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暑立里村的“篮球总动员”

奔跑是少年的天性,无论在大山深处还是田间巷口,运动总能激荡起少年脸上的阳光,积蓄向上的能量。在一些贫困地区,“奔跑”也改变着很多少年的命运。中国之声推出特别策划《风一样的少年》,聚焦一个个梦想绽放的时刻,记录“扶贫扶志”的少年故事。



村级球队曾代表云南省

参加全国性的篮球赛事


九月的云南阴晴不定,山雨说来就来。雨才刚刚停,场地上的篮球似乎总比太阳还要来得早,迫不及待的篮球少年们如同雨后的彩虹。



女篮球员:打了五年篮球,我的体质增强了很多,性格也不再那么内向。我看妈妈打篮球挺好的,然后就去学,四年级的时候去了贵州打篮球,出去看了外面的世界,还挺好的。

男篮队员:希望得个好成绩,参加市里的比赛拿个前三名。


雨后的桂花中学

暑立里位于云南楚雄大姚县乌龙口,是一个深处百草岭山脉的彝族村落,桂花中学的篮球队少年们有不少都来自暑立里村。暑立里是彝族话,意思是暑热的村庄。这里不仅炎热,而且十分偏远。从楚雄彝族自治州到乌龙口村委会要经过大姚县、桂花镇,这段山路足足要七八个小时的车程,蜿蜒泥泞,一眼看不到头。


从村委会一路下坡,过一座桥才终于看到了深山里的篮球村暑立里,村庄盘着山,没有一条直路。房屋错落,没有一块平地,但在这个山旮旯儿里却有一块完整的篮球场地。

暑立里村篮球场


桂花镇乌龙口村支书鲁伟聪,还有另外一个特殊的头衔,就是暑立里村篮球队队长。他说,别看村子小,却是篮球界内的著名村子,一支村级球队曾代表云南省参加了全国性的篮球赛事。


桂花镇乌龙口村委会书记 鲁伟聪:因为在村子当中最厉害的请到外面去打,我们这个村子的篮球队可以达到县级的水平。当时到过广西比赛,代表云南省打全国农民篮球运动会。


暑立里村篮球队代表大姚县参加楚雄第六届民运会篮球比赛


篮球场是村民们的精神家
打开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乌龙口村是深度贫困村,村委会驻地海拔接近两千米,是典型的高寒冷凉山区,因为气候条件恶劣,这里鲜有农作物生长。鲁伟聪回忆,村里人最早开始打篮球是在1958年,他的父亲是当时的第一任村长,一次偶然的机会,父亲到大山外开会时发现了篮球,就此打破了山村里的寂静。


桂花镇乌龙口村委会书记 鲁伟聪:在学校里面整了个土球场,篮球架子是木架的,自己制作的。篮球怎么解决?当时不是篮球,就是一种橡胶球,但是它是没有内胆的,村民劳动下来,就可以到球场里面去玩。



村民自建的土球场


木制篮球架


起初没有篮球,老村长就用藤条缠上布做成球,之后又把猪尿泡做成球胆,队员们没球鞋就打赤脚。开始,村民们打球散乱没有组织。两年之后,村里正式成立了篮球队。自打有了篮球,慢慢地,村民们年复一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单调生活似乎有了色彩,有了生机。

老村支书张云成用猪尿泡做篮球球胆


村里人不再懒惰,打开了脱贫致富的道路,篮球场成了他们的精神家园。桂花镇乌龙口村委会主任杨从良告诉记者,村里建小学、修球场、铺公路,都是家家户户齐出动。

杨从良:当时开挖球场没有公路,球桩是从外面运到大山上。大山道离村里还有10多公里的小路,是比较陡峭的,像是蚂蚁搬家一样,一节一节搬过去把它装上。


家家户户都出门,搬了好几天才搬到村里去,大家通过打篮球,村里发展产业和商量大事就在球场议论,自打那时候大家的凝聚力就比较好了。


暑立里村民围坐球场边开会讨论


鲁伟聪说,有了篮球,村民们的精气神变得不一样了。

桂花镇乌龙口村委会书记 鲁伟聪:这几年,我们村农民的生活富起来了,因为接触外面的人多了,所以有些先进的信息已经带到了村子里。现在我们村子已经有了翻天覆的变化,基本上三分之一以上的都住上了砖房。村里的路也已经修通了,这些变化和篮球是分不开的。


60年一甲子,村民篮球队经历了无数次风风雨雨,无数次新老更替,但从未中断。2000年到现在的20年里,他们参加了20多场县州省级的篮球比赛,获得了优异成绩。几十年后,打球从娱乐变成了每年春节十里八乡最隆重的活动。

乌龙口村委会每年春节(初一)都会组织全村进行一次篮球联赛


篮球让他走出大山
也让他记得回报家乡

因为有了篮球队,村庄里有两个学生考上了省外体育运动学院篮球系。20年前,山外来暑立里打球的人要赶着山羊背着篮球走上十几个小时,20年后,山外来暑立里打球的人骑着摩托车一两个小时风驰电掣。20年前的女人们不敢上场打球,20年后镇上小学都组起了女子篮球队。 

篮球场上,传接是魂。在暑立里,篮球就是整个村子的魂。一代代都很珍惜,谁都不希望这个魂传断送在自己手里。鲁云根是暑立里的00后新生代,很小的时候他就看着村子里大人们打球,他也跟着跑,学着拍。

鲁云根:以前小的时候就爱玩,一放假就来打球了。早上5点起来打到12点去吃饭,吃了饭又去打,打到晚上6点。小时候我们都穷没钱买球,都是政府送的,大家一起玩的。


鲁云根回乡创业 办起了养殖场


凭借多年在球场上的摸爬滚打,他在村里也小有名气,外面的球队来村子打交流赛,一眼就看中了他,之后他被邀请到上海代表嘉定区参加大大小小的业余比赛。但外面的世界挡不住鲁云根回报家乡的热情。今年年初,鲁云根回乡创业,办起了养殖场。

鲁云根:我开了一个网店,把村里的土特产销出去,就希望农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因为我们这两年都是靠天吃饭的,回来发展一下,找一些村里的老人培训上岗,给他们开工资。回家创业稳定点后,把自己的生活水平提高一点,再到外面走一走。


老一辈对篮球的热爱
如今接力到了少年人手里

当然,暑立里的篮球也不是没有隐忧。鲁云根说,这些年,村里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上学,打球的孩子们少了,他希望再多挣些钱,再给村里填一些运动设施。

鲁云根:村里缺少很多设备,我准备挣点钱在球场弄个太阳能灯,过年我们就可以在这打篮球了。打球真的能认识很多朋友的,每个村都团结一下,我遇到什么好事可以分享给你们,不光是篮球,其他事情也一样。村里的(篮球)荣誉都是一辈辈争来的,你不去维护它就没有了。


2012年,中央电视台在暑立里拍摄专题片《篮球之乡》,村里的“篮球之父”张云成还应邀参加CCTV2012年度体坛风云人物颁奖典礼。2013年,暑立里村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名声在外,暑立里村也摘下了贫困的帽子。


镇上的桂花中学被大姚县评为篮球体育特色学校,校队教练张大雁说,老一辈对篮球的热爱,如今接力到了少年人手里。

张大雁:暑立里学生基本功很好,因为他们祖辈都在玩篮球。我看了一下岁数大的50多岁都有,小的年轻的十七八岁。跟其他村的学生不一样的地方,尤其是篮球这方面,其他地方来的同学可能这块篮球女生会弱一点,但是暑立里的同学上来以后,不管是男生女生都会玩篮球,马上11月份的时候是文体运动会,也是比较大型的。运动会上他们带动其他同学把体育兴趣提起来,在球场上他们能吸引很多目光,让更多同学可以参与到篮球当中来了。同学们体质得到提升,精神状态也上来了。


乌龙口村彝族古村落

也许再过多少年,经历几代人,暑立里的的村民进城了,彝山的雄鹰飞走了,篮球队也未必存在了。但篮球在这里曾经焕发的魅力,带给村民们的快乐,会像暑立里山上的石头一样永恒。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ID:zgzs001)


监制:高岩

策划:梁悦

编辑:李行健

记者:朱宏源 李健飞

新媒体编辑:高丹丹 霍瑞玺



往期回顾:


一粒小球,改变了这些少年的命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