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痛惜!又一巨星陨落

点击关注+星标→ 896汽车调频 2021-07-18

记者从武汉大学相关人士获悉

10月17日晚8时

中国科学院院士

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俐娜

在中南医院因病医治无效逝世

享年80岁



张俐娜201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4年成为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她在全球首创的水溶剂低温溶解高分子技术,为生物废弃物制作新材料打开了一扇“绿色”的新大门,未来可在生物医学等领域展开广泛应用。凭借这一发明,张俐娜荣获美国化学会2011年安塞姆·佩恩奖,这是国际再生资源领域的最高奖,而张俐娜则成为了半个世纪以来获得该奖项的首位中国人。


46岁,首次有了科研方向
对于张俐娜来说,科研是一条艰难的路。1963年,张俐娜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铁道科学研究院。1973年,她调入武汉大学化学系高分子教研室任教,开始了一个新的征程。后来,我国著名高分子科学家钱人元先生推荐她获得日本学术振兴协会奖学金(JSPS),在日本作为访问学者进行高分子溶液理论研究。


1986年,张俐娜回国。此时,她已经46岁,但她第一次有了自己的科研方向,开始了关于可再生资源天然高分子新领域的研究。

彼时的中国还不富裕,能够提供给张俐娜的科研条件相当有限,只有一张桌子和一个实验台,甚至试管和烧瓶等实验必需的玻璃器皿都需要她自己去买。但她克服一切困难,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利用生物质资源,通过“绿色”技术制造对环境友好的新材料上。

拼搏12年破解世界难题
经过不断努力,1993年,张俐娜创建了天然高分子与高分子物理科研组。2000年1月,已经是武汉大学化学系教授的她,开始纤维素新溶剂和材料的研究。这一年,她已经60岁。但她的科研生涯中最重要的一战刚刚开始。

在世界上最常见的可再生资源当中,排名前两位的分别是纤维素和甲壳素。前者主要来源于农业和林业废弃物,如竹子、棉短绒、甘蔗渣等物;后者主要是虾壳和蟹壳。纤维素和甲壳素都是永远不会枯竭的原材料。然而,它们很难溶解也无法熔融加工,如何开发利用堪称世界难题。

张俐娜团队的成员日以继夜、奋力拼搏12年,终于发现纤维素和甲壳素可以在水、尿素和氢氧化钠的混合溶液里低温下溶解。他们创建了简便易行的水溶剂低温溶解方法以后,各式各样新材料也相继开发出来。这些源于大自然、带有独特性质的材料,为医学领域带来了全新希望。

以纤维素为例,她的团队与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合作,研究出一系列与医学有关的新材料。他们将其制成气凝胶,可为神经细胞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又或是将其做成水凝胶,促进软骨修复。在甲壳素方面,张俐娜团队利用甲壳素可促进胶原蛋白和血管生成的作用,将其制成无纺布用于全创口修复,甚至还借助其辅助心肌细胞的生长。同时,她的团队与华中科技大学国家光电实验室合作研究出一系列新储能材料,如钠离子电池、钾离子电池材料和超级电容器等,并证明它们在新能源领域具有应用前景。

科学家就是要解决被“卡脖子”难题
从46岁踏入科研领域以来,张俐娜不断产出原创成果攻克国际难题,除了纤维素和甲壳素以外,还有人造丝和玻璃纸的生产新方法、多糖链构象及其构效关系等。

原始创新能力不足、创新成果转化不足的现状,一直令我国科学界和产业界如鲠在喉。对此,张俐娜认为,科研目标要选准,我们科学家就是要解决被卡脖子的技术难题,围绕其开展原始创新研究。

尽管取得了出色的原创性科研成果,但张俐娜仍然认为还远远不够。在她看来,科研成果只有经由工程化,成为新的产品,并且为市场所接受,才真的具有价值。张俐娜获奖的“水体系低温溶解纤维素技术”,尽管被国际上评价为“纤维素加工技术的里程碑”,然而产业化之路相当艰难。

张俐娜说,只有打通各种潜在的瓶颈,科研成果向产业的转化才能顺畅进行;已经投入的资金,也才不至于因为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阁而浪费掉。

张俐娜在实验室

记者曾多次采访
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张俐娜
她多次对记者说
“科研成果一定要转化,
要造福社会,造福人民;
一个科学家首先应当爱自己的国家;
每一次站在国际学术讲台上,
我都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骄傲。”

来源:湖北日报
编辑:胡依依
责编:赖婷审核:刘临安 


西安这里禁限行!上班早出发

薇娅又获一全国奖!

永辉、麦德龙...多家超市被曝光

紧急扩散!邓超发出提醒

新闻线索提供:029--85229784

广告商务合作:18691889892

默哀!点朵小花

一路走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