015年,大学生市场规模超过4000亿元,预计2016年大学生消费市场规模可达4400亿元。中国人民大学信用管理研究中心在2015年发布的《全国大学生信用认知调研报告》显示,在弥补资金短缺时,有8.77%的大学生会使用贷款获取资金,而近一半会选择网络贷款。


除了籍籍无名的民间金融机构设立的校园贷平台,许多金融巨头早已隐形介入这一市场:蚂蚁金服投资了趣分期,京东投资了分期乐,中国银行投资了爱学贷,除此之外融资规模过千万的还有近十家消费金融公司。




校园贷是如何运作的?


倘若校园贷还有一点法律的外衣可言,还有一点儿互益性的温度可言,“裸条”借贷,则一点法律的外衣和温存都丧失了。出借方对不能偿还借款者曝光其裸照,甚至诱发敲诈勒索等违法犯罪行为,此种做法已经突破了法律的底线。



而它们的招数则是防不胜防的,有一套复杂的设计,一步一步给大学生下套。


首先是在校园怒刷存在感。在各大校园内都有很多校园贷小广告。比如“这社会很现实,有钱何愁没女人,在校大学生,无论专科本科成教,无前期,当天下,3K到10W……满足你所有的欲望,让你释放自我。”或者什么评估额度八成放款无上限。总之就是看上去随便可以拿到钱。



但这样的广告只是强化视觉记忆,真的厉害的就是你的好基友和好闺蜜。向你推荐所谓靠谱的校园贷的身边人,可能就是贷款中介。他们更了解你最紧迫的消费需求。假设你此时的恋爱正处于危险期。他们先是告诉你得花钱找浪漫留住女神心,接下来告诉你可以快速借贷,分期还款,解决恋爱困境。



而介绍一个人,他们都有可能拿到提成,或者帮自己还清身上的旧账。


而一旦真的去借了,一些人很快会迷上校园贷的设计。因为一些校园贷会设计所谓一系列分期付款的消费借贷。这些校园贷会跟购物网站、游戏平台合作,买东西、买游戏装备都可以使用,而且非常方便。



可是越方便就越刺激学生超额度消费。这种纵容过度消费的方式,就会促进利滚利。此前河南一大学生面向十几个平台几了几万块,结果利滚利滚到70万元,最后只能跳楼自杀。



借了校园贷不还会如何?


如果借了校园贷不还还不能躲吗?那样想太天真。校园贷催账功能异常强大。这还专门催生了一个叫“网络催客”的职业。比如每分钟拨打电话咒骂借贷人不还款。这还是轻的骚扰。

 

厉害的呢,直接入侵你的通讯录,然后联系贷款学生室友、联系学生家长、发送律师函、去学校找学生、在学校公共场合张贴学生欠款的大字报等等。


一般来说,学生借校园贷都是瞒着父母的,所以往往在联系家长之前就会想办法筹钱乖乖还款。

 

要是真想赖着躲着,可就天真了。他们有的是手段找到学生。比如通过帮借贷人点外卖等手段精确判断学生是不是在家,也可以通过一些插件入侵社交软件,实现手机精确定位。上门讨债的人会把学生带到水库,脱光衣服扔水里淹,身上还没伤痕,喊冤都没处喊。

 

可以说真沾上校园贷又拖款不还的同学,那就基本上没有安稳日子了。


可是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小额借款仍然是巨大的诱惑。而2009年银监会规定:禁止银行向未满十八岁的学生发信用卡。学生基本无缘通过银行等正规机构实现透支消费。


一些校园贷也就借助大学生小额消费的强烈需求,刺激过度消费,从而赚取暴利。实际上法律规定,民间借贷年利率不能超过24%,若借贷双方约定的年利率超过36%,则超出部分将被认定无效。但目前的部分校园贷早已超过或者接近国家法定规定的利率天花板。更重要的是,普通大学生自己没什么钱,即使年利率24%他们也消受不起。



既然校园贷乱象丛生,监管层是否应该快刀斩乱麻?


“学生消费金融是一个有需求才会出现的市场行为,所属的信贷行业本身就存在逾期、催讨的问题,并无数据显示校园贷的逾期率高于其他信贷产品。”杭银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冯世朋认为,校园贷的确存在不少问题,也没人否认这些乱象需要被整顿,但仅以乱象去妖魔化这个行业,否定行业价值,是舆论走向极端的表现。


“校园贷本质上是普惠金融的一部分,普惠金融是当前国家鼓励的发展方向之一,校园不应该成为消费金融的禁区。”爱学贷CEO钱志龙同样表示,校园贷作为互联网的新兴产物,为能力不足的大学生打开了一扇“经济解困”的窗户,不能因为一些极端个案,就对校园贷全盘否定。



加强监管,别让“校园贷”成潘多拉的盒子



虽然在今年4月份,教育部就已联合银监会印发了《关于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依旧没能阻挡住“裸条借款”的发生,其背后的野蛮生长力量可见一斑。


近日,《光明日报》发表评论指出,面对铺天盖地的“校园贷”,监管不能作壁上观。但加强监管也并不意味着要“一刀切”,将“校园贷”从大学校园中“赶尽杀绝”。毕竟,作为民间金融的“校园网络版”,校园借贷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部分金融需求,比如创新创业、完成学业、解燃眉之急等,应该说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2015年,中国人民大学信用管理中心发布的一项报告显示,在弥补资金短缺时,有8.77%的大学生会使用贷款获取资金,其中网络贷款几乎占一半。2004年到2009年,大学生信用卡是那扇打开“经济之困”的钥匙,但随着2009年大学生信用卡的被叫停,当下的互联网金融恰好填补了这项需求空白。


刚性需求驱动下的疯狂生长和粗放发展,为校园借贷诸多乱象埋下了祸根。对于“校园贷”中的种种乱象,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但“裸条借款”的触目惊心之下,也没有理由任其继续“裸奔”。有序监管,它才能成为名副其实地解开“经济之困”的钥匙,而不是潘多拉的盒子。


本文由IT时代网整合于人民眼光,光明日报等


点击标题,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


情怀掉价!罗永浩被自家粉丝起诉又遭王思聪暗讽丨IT时代网语音


月销10万套,年入7亿,曾经最牛逼的互联网公司瑞星为何销声匿迹?


外媒评全球50家“最智能”科技公司:百度第二,华为第十


他只用了两个字,让腾讯避免了灭顶之灾,市值从400亿美元飙升到2000亿美元


都成为了中国女婿,小扎为什么还迈不过入华这道坎?


IT时代网、IT时代周刊所有原创投稿文章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转载必究。创客100和创业者一起创业,寻求报道及合作、找融资、找项目、分享创业故事、文章转载加小编微信(ck100tmt)与我们取得联系,转载文章若涉及版权请联系我们。


创客100直投基金是基于种子天使阶段专业投融资机构,承诺所投BP,24小时给予回复,跑通审核流程的项目24小时决定投资。投递邮箱:BP@100tmt.com



原《IT时代周刊》微信平台 

微信号:ITtime2000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