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同一片土地上的不同生活|十年,这里

白杰戈、葛修远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2022-08-29

2017的大门打开,站立在一个常变常新的时代,人们关注今天的生活,更憧憬未来将是怎样的世界,父母如何养老,孩子怎么上学,房价是涨是跌,看病会容易一些吗?空气会好一点吗?同一座城市的你我能够平等生活吗?


中国之声从2013年起推出了大型记录报道《十年,这里》,连续十年,用话筒聚焦10个中国地点,记录这些地方每年的变化,记录这些地方的人们每年的喜怒哀乐,从细节处展开微观中国的生动图景。


今天的《十年,这里》关注青海化隆县的阿什努乡。在过去三年的节目里,这里气候环境差、农业收入低,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开拉面馆……政府计划实施生态移民,让阿什努乡的村民们搬到更加适宜生存的黄河边,但补偿方案推进困难。


在刚刚过去的2016年,村里土地流转,留守的老人不再种地,有一部分人住进了县城新建的楼房,开始新的生活方式;但同时也有人还守着大山,看不到搬迁的希望。同一片土地上的多种生活状态,在真实的上演。《十年,这里》今天播出第十篇,也是最后一篇:《城乡的分界》。


请听《十年,这里》第十篇








化隆县群科新区,36岁马素代家住进了丽水豪庭小区。90平米的两居室,21万元,自来水、天然气,这个新建成里的小区已经有城镇生活的配置。



图片来源:海东时报 | 图为化隆县群科新区丽水豪庭小区门前。苏昂欠摄  



记者

这都是管道天然气了啊。搬过来之前做饭是烧什么?

马素代

烧煤。


马素代原本住在阿什努乡松赛村,几年前,接受我们采访的不少阿什努村民还不愿意住楼房,现在已经逐渐改变观念。村长马虎成介绍,马素代家的小区,房子已经卖完,以前不习惯,没有人买,现在卖完了,没有空房了。这里气候好,学生上学方便,买的东西买个菜,都很方便,打工也方便。大家的观念就慢慢的转变过来了。


同样从二十多公里外的松赛村搬来群科,马哈飞则一家没有选择住楼房,而是买了庄廓地,自己建房。马哈飞则说:“刚来的时候不习惯,住着住着就习惯了。”




 马素代的丈夫是拉面匠,马哈飞则的一个儿子在连云港开拉面店。拉面仍然是化隆的经济支柱,2016年,县政府通过带薪在岗实训+创业的方式,鼓励本地的年轻人到化隆人在外地开设的拉面店去,第一年跑堂,第二年学拉面技术,每年工资至少三万元,第三年就可以用挣到的工钱和政府贴息贷款,自己开拉面馆。年轻人掌握到谋生技能,拉面店也解决了用工荒,为了提高双方的积极性,政府还会给奖励。


阿什努乡人大主任张庆福介绍,第一年全县已经有一千多人报名,超额完成任务,政府要投入一千多万元:“可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因为我们全县的财政收入一年才突破一个亿,等于把十分之一用在了拉面经济上。还是把拉面经济作为很重要的一块。整个化隆山区的老百姓脱贫致富最简捷的一个渠道。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不过,并不是所有化隆拉面馆都有稳定的生意。松赛村村民马成德的儿子开在四川绵阳的拉面馆,就在前两年赔本关门,他从老板重新做回打工者。2016年的搬迁方案是自主搬迁,每户补偿四万元。马成德说,现在家里的经济状况,搬不起,现在搬不了,还得几年。现在家里的土地已流转出去了,一年能拿到六十块钱一亩,家里十四亩地,还不到一千块钱。


松赛村目前常住的24户当中,有13户是精准扶贫对象,他们可以拿到10万元的搬迁补偿,但在2016年,他们并没有选择搬迁。低保户马乙吉日因为身体状况不好,只能在村子里帮哥哥放羊,他说,有十万块钱也搬不起。十万块钱不够,够的话我们就不放羊,走了。



记者

有没有你认识的人这两年已经搬了的?

马乙吉日

我哥就搬走了呗,生活好得很。


马乙吉日的村干部说“他现在在县城里,买个菜也方便,孩子上学也方便,给别人打工也方便。搬出去,肯定好。我们这个地方交通各方面都很落后,自己没有车,打出租车的话,到县城十五块钱,一个来回三十块钱,生活成本就上去了。”


记者

我们能找到可以搬的人家吗?

村干部

可以搬的人现在村里没有,出去打工了,家里完全没有人,真的能搬的都走了,老人都不在家了。


人大主任张庆福说,已经走出去的人,4万的异地搬迁款对于他们来说是锦上添花,进一步改善家里的生产生活条件,而对于实在走不出去的人,10万块钱也是杯水车薪。政府就是说条件成熟的先搬,条件不成熟的先放一放,逐步搬迁,一下子整体搬迁不现实。




夕阳照在秃黄的山顶,卡日岗的暮色很快降临。马乙吉日把羊群赶回家。这是2016年冬天,他重复生活里的又一个黄昏。


马乙吉日说:“我搬不了,我搬去哪呢?没有方向去哪呢?”



央广记者:白杰戈、葛修远

微信编辑:胡睿

来源:中国之声新闻纵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