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个电话|静观·拾微

2018-03-13 中国之声


听音频,更有料!


一个电话背后的个人信息泄漏


一留电话成千古恨,说的是下面这种情况。

中介:北京的二手房您考虑购买吗?

用户:你怎么能有我电话呀?

中介:哦,您应该是之前在我们这儿租过房子吧。


但不留电话,未必能清净。

用户:你是怎么知道我这个电话的?

推销人员:呃……网上搜索的!



个人信息也是生产力,电话那头的商家深谙此道。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吴远大虽是搞技术出身,也架不住这盗取个人信息的技术。


吴远大表示,比如说买房子办理贷款,那个复印件给人家,虽然上面已经注明了仅限于干什么,但实际上好多中介机构这个意识不强,经常会有一些信息共享的,从这一个中介可能其他中介就全部知道了。孩子上学大家很重视,一些中介机构电话不断,孩子几年级全清楚,甚至有些孩子哪一科弱一点,人家都很清楚。



害怕身份证件的复印件被盗用,于是参照网上教程,在合适的地方醒目标注“仅限于某某使用”;担心自己甚至孩子成为机构眼前的透明人,不惜新办一张手机卡,这个号码专供陌生人——我们步步为营的自我保护,在又一个从天而降的骚扰电话面前土崩瓦解。


当舆论充斥对消费者的使用习惯教育,全国政协委员、搜狗公司CEO王小川首先表态,用户不是信息泄露的第一责任人。


王小川:我不认为需要用户每天提心吊胆地去判断自己数据是否泄露。技术层面上,这个本身对用户而言是防不胜防的一件事情,更多是需要企业和法律层面上做一个建设工作,企业需要更加自律,司法上需要更加严厉地对隐私泄露或对用户带来伤害的时候给予处罚,避免企业在中间作恶。


于是

我们有了新的两个问题,

企业能做什么?

司法能做什么?


真的防不胜防吗?



作为电信运营商的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联通研究院院长张云勇赞同企业的主体责任,但当下企业鱼龙混杂,并非铁板一块。


张云勇:现在各行各业都产生了很多的数据。有些行业、有些单位可能可信要求比较高,对数据归属也特别负责。但是有些企 47 31680 47 15043 0 0 3196 0 0:00:09 0:00:04 0:00:05 3195可能就不是特别地达到相关的资质。政府可不可以在大数据领域里进行相关的立法,明确哪些数据、哪些域可以开放,哪些数据是绝对不可以开放?不能触这个红线。


“一手珠宝奢侈品专柜1:1对版品质保障”,这是卖假名牌的;“收到发票验证后付款”,这是代开发票的;还有iPhone用户们耳熟能详的“澳门金沙赌场”、“威尼斯娱乐城”,点开链接,各式闪烁的耸动标题吸引你赌博下注……


仅仅“短信”这一项,我们的个人信息被滥用的途径一再拓展。张云勇坦言,垃圾短信防不胜防,运营商的确无法百分之百地梳理、防范。


张云勇:我们过去垃圾短信是基于关键词的,一旦出现这个关键词,短信网关就把它屏蔽掉了。现在可能有变通说把它变成汉语拼音,或者关键词之间插几个空格或者特殊符号,欺骗拦截网关。早期可能是有这个问题,但是我们也是在不停地升级和改进,现在我们基于关键词和整个的语义分析,通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挖掘,整体判断语义。现在我们的垃圾短信防范不能说百分之百,但是自动地进行策略升级,可以得到很好的一个防范。


“窃听风云”并不现实


有网友在社交平台上称,自己在没有使用手机的情况下,与朋友聊天提到“红富士苹果”,随后打开手机使用某搜索引擎旗下产品,竟然接到几条关于红富士苹果的广告。手机成了别人的窃听器,这是眼下最流行的一则都市传说。全国政协委员、搜狗公司CEO王小川说,这么干难在法律和伦理,单论技术,并不难。


王小川:一件事情是说有些企业未经用户允许就开了你的麦克风,窃取你的声音数据,就是有些企业过多地收集了你的数据。第二种情况是滥用这种数据。我们认为不可避免地,用户会交出自己一些个性化(信息),但企业这时候只能用这种数据给用户做你对应的这个服务,不应该去泄露,或者是用到其他里面。


从审批的困难和监管的严格来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联通研究院院长张云勇认为,知名企业突破这道底线、制造窃听风云,并不现实。



张云勇认为,要是从合法监听角度来讲,我们的设备是支持规范要求的,但那是要严格地进行各种审批,而且只是特殊要求的时候,通过特殊的设备和通讯的技术才能保障,并不是说网上说的随便公布一个人的手机号码,就可以随意地窃取他的通话,这是不现实的。


如果说非要有一种可能,那就是他在你的手机上置了一些木马病毒蠕虫,你再打电话的时候,他收听部分数据相关的信息,或者没有加密的信息,这是有一定的可能性。


当我们享受移动互联和云时代的便利,我们知其然,是否一定要知其所以然?当我们怀着合理的警惕,避开街头可疑的二维码、POS机,我们是否还须额外储备专业、充分的网络安全技能,才能擦肩陷阱、独善其身?


有权选择向谁公开什么信息的,是用户本人;承担源头上预防、拦截、预警任务的,是电信和网络运营商;要完善数据存储安全性的,是平台运营者。各司其职,是对莫须有的信息安全恐慌,最好的应答。




记者:沈静文 解朝曦 杜希萌 万存灵(见习) 宋爽(实习)冯烁 申伟辉

编辑:张天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