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余光中先生带着乡愁,走了...他曾说生命的终结是返回故乡

2017-12-14 河北综合广播

点击标题下「河北综合广播」可快速关注


据台媒报道,台湾文学家、著名诗人余光中病逝,享年90岁,代表作《乡愁》、《白玉苦瓜》等。

报道称,原先只以为是天气多变、气温偏低,到医院检查后决定住院静养,没想到疑似有些小中风,肺部感染、转进加护病房;旅居在外的女儿们也从国外赶回,谢绝采访,结果一天之隔,余光中先生过世,亲人与文坛好友都十分伤痛。

很多人对余光中的印象源于上世纪后期的《乡愁》。一枚小小的邮票,一张小小的船票,一方矮矮的坟墓,一湾浅浅的海峡。创作《乡愁》时,余光中不过二十余岁。事实上,余先生的乡愁早已贯穿整个人生,整个诗文创作。

余光中手书《乡愁》

“童年的天空啊,看不见风筝,看到的是轰炸机”。战火中一路逃难的童年,是“乡愁”萌发的最初土壤。

余光中生于南京,9岁因战乱而逃离故乡,母亲把幼小的余光中用扁担挑在肩上一路逃到常州,后来又辗转避难于重庆。在巴山蜀水深处,余光中度过了中学时代。当时的四川战火笼罩,交通封锁。

十几岁的余光中一心向往的是逃离这个闭塞落后之地,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正是为了这个夙愿,余光中在考大学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外文系,他觉得这是自己走出去看世界的唯一路径。

同时考取金陵大学与北京大学外文系的余光中,因为母亲的挽留,选择留在南京。1947年,就读金陵大学外文系。原以为可以就此驻足故乡,却没料到迎来的是人生第二次逃亡。又是因为战争,余光中辗转南下,直至定居台湾。

余先生一生漂泊,从江南到四川,从大陆到台湾,求学于美国,任教于香港,最终落脚于台湾高雄的西子湾畔,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艺术的熏陶研习,让余先生在中西文学界享有盛誉。

他诗文的主题,多离不开“离乡”“乡愁”“孤独”“死亡”,读他的诗,迎面而来的是一种入骨的苍凉与顽强。

今天,让我们再读一遍《乡愁》: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j0399eoyfbf&width=500&height=375&auto=0
余光中朗诵乡愁

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乡愁四韵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血一样的海棠红,

沸血的烧痛,

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信一样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是乡愁的等待,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母亲的芬芳,

是乡土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几次逃亡,数次离乡,一如他自己称作的“蒲公英的岁月”。诗人的寂寞,文人的孤独,余先生一人占尽。

他一生思考着生命的始终,明知宿命般的结局,却依然要与永恒拔河。

1966年,

不到四十岁的余先生写了《当我死时》。

诗中,他想到生命的终结是返乡,

回到最初的自己,

踏上当年的故土,

“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

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

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的大陆

听两侧,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

两管永生的音乐,滔滔,朝东

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

让一颗心满足地睡去,满足地想

……


来源:北京青年报、中国新闻网(ID:cns2012)、江苏文艺出版社(ID:jswy-kuwoniu)

猜你喜欢

等了好久的雪终于来了,还有这些事儿你得知道!

又一款“神药”涉嫌虚假宣传!被罚超10次,仍在全国热卖

监控拍下火锅店可怕一幕!7岁男孩撞上滚烫锅底……无论如何,别让你家孩子这样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