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张床位 | 静观·拾微

2018-03-11 中国之声


戳音频,更有料!


一张床位


退休了,养老去哪儿?


陆奶奶年过七旬,老伴去世后,她在北京朝阳独自居住。尽管身体还硬朗,时不时出现的血压问题让她开始认真考虑“养老院”这个选项。一问价格,家门口的养老院每月收费7000多元,而陆奶奶的退休金只有3000元。


【陆奶奶:我两个月工资搁里边还差点,咱进不去,好多报名的现在也进不去,至少得(排队)十年。】



全国政协委员、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章晓联形容这是“养老的刚需”。


章晓联说,我们国家60岁以上的人口,2017年就有2.41亿,占全部人口的17.3%左右。独居的或者是空巢的老人也有1.18亿人。刚需吧,养老的刚需。


陆奶奶进不了养老院,却不单是经济原因。全国人大代表、国家卫计委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马旭介绍,从国家养老规划出发,机构养老的对象首先是失能老人。


马旭:中国失能老人4000多万,占了老年人口的大致18%不到20%。养老规划基本这么分,90%居家养老,6%社区养老,实际上你还在家呆着,但是社区机构可以帮你。只有4%叫机构养老,就养老院,这是目前中国政府能够负担的。


陆奶奶们的选择剩下两个:在家养老,或是选择4%以外的、非政府的养老机构。对此,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民政厅副厅长耿学梅直言,当前养老体系层次单一,市场化机构选择少之又少。


耿学梅表示,市场化这一块是按照市场化运作,由企业家们推动,建养老院、开展养老服务。但是这一块政策比较多,落地难,让他们进入行业的迫切性和动力不是很足。


养老机构准入门槛高


建立市场化的专业养老机构面临高准入门槛,而即便是为“居家养老”配建,投资者仍然疑虑重重。全国政协委员、香江集团总裁翟美卿对此深有感触。


翟美卿:比如我们在广州的一个楼盘,我自己做了一个国医馆,提供一些居家养老服务,比如说上门就医服务、护理服务,说实在话,我们这些都不赚钱的。


记者:我想问一下,对开发商,引进学校和引进养老院这两个哪个更难?


翟美卿:养老院更难啊!不赚钱的事谁做?学校还是可以赚钱的。


相比新建楼盘对配建幼儿园、小学甚至医院的强烈需求,配建养老机构,的确闻所未闻。



对大多数家庭,“养老机构”也并非家庭温暖的替代品,而仅仅是更专业、更省事的选择。需要机构帮助、却不能或不愿进入养老院,不少这样的家庭甚至选择前往医院,以医代养。


全国人大代表、国家卫计委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

马旭说,我看有个报道,大致21-24%的老人没有必要住院,就在医院住两三个月。家里解决不了,你跟这住着吧,大医院也高兴,你住院了就是医保,就支付了。老人压了相当一部分床,不但保证不了失能老人,也变成了挤占三级医院需要重病治疗的资源。


“居家养老”的问题:

社区医生定位,谁来出钱?


理想的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模式里,身体状况尚可的老年人,在大多数时候有社区医疗机构的帮助即可解决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丰台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吴浩说,居家养老的照护服务其实涉及两个问题,社区医生的定位,和谁来出钱。


吴浩:我强调一下,家庭医生不是上门服务的。我们由全科医生、社区护士、居委会工作人员以及志愿者、社工、家庭保健员共同组成服务团队,丰台区政府为了开展这项服务每年提供800万购买全科医生上门服务,相当于每上门一次服务我们的政府给全科医生补贴100元绩效工资。不是说对所有人都提供上门服务,而是针对签约的高龄人群,比如说75岁以上或失能等特殊的有困难的人群,这样确保上门服务的需求在人力范围之内能够满足。


专业、及时、有尊严,这是方庄社区卫生服务把握的定位。数据显示,在方庄社区管理区域,高血压病人规范管理率达到86%,糖尿病人血糖控制率超过67%,达到国际发达国家先进水平。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副院长徐凤芹为此痛心,大多数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并没有履责。


徐凤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是开药的。国外主要是老人由大医院开了药,可以直接到药店买上几个月的(药)再去看医生,包括和他的家庭医生联系。评价一个社区卫生服中心是不是做得好,应该是看社区居民是否健康。他越健康、花费越少,这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护人员收入越高,应该是这样,那么他就会对居民进行健康教育。现在疲于应付去开药还干不过来呢。


当我们呼吁养老机构的进一步规范、养老市场的继续放开、社区医疗机构的专业化,我们为了长辈、父母,也为了明天的自己和孩子。深远的焦虑不止于解决“一床”之难,只有当这张床被放置于医院、社区乃至自家卧室,我们仍可将家人安心托付,这才是“一张床”的题解。



记者:沈静文 解朝曦 杜希萌 万存灵(见习) 宋爽(实习)吴晶晶

编辑:张天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