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懂得和孩子相处的家长,都在《起跑线》里明白过这条道理丨饭间读本

2018-04-09 潇湘晨报


冷门爆红的印度电影《起跑线》里,中产阶级妈妈米塔为了说服丈夫拉吉和她共筑女儿皮娅的最佳教育路,经常会给自己做假设:如果皮娅不能咋咋咋,她就会开始吸毒。



不上最好的幼儿园,不会说英语,没有玩伴,一旦规划的最好路线出现一丝偏差,就声泪俱下,恐惧女儿会吸毒。


看到最后,一听到妈妈的口头禅,电影院就爆笑。


我们笑什么呢?因为这个逻辑无厘头。但我们熟悉的家长焦虑往往就是守着这个逻辑:


孩子上不了好小学,就上不了好中学;上不了好中学,就上不了好大学;上不了好大学,就找不到好工作……


几乎不考虑另外一种可能,不往这条道上走就是失败的。所以为了挽救女儿的人生,妈妈米塔开始成为那种家长



香港TVB有一部名为 《没有起跑线?》的纪录片。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家长怀孕时就开始做胎教,因为要让孩子赢在子宫里。


但赢在子宫里就够了吗?


有名校一年只收10个孩子,还得是1月份生的。所以想上名校,受孕和出生都要计算。



在拍摄时,节目组请来两位艺人体验了一天幼儿园小朋友的生活。结果是,这一天的学习生活让两个成年人都喘不过气。


他们生活是什么样的呢?


吃面包时间被督促学词语;走在路上,任何一个出现汉字、英文的地方,都有可能被抽查问答;为了赶时间,在公厕换校服;幼儿园放学立马连赶几个兴趣班;终于回到家,发现家里萨克斯老师已经坐在沙发上等了。



看似每天课余学乐器、游泳、舞蹈、武术等等,多么丰富多彩,其实目的都是一个——为了让简历更好看



光学习就够了吗?也不够,特长也要和别人不一样才有竞争力。

学多少才够?别人学10个,你就要学20个。



学到什么级别才够?8级别人也能学到,要上小学就要拿到表演级。



学什么乐器比较好?普通的乐器别人也能想到,要学就学冷门的没人学的乐器,才好拿得出手。


纪录片里的一个小男孩,在钢琴比赛里因为失误没有达到预期的标准,在台下偷偷的拿纸巾抹眼泪,而旁边的妈妈只是看了他一眼,摇摇头,没有任何表情。



今年年初,12年春节不回家,决裂拉黑父母6年的北大毕业美国留学生王猛把我们带入过原生家庭的讨论。


万字长信的开头部分文字


我们可以看到王猛是一个有叙说欲望的人。但他坚决拒绝再和父母讲话。


他说儿时向父母求助,往往都得不到回应,甚至很负面。


上初中时,王猛因调座位后身边环境糟糕向父亲诉苦,父亲怒吼:“同桌有什么影响?”“最卑贱的狗才想要什么公平!”“你凭什么要学校优待你?凭成绩好?哼。”那时母亲在睡觉,毫不理睬。


后来记者问父母有无初中这回事,父母表示记不清了。最亲爱的人往往在无意间给最重的伤害,但都不自知。


大多数孩子在对事情产生基本认知前,就被迫加入父母设定的规划。至于为什么要学这个?都是为你好。


在王猛的叙述里,父母是典型的那种家长。他一直觉得自己是情感的孤儿,家人的爱不过是打着“为你好”的名义以便持续控制。



这种为你好的背后,有几分是真正为了孩子呢?


在纪录片起跑线里,对家长的批判程度是最大的。父母帮孩子报兴趣班,不是因为孩子兴趣所在,而是为了拿得出手。


电影起跑线还往上推了一层,为家长做了一个辩驳。说家长也是奔跑的受罪者,是教育商品化的呻吟人。是阶级利益下的逼不得已。


家长在看孩子有没有考上最好幼儿园


不久前,奇葩大会上武志红分享父母爱时,讲了一个女孩孙博的故事。


孙博上幼儿园不愿意睡午觉,老师就打电话给孙奶奶,让她管管。


一般奶奶的做法可能是劝,再劝不动就收买。只要你在幼儿园听话,我就给你啥啥啥。


这位奶奶是一个知名医生,她辞职了。去孙女的幼儿园做了一名校医,让孙女中午在她办公室闹腾,这样也不会打扰到别人。



孙博从小就成长在这种宽松自由的“溺爱”教育里。


小升初的时候,她成绩好但没选北京最好的中学,而是去了一家校服好看的学校。父母竟然也同意了。


这是一种非常理想的家庭教育环境。当然一般人难以做到。但我们从中可见,家长是把孩子当个体的,尊重她每一个想法,而不是完全遵循成人守则,在成人世界行不通就扼杀


女孩皮娅


蔡康永曾说的一句话:“爸爸妈妈对小孩来讲,最珍贵的是什么?是给他一个理想的环境,让他变成他自己,而不是我们要他变成的人。”很多父母的为你好只是为了让孩子有个完美的人生,但是不要轻易说,我是为你好,因为你并不知道你的话是不是真的为他好。


《奇葩说》中有一期的辩论话题是:如果可以为孩子一键定制完美人生,你会按下按钮吗?


大家都可能有想按键的冲动。毕竟成人生活不太容易。


但,怎样才是完美的人生?


节目中,傅首尔说了一段这样的话:



我们从小被设置了关键词,多少人都按照父母的“谱”过完了一生,可是当我们真正失去的那些快乐,又有谁在乎呢?


对“完美”人生,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定义,马东定义的完美人生在所有的辩词中,是最让人触动的。



他说完美人生的定义则是中国人常说的“命好”。生活中会遇见困难,但最后也往往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安稳、健康、顺利才是完美人生。


完美人生是自己做自己的主角,我可以不够美丽、不够聪明、不够优秀,但这就是我啊,是每一个经过自主选择后的我。


刘若英也在书中写到,每一个人都有他选择生活的方式,只要你觉得这样自在,就完美了。


《向往的生活》里,黄磊也谈到了自己的“育女经”。


“我从未把她当作孩子,她是有思想的人,她有她的秘密,她的想法,她的人生。她不属于我,我们之间是彼此独立的个体,我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她,我们像朋友一样相处。”


电影《起跑线》从始至终,给女儿皮娅的露面机会就很少。在升学奔波里,也很少有镜头care到她的心理活动。但最后,故事还是收获了一个happy ending。父母至少懂得,最好的爱是女儿开心。是我待你如一个独立的个体,却也把你捧在手心。


它带着一个美好的夙愿,开启了我们对孩子成长教育的思考。


文丨一根葱 编辑丨桶儿


长沙80后“女汉子”入殓师,当了7年公务员后又做回老本行:这是我真正喜欢的


长沙男子为扫墓连日加班,最后呼吸衰竭住进医院....清明注意哪些事!丨饭间读本


看看别人家的女儿奴,你就知道现在女人的地位了|饭间读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