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家长学堂 | 这一生,至少做一次教育的傻瓜!

2014-03-23 万玮 外滩教育

周末,家长也来充充电!“外滩教育”每周日推出家长学堂专栏,精选教育工作者、教育学者等在相关教育领域的研究文章,以及教育学经典名著选读、导读。今天,我们将与大家分享上海平和双语学校校长万玮的一篇关于“慢养”孩子的文章。

 

万玮校长由一本风靡日本的励志书《这一生,至少当一次傻瓜》谈起,认为父母教养孩子也要有一种“当傻瓜”的念头:要尊重孩子的成长,一生关注于这一件事,要放慢速度、让孩子回归生活、回归社会,不做过多的人为干扰,才能让孩子像一棵苹果树那样,自己扎下深深的根基,结出世界上最美好的果子。


……………订阅“外滩教育”……………

1、点击上方文章标题下的“外滩教育”

2、在“添加朋友”,查找公众号“外滩教育”,或搜索微信号“TBEducation”

3、点击右上方的按钮,查看公众号

………………………………………………

 


搬上银幕的《这一生,至少当一次傻瓜》剧照

 

 

朋友推荐我读一本书,讲一位叫木村秋则的日本果农坚持二十年种苹果的故事。这当然不是一本有关农林的技术书籍,准确地说,这是一本励志书。因为,很多人读完之后,都想哭,其中也包括我。书名叫做《这一生,至少当一次傻瓜》。

 

 

傻瓜木村秋则是一个普通的日本农民,当了上门女婿之后,因为妻子对农药过敏,又偶然接触了一本《自然农法》的书,于是下决心不用化肥和农药,栽种苹果树。

 

现代农业对农药已是全面依赖,苹果尤甚。在近代引入农药之后,所有的苹果品种都是人工培育的结果,一旦停止农药,对苹果树而言就是灭顶之灾。

 

木村的苹果树也不例外,从他开始尝试做实验开始,到他在整个果园里看到7朵苹果花,最终采摘到两颗苹果,足足用了10年。

 

这十年里,他穷困潦倒,数次坚持不下去,惟一的稻田也被拿去抵债。他不得不数次到城市里打工。他女儿在作文上写着,我的爸爸是农夫,但是我从来没有吃过家里种出的果实。

 

想要放弃时,女儿给他打气,爸爸,一定要坚持下去,否则我们不就白穷了吗?

 

20年后,木村的苹果成了全世界最神奇的水果。他的苹果切成两半,放在空气中两年不腐烂,只是枯萎飘香成为水果干,专家连连摇头称不可思议。而东京的法国餐厅主厨则说,用木村苹果所作的料理,订位已经排到一年之后。他的苹果太好吃了,全日本人都在疯抢,一生能吃到一次就好

 

 

木村一辈子就做了一件事——种苹果。他所谓的只傻一次,其实是傻了一辈子。

 

不用农药和化肥,不除草,想种苹果树,本身就是不切实际的想法。更傻的是,他还把苹果当自己的孩子,经常跟苹果树交流

 

我是靠种苹果生活的,我之所以这么穷困,是因为我让苹果痛苦,是我在折磨这些苹果。木村说。因此,木村时常轻抚这些果树,向它们道歉,让你们这么辛苦,我真的很抱歉。就算不开花也没有关系,不结果实也无所谓,千万不要死去。

 

长不出苹果,他总觉得是他自己的错。那十年里,他不知道向苹果树倒了多少次歉。当然,有时也会有鼓励,实在太了不起了,我知道你很努力。

 

而在开花的那第一年,喜极而泣的木村带着烧酒到果园里,浇了些到地上,跟苹果树对饮起来。

 

在成功之后,面对铺天盖地的赞扬,木村却自嘲:可能是因为我太笨了,苹果树也受不了我,只好结出苹果了。

 

 

木村种苹果的诀窍到底是什么?我以为是把苹果树真正地当生命来看待。

 

木村从始至终信奉的观点:苹果是主角,我只是帮助它生长,毕竟人再怎么努力也无法靠自己开出一朵苹果花。

 

因此,为了让苹果树开花结果,而采用各种手段,除草,施肥,洒药,如此功利的结果便是,结出的并不是自然的苹果,切开后,遇风即烂。

 

这活脱脱正是当今教育生态的写照。

 

家长与教师费尽心机为学生创造各种学习的好环境。除草——没收电脑,禁止课外书,取消运动,总之,一切与学习无关的活动全部禁止;施肥——各种大大小小的补课班,无论是学校科任教师的小灶,还是外面补习机构的大班,乃至请到家里一对一的辅导,中国家长的焦躁,直接催生并壮大了这个全中国最有钱途的行业;洒药——各种说教、德育、励志故事、心灵鸡汤、野外培训、心理辅导等,皆是帮助孩子排除干扰,扫清杂念,集中精力,走向考场。

 

如果要说木村的苹果园与普通苹果园最大的不同,那便是在果园里,轻轻扒开浮土,你到处都可以看到果树的根须。普通苹果树的根系也就长到两三米左右,木村的苹果树则会长到地下20米。

 

根深了,苹果与枝叶之间的联结也更有力。一次遇到台风,别人家的苹果基本全被吹落,木村的果园里80%的苹果仍在枝头摇曳。这是多么旺盛的生命力!

 

 

在苹果树不开花的日子里,木村曾带着全家一起捉虫,虫子无穷无尽,每天捉了成百上千,果园里虫子的数量却丝毫没有减少。直到有一天,木村突然明白一个道理:苹果树也想活下去啊!虫子到处都有,只有让苹果树自己变坚强了,才能真正抵御那些害虫。

 

木村的果园是一个丰富的昆虫世界,各种微生物、蚯蚓、蚂蟥、蝴蝶、飞虫,应有尽有。在不结果的时候,果园更像是一个植物园,各种杂草滋生,除了木村特意种植的黄豆。

 

木村种植黄豆来自于一个偶然的际遇。在他最困难的时候,他决定爬到山上去寻死。到了山顶之后,却意外地发现一棵茂盛的榛子树,结满了果实。

 

山上也有害虫,为什么榛子树却能长这么好?木村通过观察发现,原来是泥土不一样,松软度、气味、温度乃至味道都不同。他豁然开朗,土壤才是种植苹果的重点,苹果树应当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愚蠢的人类却用农药将树与自然隔绝开来。

 

通过不断研究与实验,他在果园中种植了大量的黄豆,改善了土壤中氮肥的含量,并让地面下的微生物变得丰富起来。

 

“没有任何生命是孤立的”,木村说。苹果树不能,人也不能。

 

一切形式的教育,如果将校园与社会隔离开来,这样的教育是注定没有生命力的。教育即生活,社会即学校。现代教育制度岂不是跟人类使用并依赖农药一样的愚昧?

 

 

木村成了种植果树的专家。虽然他在果园里任由各种植物生长,但在秋天会割草,以让土壤温度降低,“这是要告诉苹果秋天来了”。他不用肥料,土壤仍旧能保持充足的肥力。即便是连修剪树枝这样看似不起眼的细节,他都有自己的理论。

 

今天的世界充满着浅薄、功利的论调,有多少人会在坚持10年之后等到那7朵苹果花的盛开?这便是木村的意志,一如他的苹果坚定、执着,历经风霜而甘甜弥香。日本的脑科学家、也是NHK主持人茂木健一郎形容这种傻瓜的意志:他们拥有相信眼睛看不到的东西的力量。

 

这一生,至少当一次傻瓜,那便是用心专注地做一件事。种苹果如此,做教育也是如此,做任何事皆是如此。

 

在读这本书时,我在手机的备忘录里写下一行字:做事就是在做自己。在无数次强调客观困难的背后,我们反而要静下来反观自己的内心,就像木村与苹果树之间的对话一样:“实在太了不起了,我知道你很努力。”

 

 

这个世界最需要与培育对象建立情感联结的职业是教育。种苹果——我们承认是一个技术活,投入情感,有必要吗?

 

在最初的四五年间,木村几乎每天都会逐个抚摸他那四个果园的800多棵苹果树,并和它们说话。那是苹果树情况最糟糕的时候,有些树已经开始摇晃,甚至一推就倒。

 

有人取笑他,有人说,木村终于疯了,木村充耳不闻。木村的心里满怀愧疚,他觉得是他把那些苹果树推入谷底。当木村摸着苹果树并对它们说话时,明明没有风,他却感觉小树枝微微地摇晃,似乎是苹果树在对他说,我知道了,我知道了。

 

有一个现象可能需要解释,被木村道歉恳求好好活下去的苹果树中,相当一部分最终存活了下来。有一片区域共82棵树,他没有说过话。那些树全部枯萎了。

 

 

什么是专业?木村的回答是:心和技术的结合,才是真正的专业。

 

有人比较木村苹果与普通苹果的不同,认为前者是有情感的。或者,像很多评论所说的,那是富含“生命”的苹果。它不仅仅是苹果的生命,也是木村的生命。

 

今天,我们去木村的苹果园,会看到一个木牌,上面写着:“警告虫子!如果你们继续在此肆虐,我将使用烈性农药!”虫子看得懂这句话吗?我觉得能。苹果树看得懂,虫子会看不懂?虫子看得懂,人会看不懂?

 


万玮,上海平和双语学校校长


 

【“家长学堂”专栏回顾】

 

Ⅰ、“家长学堂”第一辑(回复“家长”收看)

 

1、《寄宿制学校之“寄宿制”内涵是什么》(作者:包玉刚实验学校总校长吴子健

 

2、《解析世界性教育难题男生的学习为什么成为问题》(作者:上海师大比较教育研究中心副教授岳龙

 

3、《男女生学业差异的成因与对策》(作者:华东师大心理学教授、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院长桑标

 

4、《从大学通识教育回看中学生阅读人文经典之必要》(作者:复旦大学宗教学系副教授刘平

 

5、《TED史上最火爆演讲者:思考教育要用农业思维》(演讲者:英国创造力研究专家肯·罗宾森)

 

Ⅱ、“家长学堂”第二辑(回复“家长2”收看)

 

1、《好父母是如何炼成的?教育专家张文质答问录》(作者:家庭教育专家张文质

 

2、《如何理解和处理孩子的焦虑?》(作者:美国知名畅销书作家波·布朗森和阿什利·梅里曼

 

3、《人为什么要辩论?》(作者:美国威克森林大学传播系主任Allan Louden

 

4、《赞美孩子的风险“有感赞美”的三大策略》(作者:台湾政治大学教育学院詹志禹教授)

 

5、《没有班级和班主任的学校》(作者: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


Ⅲ、“家长学堂”第三辑(回复“家长3”收看)


1、《害羞的小孩需要矫正吗》(作者:美国作家佩丽·克拉斯

 

2、《日常生活教育孩子有“八戒”》(作者:家庭教育专家张文质

 

3、《睡得安才学得好 把睡眠还给孩子》(作者:美国高校课程设计专家南桥)


4、《你是“魔术师型”还是“教师型”爸爸?》(作者:福建师范大学教授余岱宗)

 

5、《古法孕育和常法慢养 培养优秀孩子的农业思维》(作者:家庭教育专家张文质


IV、“家长学堂”第四辑(回复“家长4”收看)


1、《为什么女孩更需要与爸爸的亲密关系?》(作者:美国心里学家,顶级家庭顾问詹姆士•杜布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