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封面 | 红色警报拉响 中国经济再抉择

2016-07-25 财新记者 财新网

主要增长动力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下降,红色警报拉响

记者 于海荣 霍侃 吴红毓然


时值年中,中国再次迎来了宏观政策调整的抉择期,只是这一次争论来得更猛烈一些。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上半年经济数据,好于预期。初步核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6.7%,从环比看,二季度GDP增长1.8%,较一季度明显改善。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用“总体平稳、稳中有进”来概括上半年的经济运行。


但是,市场的看法并非如此,他们所看重的反映经济内生动能的指标走向并不乐观:6月当月,民间投资、制造业投资出现罕见的负增长;一直被认为是经济增长主要拉动力的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出现下降。“这并不是一份满意的答卷。”财新智库莫尼塔宏观研究主管钟正生称。


“如果不采取措施,四季度当季GDP增速肯定会跌破6.5%。”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祝宝良对财新记者表示。


对中国经济来讲,尽管增速跌破6.5%并非不可接受,但有效需求持续回落已成重要矛盾。政策调整已经开始。


上半年经济数据出炉前一周,决策层组织了数场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研讨经济形势,其中对下半年经济工作的表述已经发生变化。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强调,宏观经济政策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适度扩大总需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有力、有度、有效落实好“三去一降一补”重点任务。


此前的表述则是“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多位政策研究人士对财新记者称,相比以前的并列关系,现在的表述有了先后之分,扩需求放在首位,政策回到一季度时的基调。


高层寄望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能稳定社会预期。问题是,在经济下行期,政策多难的矛盾愈发突出,而官方和市场对现有统计数据的解读不尽相同,部分统计指标存在矛盾,统计方法、统计口径不透明更是加剧了双方的分歧,误导了预期。


“稳预期很简单,首先要实事求是,不要当鸵鸟。”祝宝良强调,在这一基础上,不要太看重增长目标,改革要落地,才能稳定预期。

……

以下为精彩内容节选



自主动能衰减


二季度GDP增速超预期,消费的作用功不可没。根据统计局的数据,上半年,三大需求中,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73.4%,比去年同期提高13.2个百分点;资本形成的贡献率是37%,服务和货物贸易净出口对GDP增长贡献率为-10.4%。


不过,这一结果并不意味着消费增速大幅提升,更多源自投资和出口下降得更快。


金融风险上升


经济下行周期,各种违约事件频发,金融风险不断上升。


最直观的证据是不良贷款率的持续攀升。银监会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6月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81%,较2015年底提高0.14个百分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率更高,5月末已突破2%,达到2.15%,不良贷款余额超过2万亿元,分别比年初提高了0.16%,增加了2800亿元。


增长改革虚实


与官方的谨慎乐观不同,市场对数据的解读偏向悲观,认为中国经济最严重的时期还未过去。上半年多项统计数据存在矛盾、此间推进的统计改革透明度不足,都正在加剧这种分歧。


二季度以来,制造业生产和投资持续背离。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上半年制造业增长6.9%,较一季度提高0.4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却持续下行,6月出现负增长。


多目标难兼顾


中国宏观政策通常采用多目标制,不同目标间存在一定冲突,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时期,这种矛盾愈发突出。


近几年来,中国稳增长主要是通过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来实现的。沈明高称,稳增长将主要依靠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国进民退;由于担心违约,商业银行对民营企业惜贷现象普遍,现有稳增长方式对民营企业的“挤出效应”有加剧的趋势。


改革托底增长


中国经济要在多难中突出重围,没有改革的增长和没有增长的改革都不可行。目前摆在中国政府面前的一个问题是,现在的经济增速是否合理,是高于还是低于中国潜在增长率。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余永定认为,中国潜在增长率在6%-7%,如果政策不恰当,可能难以达到潜在增长率。


财小新提示:


想继续阅读全文,可点击左下“原文链接”。


第一,注册财新网通行证,每月即可免费阅读五篇《财新周刊》文章。


第二,长按下方二维码购买《财新周刊》阅读权限,全年148元,超值尊享。



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如需转载,请通过向本公众号后台申请并获得授权。欢迎转发朋友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