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终于到了狗的主场,但狗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形象似乎不怎么OK?丨春节特辑

2018-02-20 网瘾少女 潇湘晨报


狗作为大家最常见的小动物,今年终于到了它的主场!

但是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其实自古以来,

狗在我们中国人心目中的形象似乎并不怎么好。



说这话君可不是在胡诌,不信你想一想,

跟狗有关的成语是不是大多都是贬义词呢?


狗仗人势:比喻坏人依靠某种势力欺侮人或物。


偷鸡摸狗:指小偷小摸。也指乱搞男女关系。


狗盗鼠窃:像鼠狗那样的盗贼。比喻成不了气候的反叛者。


狐朋狗党:泛指一些吃喝玩乐、不务正业的朋友。


狗苟蝇营:比喻为了名利不择手段,像苍蝇一样飞来飞去,像狗一样不知羞耻。


更别说走狗、狗咬吕洞宾、狗嘴里吐不出象牙这些词语了



总之,汉语中绝大多数与“狗”相关的词汇含有贬义,

将人与狗关联多是一种羞辱。

说白了,要想在中国骂人,

光学学汉语中带“狗”的词语就够用了。



那么到底为什么中国人在说到狗的时候总是没有好话呢?

emmm……这就要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了……



知乎网友@Villain Kok曾经聊到过这个问题。

中国自古以来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

大河流域土壤肥沃,非常适合种植业的发展。

所以一直是一个土地上的国家——俗称农业大国



而农业生活决定了即使狗狗很可爱,但是在人们生产生活中,

狗与牛、驴相比,它所起的作用却微乎其微,

emmm……而且似乎吃得还不少,所以引起了人们的反感。



还有一个原因是狗与中国人传统观念里,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贵形象背道而驰。


古时候,狗是富人与达官贵族看家护院的利器,

狗摇头摆尾的形象,凶恶的嘴脸,尖利的牙齿,刺耳的叫声,

以及狗对乞丐和穷人的攻击等等,使得狗的形象严重受损,

很容易让人把狗与阿谀谄媚的小人和倚仗权势对穷人作威作福的无耻之辈联系起来。



因此,狗被附带上了“谄谀的、势利的、无耻的、品行卑劣的”等社会文化涵义。

由于中国人对“狗” 这一动物的思维定势和联想习惯,

中国文化中的“ 狗” 也附上了明显的中国民族文化心理色彩,

从头到脚、从里到外,浑身上下无一是处。



虽然现存关于狗的词汇大多是贬意,但也有研究者认为,

最先中国人对狗其实是持着一种赞赏态度的,

比如在《诗经》里面就有对狗的赞美诗句。

在一些巫术、祭祀等重要活动中,

祭祀用品也是用的狗肉,而牛、羊、猪肉等却上不得台面。


一直到南北朝前期,都还有人专门做赋,夸赞狗的忠勇。

但南北朝后期,含“狗”的成语典故开始多含贬义,

唐宋元明清时则几乎都是贬义,成了骂人的话。



不过大家应该也发现了,这几年来,

狗在大家心目中的形象也开始慢慢的好转,

现在在网络上,甚至也有人用“狗”来称呼自己。

但你们或许都想不到,最先从狗身上看见自己影子的居然是孔子


《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sǎng)似尧,其项类皋陶(gāo yáo),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孔子周游列国,无人赏识,无家可归,

他在丧家之犬上看到了孤独飘零的自己,

emmm……孔老先生到底是有学问的人,就是不一样些。



而网友们则喜欢用热成狗、冻成狗、累成狗来形容自己,

当然了,这其中“单身狗”一定是最深入人心的。

而“单身狗”的由来,被普遍认为是周星驰电影《大话西游》



“那个人样子好怪。” 

“我也看到了, 他好像一条狗。” 

这句《大话西游》里的对白,

真是心酸、戏谑而又形象地描画出一个单身者的孤独和没落啊……



现在大家用狗来称呼别人已经少了许多侮辱的意味,

更多的是一种调侃和自嘲。

总而言之,今年毕竟到了狗的主场,

君觉得大家还是对它友好一些吧。


最后,祝大家新年快乐!狗年旺旺!



编辑丨网瘾少女

资料来源丨知乎 文化观察 网络


过年回家发现木屋变别墅…那些让人产生幻觉的家乡变化丨春节特辑


看了这些地方的春节习俗,才知道中国影响力已这么大!丨春节特辑


湖南竟有这么多过年“怪俗”!君以为最奇葩的是每逢过年胖三斤 | 春节特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