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因论文致谢刷屏的大凉山小伙,回乡支教了!

点蓝色字关注“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今年夏天,四川凉山小伙苏正民因6000字毕业论文致谢火了。他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作为学校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将支教一年再返校读研。这个九月,他正式成为四川省凉山州越西县第二中学的支教老师。

△ 新学期,苏正民在四川凉山越西县第二中学教初一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带三个班。

人们透过“论文致谢”热议苏正民的成长与过去,但在“出身贫寒”“致谢感恩”这些别人概括的关键词外,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他这一路是如何走来的?总台央广中国之声对话苏正民,聊聊他走过的路。

父母撑起童年世界

支教老师为他打开通往外界的窗

两万五千多字的论文当中,有将近四分之一是感谢。而这个致谢,苏正民写了两个晚上。他用“幸运”和“贵人相助”概括了自己的经历。他说他年幼时,最重要的人是爸爸妈妈和支教老师。

△ 右一是爸爸,右二是妈妈抱着苏正民,前排最小的是姐姐。

提到父亲,苏正民说他是一个坚信读书和知识能够改变命运的人。“把我们三个从小都送进学校,自己生病了,依旧不愿意放弃。他是一个特别老实忠厚、能够吃苦耐劳的人,只要别人叫他帮忙,他都会去帮。”

“妈妈虽然没读过书,但是她讲的很多话,我现在回想起来很朴实、很有道理,她经常告诉我们‘别人给你一碗米,你要回馈别人一袋米’等等。”

△ 苏正民和妈妈、妹妹在参加活动。

苏正民的童年生活是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沙马拉达乡的小山村度过的,从沙马拉达通往外界,有成昆铁路;而苏正民通向外界的窗,是支教老师。

支教老师不会说彝语,“她听不懂我们说的,我们也听不懂她说的,老师就重复重复再重复……”也正是如此,支教老师让苏正民听懂了汉语,能够识得一点儿字

“我最终选择回到家乡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是他们给我种下最早的一个种子。”苏正民说。

年少坎坷

“张妈妈”成为灰暗人生的一束光

回忆整个求学经历,苏正民称中学阶段是经济上压力最大的。“我打一个素菜,隔几顿再打一个荤菜,但是别人可以打两三个荤菜、两三个素菜……当时我的心情是很复杂的,最大的感受是自卑,觉得跟同学们差距很大,跟他们不是一个世界的人,很孤独,成绩也不是很好。”

初一寒假,苏正民回家准备外出打工。“爸爸知道后,请我吃了一顿‘竹笋炒腊肉’,用我们四川话来讲就是,狠狠揍了我一顿……”

于是,苏正民回到学校埋头苦读,学习上也有了起色。但没过多久,初二那年,积劳成疾的爸爸因罹患心脏病、肝囊肿、肺水肿去世,治病不仅花光了家中积蓄,还欠下很多债。“当时应该有十多万接近二十万元,每个星期的生活费都拿不出来,得找邻居借。”

于是,苏正民决定辍学。他不想给妈妈再添加负担了,想把上学的机会留给更聪明的妹妹。

一个多月后,苏正民遇到了“张妈妈”。

“张妈妈”名叫张俊兰,是《天津日报》的一名记者。从1997年开始,她30多次走进凉山。她的“张俊兰工作室”先后帮助了几万个大凉山的孩子,苏正民辍学之后也正是得到了她的资助

苏正民在论文致谢里写,“那时的我,整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直到一个人像一束光一样照进了我灰暗的人生。”

△ 张俊兰到凉山开展资助,读高中的苏正民看望“张妈妈”。

苏正民依稀记得第一次跟“张妈妈”见面接触的情景:“高一的时候,她到我们学校来,把助学金装在信封里,发给每一个受她资助的学生……没有见到她之前,觉得她是那种很‘高大上’的人,见面后才发现,她跟自己母亲一样朴实:剪了一头短发,握着我们的手,说话特别温柔。”

很多年后,苏正民才知道,那时张俊兰每次坐40小时火车才能到凉山。

当时是苏正民的班主任联系到了张俊兰,为其提供助学金,还为他申请到了国家助学金。此外,村里也帮苏正民家申请了低保。

苏正民很感激帮助过他的人,也十分珍惜继续求学的机会。“我心里还是想回去(读书),我不想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早早结婚生子,过完一生。”

求学向上

“不能将自己的心也锁在层层叠叠的峦嶂中”
2017年,苏正民考取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少数民族预科班,是村里第一个考上“211大学”的孩子。可苏正民并没能一下子跟上大学的节奏,他说自己“依旧拒绝同学们的热情对待,会下意识疏离对老师同学的关心”

直到大一下学期,老师推荐他参加湖北省“百生讲坛”演讲比赛。苏正民动心了,他觉得,“山里走出来的孩子,不能将自己的心也锁在层层叠叠的峦嶂中”。

△ “百生讲坛”上台前的苏正民。(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供图)

这件事让苏正民找到了自信。有了自信,苏正民说他愿意去跟别人打交道,愿意主动接触这个世界。“很多凉山的孩子就是这样,人走出了大山,心依旧没走出大山……自信的人能够获得的成长、资源和机会肯定会多得多。无论于公于私,我觉得自信都会是一件好事。”

△ 苏正民已连续三年筹办夏令营,这个暑假,他请来志愿者和山区学生互动。

毅然回乡

“因为我见过更有意义的事情”

支教一年后,苏正民将回到学校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未来,他选择“回到家乡,回到大凉山”,多多磨炼自己是苏正民的希望。

△ 苏正民作为西部计划志愿者代表发言(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供图)

苏正民说,回馈家乡的想法早在他刚上大学的时候就曾产生,但随着社会实践的参与和深入逐渐坚定。“首先,对我个人来说,我很快乐,我觉得自己是一个有用的人,实现了一点点价值;其次,我觉得这里也确实需要我这样的人。如果自己都不愿意建设自己的家乡,谁又来建设家乡呢

△ 暑假,苏正民在西昌组织志愿者培训。

苏正民不否认这条路可能的“局限”。比如,难以汲取大山外面更多的东西、可能不会富有……但他清楚,“没有一条路是十全十美的。”苏正民说,房子能住就行,我不是指赚钱没有意义,而是我见过更有意义的事情……

有网友说,“十年后再看,希望他能保持初心,服务人民。”

苏正民说:“只有真正到自己生命停止的那一天,依旧能够不忘初心,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不忘初心。我希望自己不是仅仅十年这么简单,是希望自己到人生终结的那一天,依旧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

△ 苏正民(右)和总台记者王娴在志愿者活动上

本文来源: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ID:zgzs001)

策划丨高岩

监制丨郭静

记者丨王娴 凌姝 冯成

音频制作丨权胜

新媒体编辑丨季雅琪 廉金亮 王迪

校对丨高少卓

感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党委宣传部给予支持

图片除标注外,均为受访者提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