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70多年前“分马”的屯子,如今汽车换着开 | 足迹

中国之声 2019-06-07


地点 | 黑龙江元宝村

采访者 | 冯志远



中学语文课本里,

有一篇课文叫《分马》,

作家周立波用生动的语言

塑造了有趣的人物形象↓


《暴风骤雨》节选

老田头走到老孙头跟前,问道:“你要哪匹马?”

“还没定弦。”

其实老孙头早相中了拴在老榆树底下的右眼像玻璃似的栗色小儿马。听到叫他的名字,他大步流星地迈过去牵上。


(点击链接复习→《分马》丨那些年,我们一起读过的课文 


  

该篇课文节选自

周立波长篇小说《暴风骤雨》。

描写了东北地区的元茂屯

从1946年到1947年土地改革的全过程。

这部小说此后还被拍成同名电影。

《暴风骤雨》讲述的故事,

成为一代人的共同记忆。

 


黑龙江省尚志市元宝村

就是小说《暴风骤雨》的原型地。

70多年过去,

小说中描述的那些场景

如今变成了什么样?



“光腚屯”?“亿元村”!


过去,大家叫元宝村为“光腚屯”,是因为这里因穷得名。在小说中,工作队刚刚来到屯子时,看到了这样的场景↓


《暴风骤雨》节选

草屋里和瓦房里的所有的人们都给惊动了。穿着露肉的裤子,披着麻布片的男人和女人,从各个草屋里出来,跑到路旁,惊奇地瞅着车上的向他们微笑的人们。一群光腚的孩子跟在车后跑,车子停下来,他们也停下。



据元宝村党总支书记张宝金回忆,改革开放之初的元宝村还是一个“三靠村”——种地靠贷款、吃粮靠返销、生活靠救济。村里的交通工具除了大队的农用机之外就是村口的那头老黄牛。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交通要靠走、通讯要靠吼,治安要靠狗”


为了摆脱这种局面,元宝村走上了改革之路。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老百姓的温饱问题,在1985年正月初八一大早,张宝金坐上南下取经的列车,一口气走完了湖南、广东、山东、天津几个省市有名的村办企业,发现这些企业大都在做木制品加工。元宝村紧傍着几大林区,完全可以靠山吃山。


紧接着,依靠着村里省吃俭用存下来的“积蓄”和村民们“老婆本”“棺材本”最终凑了3万多块钱,干起了小木农具加工厂,这一年元宝村走上了工业致富的道路



随后的几年,依靠着苇河、亚布力等8个大林场的优势,元宝村的村办企业一家家开起来,从小木农具加工厂起步,到做卫生筷子,又做过铅笔板、成品铅笔。厂子从元宝村开到大兴安岭,甚至开到了俄罗斯,鼎盛时期,全国人民用的铅笔,5支里有3支来自元宝村。这个占地不大的小村子所生产的铅笔远销日本等国家。


制笔厂给村民发工资


如今,元宝村有20多家各类企业,村里大部分家庭都有人在企业上班。谈到变化,村里的人们都有话讲↓


“现在不愁吃穿不愁玩,天天像过年”

“村里20年前就有了别墅”

“小轿车满地跑,不比城里差”

……


 村民王广海讲述致富经历


农民的根本始终在土地上,虽然工业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元宝村的村民们并没有忘记这块曾经养育过他们的土地。为了提高种地的效益,让农民们增收,张宝金带领着村民开始了长达7年的“稻花香”试种


曾经的元宝村是“苞米一统天下”,耕旱地、种苞米是农民们的共识。很多人嘀咕,不会种水稻咋办?村里免费打井、教技术、用农机。村民郇金德第一个“吃螃蟹”,科学种植换来了大丰收,现在种地年收入30多万元。


在东大壕地,元宝村最古老的耕地,当年土改工作队曾在这打下第一根桩子。



70年后,这里建成旱田改水田示范区。7年的稻花香试种让“旱地”变成了“水田”,也让“苞米一统天下”成为了“大米占据主导”,而大米中的“稻花香”更是成为了元宝村打开中高端大米市场的秘密武器。


工作队曾在这里打下第一根桩子,如今这里成为农田种上了“稻花香”



“赵光腚”的后代,富!


小说《暴风骤雨》的主人公赵玉林,外号赵光腚。


《暴风骤雨》节选

……他一年到头,顾上了吃,顾不上穿,一家三口都光着腚,冬天除了抱柴、挑水、做饭外,一家三口,都不下炕……



“没铺没盖,没穿没戴的小人家,”赵玉林又说,“平时还好,光腚就光腚吧。可一到挂西北风下暴烟雪的十冬腊月天,就是过关啦。一到下晚,一家四口,挤成一堆,睡在炕上,天气是一年四季都算圆全了。光身子躺在热炕上,下头是夏天,上头是冬天,翻一个身儿,是二八月天。要说这二八月的天气正和你的适,你就得一宿到明,翻个不停,不能合眼了。”


70多年后,因为工厂收益了、种地挣钱了。元宝村的村民们都富足了,赵光腚的后代也都住上了小洋房、开上了小轿车,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赵玉林原型的重孙赵雪春住进了元宝村和谐家园小区,一栋栋崭新的居民楼十分气派。


元宝村的多层小楼 央广记者冯志远 摄


赵雪春说:“我小时候听家中的长辈说,70多年前生活很苦,住得茅草屋、吃得窝窝头、连裤子也穿不上,甚至有的时候饭也吃不上。现在日子和以往不同了。我在村子的厂子上班,每月能赚三四千块钱,挣了钱我也成为村里第一批住上楼房的人。70多年的发展,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点击视频,看赵玉林后人的新房子↓


村子里面高楼迭起,工厂连排,家家户户都有小车代步,水泥马路不仅村村通,更要户户通,以前的石子路、土路已经成为了过眼云烟。



这些年,元宝村先后投资8200万元,建设了新村别墅和住宅楼4.1万平方米,385户农民住上了楼房和别墅。


元宝村的村民别墅



居住环境,美!


在《暴风骤雨》小说的开场,赶车的老孙头拉着工作队的同志赶去元茂屯。


《暴风骤雨》节选

……车子慢慢地走着,在一个泥洼子里窝住了。老孙头一面骂牲口,一面跳下地来看。轱辘陷在泥泞里,连车轴也陷了进去……



17年前,元宝山还是秃山。每遇大雨,黄土混着雨水冲进河道,黄泥河成了泥巴河,冲跑庄稼,连山路也冲垮。现在,站在元宝山上,万亩生态林的30多个树种、100多万棵树尽收眼底


每到开春的时候,元宝村的村民们最喜欢的就是在元宝山踏青,呼吸着万亩生态林中的新鲜空气,望着林间朝阳初升亦或是夕阳西下,美景让人流连忘返,一整天辛勤劳动的疲倦感就在这里烟消云散了。



新村部已经成为了元宝山公园,站在元宝山上向下眺望,目之所及就是一整片荷花池。每到盛夏到来,荷花也会如约开放,嗅着池里荷花的清香,望着水中游动的锦鲤,看着天空中的蓝天白云,你会发现,放下尘世间的喧嚣和浮躁,人生其实如此简单和美好。


元宝村又投入数百万元,建设暴风骤雨纪念馆、农业科技园区等6大景区,深挖文化资源。农家乐老板王春娟今年计划种高粱、自己酿酒。她说,“山好、水好、文化好,旅游差不了。”

 


纪念馆旁就是元宝村农家书屋,设有3个图书室,1万多册图书。村民有了空闲就可以在这里为自己充电,通过阅读扩大知识面。此外,村里还建设了文化活动室、铅笔文化休闲广场、篮球场,增设户外体育健身器材,并成立了秧歌队、广场舞队。

 


每年定期举办“元宝村丰收节”“中国梦、劳动美、幸福路”书画艺术展和“元宝村盛夏之夜文艺演出”活动。

 

元宝镇第一届书画艺术展


“富足的生活”+“怡然自得的生活状态”+“良好的生态环境”=现如今的元宝村,新农村建设也正是如此吧。




在小说《暴风骤雨》中,为了元茂村村民牺牲的赵玉林,被老孙头这样纪念:


《暴风骤雨》节选

“老赵哥真是咱们老百姓的好干部,他跑在头里,起五更,爬半夜,尽忙着会上的事情。他为穷人,赤胆忠心,尽往前钻,自己事遭罪在前,享福在后,他真是咱们的好主任。”



唯有双手才能成就梦想,只有脚踏实地勤奋劳作才能走出一条致富之路。正是这70多年的艰苦奋斗,让这个曾经的穷窝窝真的长出了金元宝。年轻时没少过苦日子的72岁护林员陈广仁说,现在比过去,简直是天壤之别。


记者:“现在对生活有多满意?”

陈广仁老人:“满意透了。”


带领村民发家致富近40年的村支书张金宝说:“我感谢党和群众信任我,就想为党、为群众做点事,讲什么报酬,只要老少爷们信得过我,我就得对得起他们。无论受多大苦、遭多大罪、吃多大亏,我都心甘情愿。



从大力发展铅笔工业,

到升级发展生态农业,

再到大力推动旅游服务业,

昔日尽人皆知的“光腚屯”,

成为远近闻名的 “亿元+村”。

元宝村人用奋斗拼出“金元宝”!

为他们点赞!



编者按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披荆斩棘,70年风雨兼程。一路走来,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无论是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这都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中国之声推出大型主题报道《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足迹》,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50多名记者深入偏远乡村、城市社区、工程现场、科研院所……蹲点调研,充分展现一个古老民族的现代化传奇,充分体验新征程上人民的奋斗精神。


往期回顾:

中共“进京赶考”的起点如今什么样?| 足迹

中共“立规矩”的地方今天怎样执行规矩?| 足迹

解密: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心石进京瘦身三次走了17天,如今…… | 足迹

北斗导航+无人机+...这可能是你见过的最接地气的用法了 | 足迹

马背上建校,如今同层换教室要走8分钟,这是什么“神仙”学校?| 足迹

全国人民用的铅笔,5支里有3支来自“光腚屯” | 足迹

 太美了!这梯田不是江南,是“中国薯都” | 足迹

 让肿瘤消除,让土豆增产……核技术竟然还能干这些 | 足迹

 记者进入核反应堆厂房,迷路了…… | 足迹

 一堂课:涨知识、超有趣、还能扶贫!想来试试吗?| 足迹

 河南兰考的红薯,北上广卖到几十块一斤竟然还供不应求 | 足迹

“蔡家崖”专列带你去吃啦叨叨,“小延安”如何成为红色旅游“爆款”?|足迹

这个“与世隔绝”的古老神秘民族,就这样“一步跨千年” | 足迹

从原始社会直接走来的他们,把一切最好的都给了孩子 | 足迹

这个巨坑有32个故宫大!当年曾被印上人民币,如今……|足迹

这个地方名叫海子,比海子的诗还要美…… | 足迹

假期过半,再不来这里看看就等八月吧 | 足迹

你知道“西海固”吧,有没有想过去那里看山花?| 足迹

这个作家柳青曾经住了14年的村庄,如今正在“二次创业” | 足迹

那个传奇的大陈岛,如今成了大黄鱼“咕咕”叫的网红打卡地 | 足迹

车厘子吃到饱,出门就逛免税店,郑州+卢森堡这条空中丝路有多牛?| 足迹

从90分钟到3分钟,他们如何与地震波赛跑?| 足迹

如果没有它,珠三角会多出50座大型火电厂 | 足迹

记者跟喜提热搜的“风餐兄弟”走了一圈,差点哭了 | 足迹

守卫三峡大坝,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机会 | 足迹

这里美到窒息 ,为何慕名来旅游的人却难以久留? | 足迹

见面在机场,庆功吃包子,都有“强迫症”……他们的产品却全球都看好 | 足迹

沂蒙老区的“逆袭”:只有想不到,没有买不到 | 足迹

不仅“半条被子”能留住游客,这里吸引人的还有更多 | 足迹

这支部队组建27天就参加抗美援朝,如今…… | 足迹

每天多营业6分钟,这里的便民之门开了几十年 | 足迹

从前慢,是路途远;如今慢,只因我心里放着你 | 足迹

神秘港口、神奇列车、神圣职责,这里是…… | 足迹

一把铁锨,六顶帐篷;一条天路,一座城 | 足迹


主创人员


总监制:蔡小林

总策划:高岩

记者:冯志远

编辑:马文佳、雷佳(见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