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对战友时隔68年重逢,为何脱口而出这两个字?

点蓝色字关注“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2020年11月16日,北京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

一对战友,时隔68年重逢!

这一幕令人动容

△马维华和杨渭清时隔68年在军事博物馆相见
92岁的马维华在山东烟台
86岁的杨渭清住安徽宣城
节日期间
两位老人借助小小的屏幕
又一次相聚

△两位耄耋老人通过视频互相拜年

杨渭清指导员啊,我给您拜个早年啊!

马维华:杨渭清吗?

杨渭清:是的呀。

马维华:我祝你新春快乐,阖家幸福!

杨渭清:好!您身体健康!

时隔68年重逢

他脱口而出:报告
问两位老人“过去一年最幸福的事是什么”,他们不约而同地回答:是和老战友时隔68年的重逢
这是2020年11月16日发生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的一幕。相距还有三米远,听说对面坐在轮椅上的老人就是马维华,86岁的杨渭清立刻双脚并拢,右手缓缓举起,向老首长行了个标准的军礼,脱口而出一声“报告”,一如当年在战场上一样。

看到马维华老人后,杨渭清脱口而出:报告!

杨渭清:当兵有个习惯,见了首长首先要报告。

记者:可是都已经过去68年了。

杨渭清:军人和军人之间有专门的礼节,跟普通老百姓不一样。

记者:隔多少年都忘不了。

杨渭清:那忘不了,除非死了。

两双布满老年斑的手紧紧握在一起。望着杨渭清的脸,马维华感慨:当年你才17岁,如今你也是老人模样了。68载春秋不曾谋面,再次相逢,你满头白发,我步履蹒跚,久久不肯松开的两双手,握着没有半分衰减的战友深情。

两位老人时隔68年在北京重逢
昔日烽火岁月
他们并肩作战同生共死

枪林弹雨中同生共死的情谊,源于1951年。那时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不久,杨渭清刚满17岁,一个放牛娃,一听国家号召,他就铁了心要上前线。

记者:上了战场就有可能会牺牲,会受伤?

渭清:我是想过的,子弹是不长眼睛的,当兵总是有牺牲的,那怕什么?

马维华那年23岁,已是第67军200师599团八连政治指导员。穿上军装的6年里,先后参加过解放太原、平津战役、保北战役等多次战斗,战功赫赫。

△马维华在部队时的照片
第一次见到马维华是在哪里?杨渭清脱口而出,“秦皇岛!”他刚到新兵连不久。

马维华:新兵来了以后,我都要问一问,你叫什么名字,家是哪儿的。

杨渭清:我那时候是新兵,他说哪一个是杨渭清?我就站起来说我,他说你是新兵里的积极分子。

刚到一线阵地不久,八连就遭遇了美军发起的秋季攻势,在金城南阻击战中和美军相遇。马维华发现,新兵杨渭清不敢打枪,甚至不敢抬头,只是趴在老兵身边埋头装子弹。

马维华:他有点害怕,这个不奇怪的。我说杨渭清你过来,你看下面有个鬼子,你就把老兵教你怎么瞄准怎么打枪,你打!啪一枪,还真打死了。我说杨渭清,打得好!

“杨渭清,打得好”,这6个字,给了杨渭清莫大的鼓励。这个刚上战场的放牛娃放开胆子,越打越勇敢。


△总台央广记者冯会玲在山东烟台采访马维华老人

杨渭清:后来打到第五次冲锋,指导员看我小鬼灵活,他说杨渭清,打得好!我说,指导员放心吧,我人在阵地在!

马维华:人在阵地在,这个话是我说的,他记得我这句话人在阵地在。

杨渭清:指导员看我们手榴弹不多了,指导员说,我们宁死不当俘虏,留颗子弹给自己。早都想着牺牲准备了。

头上是敌机的狂轰滥炸,前方是敌人一次又一次冲锋,战斗惨烈到什么程度?马维华说,很多细节不记得了,记得最清楚的,是战斗间歇,他和他的兵在战壕里唱的歌。

马维华:唱的是:再加一把柴啊,把火烧得旺啊,我们是中华优秀的儿女,我们是真金纯钢。敲起来,当当响,放在那儿明光光,敌人再来侵犯我们,我们就把它彻底消灭光……

战斗整整持续了12个昼夜,马维华带着他的八连前前后后共打退敌人30多次连续进攻,消灭敌人650多人,八连120位战士最后只剩下21人幸存。八连集体一等功,并被授予“马维华钢铁连队”的荣誉称号,马维华被记一等功,杨渭清记二等功。

△1952年《人民日报》刊登了马维华讲述金城南阻击战的情况

1952年,马维华作为志愿军代表回国做报告,杨渭清因表现突出被调去做侦察兵,直到回国,俩人也没再见面。时隔68年的这次重逢,源于他们都向军事博物馆捐献了抗美援朝的文物,工作人员偶然发现两位老人都来自钢铁八连,这才有了这场跨越半个世纪的重逢。

△杨渭清拍摄于1956年

“日子这么好,

咱俩比赛着好好活”

杨渭清如今和女儿生活在一起,家里的两层小楼刚盖好没几年,哪儿哪儿都是新的。天气好的时候他最喜欢和几个老伙计在院子里晒太阳,聊闲天。他不止一次跟人家炫耀:当年的指导员在北京拉着我的手嘱咐我“日子这么好,咱俩比赛着好好活。”

记者:回来之后是不是又高兴了好几天?

杨渭清:你说高不高兴?高兴好几天?高兴一辈子!


△总台央广记者冯会玲在安徽宣城采访杨渭清老人

马维华回想起在朝鲜战场上过的第一个春节,当年贴的两副春联,每一个字他都记得。

马维华:上联写的是“志愿军似钢铁,烈火燃烧越烧越硬,非胜不可”;下联是“美国鬼是稀饭,干柴煮熬越煮越干,一定完蛋”,横联是“一点不错”。那个时候虽然很苦,但是很乐观。

采访两位老人时,他们都坚持换上了军装。杨渭清说,绿军装他一辈子都穿不够;马维华说,只有穿上军装,他才觉得最精神。

少年时在战场相遇,耄耋之年在盛世重逢,这是岁月给人民英雄最好的回报,也是马维华和杨渭清最该拥有的荣光。

本文来源: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ID:zgzs001)

更多新闻


监制丨高岩
策划丨魏漫伦、郭静、李天娇审稿丨李谦记者丨冯会玲、王利、王成林新媒体编辑丨武司宇

致敬老兵↓↓↓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