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宗商品之农产品:临储玉米库存2.6亿吨,想说不跌不容易

2016-10-28 刘晓宁 徐冬冬 财新网



文 | 刘晓宁 大宗商品研究主管

       徐冬冬 大宗商品分析师


政府暂停国家政策性玉米销售,短期提振玉米价格


10月20日国家粮食交易中心公告称,将暂停国家政策性玉米销售,2017年5月玉米收购期结束后再研究安排库存玉米销售。同日,国务院公布的《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称,将在五年内逐年削减玉米种植面积0.7%,至2020年将玉米种植面积降至5亿亩(3330万公顷),并逐步提高大豆种植面积。

受上述消息驱动,当日大连盘玉米主力合约价格上涨1.44%,收盘于1482元。10月17日至21日当周,玉米主力合约从1450上涨至1479,累计上涨35点,累计涨幅2.42%。


政府暂停国家政策性玉米销售,短期提振玉米价格


中国的玉米临时收购政策是从2007年开始实施的,初衷是提高玉米种植积极性,保障农民利益,以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但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种植成本上升,与2008年金融危机后国际粮价的大幅下跌之间的矛盾,使中国的玉米临储政策造就巨量的玉米库存。
2008年以后,国内经济快速发展导致农业生产要素价格,尤其是土地租金和劳动力价格出现大幅上涨。当时政府粮食收购价格已经明显低于市场价格,为了保护农民利益,2009年至2014年间,政府逐步提高临储粮食收购价格。以玉米为例,2008年收购价格为0.75元/斤,而到2014年最低收购价格已达到1.12元/斤,提价幅度50%。
但是,国际粮价在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却大幅跳水。引起下跌的主要原因是:1)全球经济陷入衰退;2)美元大幅贬值;3)国际能源市场价格暴跌,引起国际海运价格下跌。
国内外粮价价差的持续扩大,造成了粮食产量、库存量、进口量“三量齐增”的罕见现象。粮食进口增长严重冲击国内粮食市场,出现“国粮入库、洋粮入市”现象。

巨大的玉米国储库存,不仅带来财政资金负担,同时也在消耗巨大的库存费用和利息费用。玉米的临储库存目前已经超过2.6亿吨,保守估计是中国年消费量的1.5倍。每吨玉米库存成本在252元左右,2.6亿吨玉米需要付出高达650亿元的库存成本。


以价格形成机制改革逐步推动种植结构调整


2016年3月28日,国家发改委经贸司副司长刘小南表示,2016年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将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这标志着实施九年的玉米临时收储政策退出历史舞台。

2016年8月9日,中央财政拨付第一批玉米生产者补贴资金300亿元。补贴发放以后,农民仍有200元/吨以上的种植利润。

从今年陆续出台的《全国玉米种植结构规划(2016-2020)》和《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来看,国家玉米生产补贴逐步向玉米种植优势地区倾斜,意在减少非优势种植区的种植面积,鼓励改种市场需要的大豆、马铃薯、优质牧草等作物。


农业生产效率低下造成中国粮食国际竞争力严重不足


有专家称,目前中国用占世界三分之一的化肥,生产了占世界五分之一的粮食。这种靠大量投入要素进行生产的做法只能带来高成本、低效益和高污染。中国农业的劳动生产率目前只有世界平均值的47%,与美国、欧盟等发达经济体有明显差距。科技进步对我国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为56%,比发达国家低20多个百分点。

粮食生产效率低下是造成国内外粮价严重倒挂的根本原因。从2012年起中国所有粮食品种价格就已高于国际市场离岸价格,且国内外粮食价差呈逐步扩大态势。2015年国际大豆、玉米、小麦和大米的吨均价格分别比国内低1175元、923元、626元和1143元。


玉米去库存任重道远,价格依然长期承压


截至10月12日(临储暂停拍卖前最后一次拍卖日期),2016年累计计划销售临储玉米达到1.2亿吨,实际成交2183万吨,拍储完成率18.2% 。
而根据10月12日美国农业部(USDA)公布的最新《世界农产品供需预测报告》(WASDE)显示,中国2015/16和2016/17作物年度玉米供过于求的形式依然十分严峻。2015/16年度中国玉米产量超出需求708万吨,这意味着中国的玉米总库存还会增加(需求涵盖临储收购部分)。2016/17年度消费超过产量1000万吨,但相对于2.6亿吨的临储库存,1000万吨库存减少亦显得杯水车薪。

所以,在国家政策收购逐步退出,以及缓慢去库存的大背景下,中国玉米价格还将长期在低位徘徊。

联系作者请发送邮件至

(henryliu@cebm.com.cn,dongdongx@cebm.com.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