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把河搬到天上来 | 工地上的春天

天,是万物生长的时节;春天,也是希望和憧憬拔节的时刻。经历了疫情防控的艰难大考,一个个国家重点工程的建设工地上,铿锵有力的机器轰鸣,在这个春天,显得格外不同寻常。从甘肃生态移民扶贫开发供水工程,到珠江上的“三峡工程”——广西大藤峡水利枢纽,还有北京冬奥会张家口赛区场馆……工地上的春天,紧张有序,一切正在步入正轨;建设者们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用一砖一瓦的扎实努力,描摹着人们幸福的愿景,也为中国经济贡献着速度、力量和信心。今天起,中国之声推出特别策划《工地上的春天》。
白银,地处黄河上游,甘肃中部。黄河流经白银258公里,宛如一条丝带系在甘肃修长的版图上。然而,占流经甘肃段52%的黄河水,却并没能给白银带来肥沃的土壤——这里的耕地坐落于黄土旱塬间的平川,人高水低,加之降雨稀少,这里的人们做梦都想修造一条“天河”,把隔山而流的黄河水引上来,彻底结束这段缺水的历史。甘肃中部生态移民扶贫开发供水工程,作为解决当地群众生产生活及异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用水需求的第二期水利工程,将新发展灌溉面积30万亩,同时整合、改善原有灌区耕地,让黄河水翻过高山、再流入共计60万亩的农田。这个春天,工人们正抓紧复工,乡亲们也在翘首企盼,他们有着同一个愿望——脱贫攻坚,通水致富策划《工地上的春天》今天播出第一集《把河搬到天上来》。

夕阳下流经白银的黄河


春分已过,流经白银的黄河一改冬日枯水期的平静。
黄河之水“天上来”,唯独在这里流淌在灌区之下。百十米的高差,在“水”与“旱”之间,割出一道难以逾越的界线。

复工:每天“前进”一点


在白银市平川区,距离黄河30多公里处的齐家大岘,一条新隧洞正加紧开挖。如何才能让低处的黄河水坐“电梯”上灌区?这条位于工程试验段总干“咽喉”的隧洞,是甘肃中部生态移民扶贫开发供水工程的关键一环。

每天“前进”一点的齐家大岘隧洞
隧洞里,工人正用钻机在岩石上打眼。工程试验段项目一标段技术负责人李川,一边和工人们为打眼后安装炸药、实施岩体爆破做准备,一边盘算着复工后的施工进度。


李川今年因为受疫情影响,开工大概迟了有二十多天。现在已经完全达到正常施工了,进展还是比较顺利的,因为前期工程准备已经完成了,人心还是比较稳定的,干起来也得心应手。



岩体爆破后,工人正在清理危石

 
齐家大岘隧洞长5912米,是工程中最长的隧洞,地质条件十分复杂。从2月20日复工以来,工地上春日气息渐浓,施工却因为季节的转换面临着更多困难。


李川我们是隧洞工程,春季由于气候变化,冻土解冻以后容易发生地质变形,给施工安全带来极大的压力。

 


水利人的传承
齐家大岘隧洞从去年7月动工,在它身旁20米,两条已经实现了“引黄灌溉”的老隧洞正静静等待着“新伙计”的贯通。


甘肃中部供水工程建设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杨成右手的1号洞子,灌溉15万亩地,1976年开工到1984年建成;到2014年,打了新的洞子,这是第二个洞子,我们的灌溉面积由15万亩地达到30万亩地了。这将来形成三个洞子,新增加30万亩地,叫深度并行方案,完全要把老的工程结合起来,将来老灌区要依托新灌区,新灌区带动老灌区,形成一个60万亩的灌区。



即将并行的三条隧洞

 
三条隧洞结构各异、宽窄不一,像是三条时光隧道,记录了这里的老百姓44年对水的渴望。1976年,这里“引黄灌溉”的一期工程开工,人们叫它“兴电”工程。那时候,纯靠人力凿出的齐家大岘第一条隧洞,第一次实现了“天河”入川的梦想。


白广文你看那个窑洞!那辈人住的就是那种地洞,从1976年开始,一直到1984年咱们总干通水,总共8年时间,就是这样的条件……

 

兴电时期工人在工地旁搭建的窑洞
白广文,甘肃中部供水工程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工程建设部部长,他的爷爷是兴电时期的水利人。如今正在修建的新工程,常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兴电二期”。黄河还是那条黄河,可这里的水利人已经换了第三代。


白广文那时候叫‘三人农活两人干,抽出一人上兴电’,只想着把水上来,大家都能吃上水。现在你看,咱们项目部住着彩钢房,都挺好的,条件好了……



仍在盼水的人


老一辈水利人前赴后继,换来了如今30万亩的灌区耕地。沙地变良田,农民从山上搬到平川,告别了土窑,种上了枸杞,每到夏天,灌区一片红火的景象。

当地特产——靖远枸杞
而当年的建设者中,仍有在盼水的人。靖远县靖安乡的88岁老人胡秉义,是兴电时期工程管理处的纪委书记。老人大半辈子都在为水操劳,但老工程没能覆盖到自家地里,农忙时只能靠人工挑水浇田。同乡的农民也尝试过在旱地里种枸杞,但即便是雨水最好的年份,亩产量也最多是灌区水地的三成。
得知新工程已经开工,想到今后乡亲们也能有好收成了,老人干涸的眼里闪过光亮。


胡秉义这地方是有水就有粮、没水就没粮,我们这儿没有水。我从二十岁盼水,一直盼到现在,头发都白了。现在就是盼水呢,我得能活到水上来……



杨成(左二)向胡秉义老人(右一)介绍新工程情况

 
工地上的春天
老灌区边缘的靖远县靖安乡,老书记和乡亲们数着日子盼水;而55公里外的齐家大岘隧洞2号支线作业区,张绍军和工人们倒数着日子施工。作为工程试验段项目二标段技术负责人,他把这项工程当做自己的孩子,每天看着他“长大”。


张绍军就跟自己的婴儿一样,从无到有。虽然每天的进程就那一点儿,但是每天看到那15米以后,我心里就觉得,今天完成了15米;但是如果明天完成了可能只有13米的话,会觉得今天还少了2米,所以说心里面特别有成就感。



张绍军通过监控画面查看施工情况

 
就像是婴儿的生长,工地上的春天总能让人感到欣喜。二标段安全管理负责人马德华早已洞察了工地的春日变化。


马德华现在春暖花开,给人的感觉是心情特别愉悦,就是春天的那种感觉,万物复苏、欣欣向荣。而且随着气温的回暖,轻装上阵,感觉人轻巧了,特别有劲儿的感觉。



复工后的工地上,工人们虽然都戴着口罩,但彼此相视,眼中难藏笑意。他们的心愿或许早已相通:“把河搬到天上来”——这是水和旱的较量,更是脱贫攻坚的战场。


张绍军我们最大的心愿就是疫情早日过去,像以往一样,让我们开开心心地工作,尽快把‘天河’工程修好,让农民更幸福,让农村更美好!


 

春天,万物生长。隔山而流的黄河涨起水来,沿着此时河岸边阶梯呈现的八级泵站、穿过两条老隧洞,爬向高处、流入平川;老灌区的农田也正翻土耕种,迎来一片生机盎然。

黄河水沿着“台阶”爬向高处

齐家大岘隧洞里,工人们卯足了劲忙碌着;还守在沙地的农民巴望着畅想着:下一个春暖花开日,也在自家的水地里种上十几亩远近闻名的“靖远枸杞”,待红红的果子挂满枝头。



主创人员


策划:高岩

编审:任捷、谢磊

记者:韩雪莹、李行健、焦健

新媒体:孙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