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家长学堂 | 睡得安才学得好  把睡眠还给孩子

2014-02-23 南桥 外滩教育

周末,家长也来充充电!“外滩教育”每周日推出家长学堂专栏,精选教育工作者、教育学者等在相关教育领域的研究文章,以及教育学经典名著选读、导读。今天,与大家分享在美国从事高校课程设计的南桥先生对孩子睡眠的建议。在南桥先生看来,只有睡眠充足且有规律,孩子的长期记忆力才会好,大脑也更有创造力,学习更有效率;相反,通过压榨睡眠争取来的“夜车”时间,只会让孩子精疲力倦,落入“拖延症”的怪圈。南桥先生还从自己长期缺觉的“教训”中,总结出五条帮助家庭培养良好睡眠习惯的方法。

 

……………订阅“外滩教育”……………

1、点击上方文章标题下的“外滩教育”

2、在“添加朋友”,查找公众号“外滩教育”,或搜索微信号“TBEducation”

3、点击右上方的按钮,查看公众号

………………………………………………

 

困倦会让人效率低下,熬夜、压榨睡眠时间,未必会让学习、工作更有成效

 

《赫芬顿邮报》创办人阿里安娜·赫芬顿(Arianna Huffington)在2013年年末的一次TED演讲中,告诉全场观众(多为杰出女性)多睡,“一路睡到顶。”“Sleep your way to the top”这个常指性贿赂的说法,被她巧妙地改成提高人生成效的好办法。她说的是高质量的睡眠。赫芬顿这一短短的演说中,嘲讽了那些以缺睡为荣的虚荣男性。

 

确实,这个世界上从不缺吃不好、睡不好、忙个不完但不见有什么成效的“华威先生”。赫芬顿称,男人就是因为连轴转,所以决策失误频频,雷曼兄弟破产了,如果是善于平衡作息的女性,比如所谓“雷曼姐妹”,情况兴许完全不同。但愿她只是开玩笑。不论男女,成年人缺睡,都会影响注意力和精力,导致工作低效或失误,这个问题在男女当中同样存在。

 

良好的睡眠对于未成年人更关键。在出生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睡眠是否充足,直接影响到儿童的身体发育,尤其是大脑的发育。上了中小学后,孩子如果缺乏足够的睡眠,会影响到学习。

 

《时代周刊》的教育专栏作者安妮·墨菲·保罗(Annie MurphyPaul)撰文称,睡眠本身就是学习过程。保罗的说法多来自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著名心理学家艾莉森·哥普尼克(Alison Gopnik)。哥普尼克对于睡眠等非典型手段实现成功的学习很有研究,著述颇丰。去年她也在《华尔街日报》上撰文,要人“像婴儿那样睡眠和学习”。

 

睡眠和学习的相关性,脑科学和心理学领域有不少实证研究,从中我们发现,睡眠对于记忆影响非常大。睡前看的东西,不少会被大脑“锁定”,对于长期记忆效果更佳。这种发现,有的已经进入了实践应用。科学新闻网的一篇报道称,人在创伤性事件后,不应立刻去睡觉,否则脑子会把痛苦记得更深刻,这种做法,在悲剧性事件后的心理咨询中已经开始使用。也有科学家对睡眠和具体学习领域有所研究,比如良好睡眠对动手能力、记忆、音乐学习的积极作用。

 

除了“记忆”这种技能之外,睡眠和创意等“高端技能”的关系,也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有时候人对于一个事情关注过久,答案会藏起来,让脑子放松一下,去入睡,反而能“妙手偶得”地得到一些答案。欧阳修说他读书,是靠“马上、枕上、厕上”这些放松的时候。一些创意的产生,也来自于这些放松的时光,包括睡觉时的“枕上”。元素周期表来自门捷列夫在梦中得到的启发,谷歌的发明,创意最初也来自梦境。梦里启发的科学发明还有缝纫机、胰岛素、X光等。

 

大部分关于睡眠和学习的研究,是在睡眠质量和学习效果之间建立关联。研究者多为认知科学和心理学界的一些学者,他们的研究大部分是定量研究,有一定的局限,研究范畴狭隘。有不少不太容易被研究者关注,或者说无法量化的关系,如睡眠和精力、睡眠和性格、睡眠和家庭关系,也一样值得关注,却常被研究忽略。这些方面存在的问题,却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例如,睡眠习惯和时间管理休戚相关。儿童往往并不能对身体的疲倦有敏感认知,身体累了脑子还活跃。

 

疲倦时会拖延做其他的事情,比如洗澡。越是拖延,就越累,恶性循环,最终精疲力尽,影响次日学习,也影响大人的工作。缺少睡眠使人注意力难以集中,做事和学习效率低下。缺睡导致的疲倦,也让人脾气急躁,影响和周围人的关系和整体生活质量。

 

睡眠的习惯贯穿于人的一生。人年轻的时候睡不够,到了老年阶段,往往睡不着。这时候学习的好习惯开始“反哺”睡眠。最近我女儿的一个音乐老师杰瑞·爱德蒙兹博士(Dr. Jeri Edmonds)到我们家做客。这位教授说她教了一辈子音乐,观察到注意力不够长的人,学音乐也难学好。她鼓励学音乐的人看书。她说她自己每天晚上不看书不能睡觉。这个习惯很多美国人都有。他们小的时候,父母在他们睡觉之前会和他们一起看书,或是念着书让他们入睡——这几乎是一个伟大的美国传统。借着这个传统养成睡前读书学习的习惯,一生都会坚持下去。

 

良好睡眠的好习惯,再强调也不过。问题是对家长来说,怎样才能够养成比较良好的睡眠习惯,让孩子好好学习呢?

 

打破忙碌的体面幻觉。改变的第一步,是打破一些关于成功和重要的陈腐观念。

 

不要以为忙忙碌碌就是成功和体面。用更少的时间,做同样的事,或更多的事,还能留出些时间休息,玩耍,这才是真功夫。

 

怎样改进这种效率呢?睿智的取舍至关重要。对家长来说,不要给小孩一天规划太多“课外”的事情,他们学校的功课已经够忙的了。另外,小孩贪玩是天性。安排给他们的“功课”太多,他们没时间玩耍,怎么办?他们就尽量减少睡眠。家长应该帮着他们学着规划,养成良好的时间管理的习惯。这种好习惯他们自己会受用终生。

 

为我们的休息做预算

 

俄克拉荷马州在20世纪30年代频刮沙尘暴,原因就是因为土地一直用重型农业机械连年耕作,土地没有休息,土质疏松,风一吹就成了沙尘暴天气。无数中部大平原的人因此迁移。罗斯福政府后来通过法律手段,让农民改变耕作习惯,包括让土地“休耕”,此后沙尘暴问题得到了解决。缺乏休息而使用过度的大脑,会和缺少休耕的大地一样,产生头脑的“沙尘暴”,让人昏聩,成效低下。

 

很多宗教(比如基督教、犹太教)都有守“安息日”的规定,比如在星期天(安息日)的时候不去工作。美国很多商家星期天不营业,目的是让员工能守安息日规定。很多人不能闲下来,闲下来觉得内疚,或是怕人笑话自己是个“闲人”。人应该享受劳作之余充分休息(包括睡眠)的乐趣,不为之感到内疚或丢人。这种休息的时间应该有所规划,比如星期天不让孩子做任何事,让他们尽量休息,或是玩耍。玩得不痛快,歇得不充分,恐怕学得也不会踏实。

 

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每天八小时的常规说法还是可以奉行的。需要指出的是,睡眠更重要的是规律性,而不是时间总量。比如一周每天都缺睡,靠周末来补,一周的总量貌似是达到了,但是这样也会把生物钟打乱,反而有害。

 

中国小孩晚上做很多作业,晚上十一二点睡觉的很多。美国稍好一些,但是家长抱怨也很多。大部分公立学校小孩上学有校车接送,为了把高中、初中和小学校车错开,且避开上班高峰期,一些学生上学时间非常早。好在很多美国家长很注重儿童的充足睡眠。不少美国家庭,家中较小的孩子睡觉时间都是八点钟左右,最迟也不过九点来钟。我去过一些美国家庭作客,发现家长对儿童睡眠非常关注,把孩子早点入睡当很大的事情来抓。如果孩子们早睡,他们自己还没睡,他们在屋子里走动轻手轻脚,关门的时候小心翼翼,不出一点声音,也不大声说话,以免吵醒刚刚入睡的孩子。这种安静的环境,可以说是越来越难找。环境喧嚣更是让人心情烦躁。去年跳广场舞的大妈噪音扰民,就成了一个“公害”。高考期间,甚至有家长下毒杀死附近池塘的青蛙。这种做法颇为极端。我想家长更应关注孩子们平时有没有安静的学习环境,让其学习卓有成效,而不是临时抱佛脚,考试的时候才来找静。我也希望中国针对噪音污染立法,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噪音扰民的问题,而不是让老百姓因为这个问题相互攻击。

 

协调好全家作息规律

 

让孩子早点入睡,多睡一点,不仅有利于他们的学习,大人也多出一两个小时时间,自己来看看电影电视,看看书,放松放松,这也有利于我们的心理健康。

 

一个家庭有着良好的作息习惯,会让全家人身心健康。家长需要制定好睡觉的时间,并严格执行。我发现,如果家里有两个以上孩子,一个早点睡,一个迟点睡,迟睡的孩子开门关门、放水洗澡等各种声音,都会影响早点睡觉的孩子,使其不能沉睡。最好一个家庭能把需要全家互动,或者产生噪音源、影响他人休息的活动,安排在早些时候。而把可以安静做的事情,比如读书,放在睡觉之前。

 

另外家庭活动处所也应有所区分,减少不必要的互相干扰。若房子大一些,可安排在不同的房间从事不同活动,比如在卧室看电视,不要影响孩子。让孩子休息好,未必意味着大人就一定要牺牲自己必要的消遣,但是一些小小的办法,可以达到两全其美的效果。比如家里空间有限,孩子在睡觉,大人在看电视,可考虑买一个无线的耳机,自己能享受,又不影响他人。

 

恢复午睡的习惯

 

如果有条件,一些学校不妨恢复午睡的制度。我发现,哪怕能睡五分钟,整个人一下午精力就完全不一样,这种“投入”实在太划算。

 

美国有研究证明,幼年和童年期间,午睡习惯能提高学习效果。我们小时候午睡可是学校里面要求的。在西弗吉尼亚的时候,我儿子上的私立托儿所,每天午饭之后也有一段午睡时间。但是有这种做法的学校不多,至少在美国,它是例外而非常规。去年,我为了撰写一篇关于学习时间的文章查阅文献,发现很多相关文章来自西班牙的学者。这也不是凑巧——西班牙仍保存有午睡(Siesta)。由于学习的绝对时间缩短,学者在研究学习方法的时候,在学习时机和时间问题上可谓精雕细琢。

复古分段睡觉的方法(segmentedsleep)

 

今天这种八小时睡觉的习惯,是因为我们晚间有便利且便宜的照明,我们可以人为控制什么时候睡觉。这种作息,是工业革命之后才有的。在中世纪,电灯还没有发明,很多地方睡觉是分段的。晚上天黑之后就睡觉,半夜或者一点的时候起床一两个小时。这一两个小时,有的人用来串门,有的人祈祷,也有学者和诗人这个时间创作。我现在自己也考虑使用这种方法。过去我晚上十二点睡觉,现在尝试八九点睡一下,十一点醒来,利用这个时间写点东西,或者看看书,到一点钟再去睡觉直到第二天早晨。

 

需要指出的是,我自己在睡眠方面并没有处理好,甚至说教训很多,非常苦恼。以上想法,是“吃一堑长一智”。我做过不少翻译,一向“五行缺睡”。迫于生计,白天要上班,回到家里,得等孩子入睡后或起床前起早摸黑。开夜车做事,难免最后昏昏欲睡,翻译出错。若校对不小心,编辑也没注意,就可能成问题了。同时,家庭里面,不良作息让我们所有人都疲惫不堪,可是我的一些想法也因种种原因无法落实,只能慢慢地来,同时指望“易子相教”,这些道理,或是我理想中的状况,或许让其他家庭看了,从中受益。我们自己会继续寻求改进之道。

 

包括赫芬顿这样的精英女性,通过报纸、TED演说等渠道,说起睡眠问题,把睡眠这种生活习惯变作热门话题,为什么?我想是因为大家太“忙”了,都缺睡。可是这种忙,如赫芬顿所言,未必都是真忙,而是分散注意力的东西太多:社交网络、手机、电脑。人们貌似从事“多项任务”,每一项任务都不能认真完成,结果时间耗掉,效率低下,只能向睡眠要时间。

 

工业革命之后,随手开启的电灯蚕食了一些睡眠。在网络时代,无处不在的网络又蚕食了一些,使得这些平常的习惯,成了全社会的问题。过去我们说“夜长梦多”是贬义词。可是,我已经很长时间,没听两个孩子说过自己的任何梦了。夜不够长,觉不够足,哪里还有梦?梦被瞎忙的现代人拆了。我们应行动起来,把美好的梦乡还给他们。(原载于《纽约时报》中文网)


 

【“家长学堂”专栏回顾】

 

Ⅰ、“家长学堂”第一辑(回复“家长”收看)

 

1、《寄宿制学校之“寄宿制”内涵是什么》(作者:包玉刚实验学校总校长吴子健

 

2、《解析世界性教育难题男生的学习为什么成为问题》(作者:上海师大比较教育研究中心副教授岳龙

 

3、《男女生学业差异的成因与对策》(作者:华东师大心理学教授、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院长桑标

 

4、《从大学通识教育回看中学生阅读人文经典之必要》(作者:复旦大学宗教学系副教授刘平

 

5、《TED史上最火爆演讲者:思考教育要用农业思维》(演讲者:英国创造力研究专家肯·罗宾森)

 

Ⅱ、“家长学堂”第二辑(回复“家长2”收看)

 

1、《好父母是如何炼成的?教育专家张文质答问录》(作者:家庭教育专家张文质

 

2、《如何理解和处理孩子的焦虑?》(作者:美国知名畅销书作家波·布朗森和阿什利·梅里曼

 

3、《人为什么要辩论?》(作者:美国威克森林大学传播系主任Allan Louden

 

4、《赞美孩子的风险“有感赞美”的三大策略》(作者:台湾政治大学教育学院詹志禹教授)

 

5、《没有班级和班主任的学校》(作者: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


Ⅲ、“家长学堂”第二辑(回复“家长3”收看)


1、《害羞的小孩需要矫正吗》(作者:美国作家佩丽·克拉斯

 

2、《日常生活教育孩子有“八戒”》(作者::家庭教育专家张文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