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核战争的阴影之下

2017-08-21 方舟子 方舟子 方舟子

    1945年8月6日,一枚绰号“小男孩”的原子弹在日本广岛爆炸,约8万人被炸死。到当年年底,又有约6万人因受到这次爆炸的核辐射而死亡。世界从此笼罩上了核战争的阴影,它的恐怖几乎使一个侵略国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变成了受害国。


    按后来的标准,这枚只有区区1.4万吨TNT当量的原子弹确实只是个“小男孩”。现在的核弹头多数为数十万吨TNT当量,一枚就足以杀死上百万人。在经过了几十年的军备竞赛与裁军的循环往复之后,目前全世界核武器储备仍有3万个核弹头,共计100亿吨TNT当量,把全人类灭绝十几个来回还绰绰有余。


    核军备竞赛为何会疯狂到其结果大大超出了军备需要的地步,是一般人很难理解的。其理论基础据说是为了将核武器做为战略威慑力量,储备越多越吓人越好。另一条理由是,万一在核设施遭到敌国的突然袭击之后,还能剩下足够的核武器进行反击。


    相应地,那些秘图首先发动核战争的狂人的如意算盘,便是如果能用成百上千枚核弹头同时攻击敌国,把其主要城市、军事基地毁于一旦,免遭核反击,就可高枕无忧了。即使闪电式攻击的计划无法执行得十全十美,遭到了反击,最坏的打算也不过是本国上百座主要城市被毁,牺牲掉三分之一人口,只要少于敌人的损失,或达到了战略目的,一狠心也可以承受下来。


    但是即使是这些大发豪言壮语的军事家,也完全低估了核战争的后果。核战争的结果并不能像常规战争那样简单地以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来衡量。卡尔·萨根等人在1983年发表的一篇论文首次论证,大规模的核战争将会在全球范围内造成生态灾难,给全世界带来“核冬天”。这个观点在当时饱受争议,特别是遭到右翼人士的攻击。但是20年来众多科学家的研究,基本上肯定了其主要观点。


    核武器的威力一旦被释放出来,并不限于冲击波、热辐射、核辐射这些能够对人员造成直接伤亡的短期后果。在大规模核攻击中被烧毁的城市和油库将产生大量的微尘和烟雾,遮天蔽日,严重地影响全球气候。在几个月内,全世界平均气温将至少降低10摄氏度,进入人为的冰川纪。由于缺少阳光和气温剧降,大多数植物和全部的森林将被毁灭,因此又导致大多数物种的灭绝。位于海洋生物链最底层的浮游生物也由于没法进行光合作用而灭亡,导致海洋生态系统的崩溃。


    几个月后,微尘和烟雾消散,世界才重见天日,但是情形却更加糟糕。核爆炸将使空气中的氧气和氮气发生反应,产生大量的氧化氮,上升到大气层的同温层,破坏了那里的臭氧层。没有臭氧的保护,阳光中的紫外线将畅通无阻地直射到地面,足以杀死残余的植物、浮游生物,使大多数陆地脊椎动物失明,并破坏哺乳动物的免疫系统。


    当然,地球不会因此毁灭,生命也不会因此灭绝。某些物种会适应新的环境顽强地生存下去,新的生态系统也会逐渐重新建立起来,只不过这将会是一个漫长得难以想像的过程。甚至人类也不会真的灭绝,会有人继续生存下去,只不过会永远生活在一个更为原始和艰苦的环境中。即使发动核攻击的国家没有遭到反击,也同样无法避免这场灾难。而人类文明将会变成一个遥远的记忆,不复存在。


2005.8.15.


(收入《我们为什么不长尾巴》。识别下面二维码购买方舟子著作签名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