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家长学堂 | 让孩子在自然中完善“第八智能”

2014-04-13 外滩教育

周末,家长也来充充电!“外滩教育”每周日推出家长学堂专栏,精选教育工作者、教育学者等在相关教育领域的研究文章,以及教育学经典名著选读、导读。今天,我们与家长分享美国家庭、自然与社区专栏作家理查德· 洛夫的观点:让孩子在与自然的直接接触中,完善他们的“第八智能”,自然智能。

对于现在孩子而言,当他们选择嬉戏场所,更情愿要一个有电源和无线网络的空房间,而不是自然、野外。在理查德·洛夫看来,这是孩子和自然的关系被人工世界劫持的结果。相比成长中的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等能力,自然智能会给予孩子一些更本质的能力,比如更有存在感、使注意力更集中、更能启蒙孩子的科学思维及对环境的强烈感觉,并能让孩子在协作探索中体验到友谊的真谛。

下文受权转载自理查德·洛夫所著《林间最后的小孩》。

……………订阅“外滩教育”……………

1、点击上方文章标题下的“外滩教育”

2、在“添加朋友”,查找公众号“外滩教育”,或搜索微信号“TBEducation”

3、点击右上方的按钮,查看公众号

………………………………………………


和自然的亲密接触可以给孩子第八种智能

哈佛大学教育学院霍华德·加德纳教授1983年提出了著名的多元智能理论,这在公共教育和家庭教育领域是一项里程碑式的作品。加德纳认为,以智商测试为基础的传统智能概念太过局限;他提出了7种类型的智能,涵盖了儿童和成人中更广泛的人类潜力范围。它们包括: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和自省智能。最近,他又增加了第八种智能:自然智能。查尔斯·达尔文、约翰·缪尔、蕾切尔·卡森是这一类型的代表。

自然智能的核心,是人类对植物、动物和自然环境中其他部分,如云或岩石等的认知能力。每个人都能做到这点。加德纳解释说。

一些孩子(例如有些孩子可以成为恐龙专家)和许多成人(猎人、植物学家、解剖学家)在这方面的才能十分突出。毫无疑问这项能力是为了处理自然中的状况而发展起来的,但我认为,当今人工的世界,已经将这项智能劫持了。举例来说,我们能很好地分辨汽车、运动鞋和珠宝,而不再能分辨食肉动物、有毒的蛇和可口的蘑菇;现在的孩子在选择嬉戏场所时,也更情愿要一个有电源和无线网络的空房间,而不是自然、野外。

蒙特梭利运动和其他教育方式几十年前就已经将自然经验与智能这两方面联系起来。然而,从神经科学的角度来讲,关于自然经验对早期儿童发展影响的研究仍不够深入。加德纳对第八智能的提出,又提供了一个丰富的研究领域,一个老师和父母们可直接进行应用实践的领域,不然他们极有可能忽视自然体验对学习和儿童发展的重要性。

莱斯利·欧文·威尔逊教授在威斯康星大学的教育学院教授教育心理学和学习理论的课程。威斯康星大学最早开始环境教育的研究生培养计划。作为教授之一,威尔逊期待更确定的生物学的证据。尽管如此,她还是总结了具有第八种智能的儿童的一系列特点,她写道:

1、拥有敏锐的感受能力,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

2、随时可以运用这些敏锐的感觉发现并区分自然界中的事物。

3、喜欢户外活动,如园艺、野外远足,观察自然或自然现象的实地考察。

4、容易观察到周围的形状——相同之处、不同之处、相似之处和不正常之处。

5、对动物和植物感兴趣,并细心照料它们。

6、能观察到环境中他人无法察觉的细微之处。

7、创建、保管或拥有自然物品的收藏、剪切簿、记录或日记——这些有可能包括观察记录、素描、图画和照片,或是标本。

8、从很小就对与自然、科学或动物相关的电视节目、视频、书籍或物品非常感兴趣。

9、表现出对环境保护和/或濒危物种的强烈意识。

10、可以轻松地记住从自然界中发现的物品或种类的特征、名称、分类和数据。

稍后我们会看到,有些老师很好地运用了第八种智能的相关知识。然而,这些指标带来的问题是一些成年人将自然智能误解为一种单独的智能,甚至一种带着贬义的偏见:野小子或野丫头,那些收集蛇或者总是盯着教室里水族箱(如果这教室足够幸运有水族箱的话)的孩子们。

但早些时候,比如在著名科学家本杰明·富兰克林的那个时代,爱好自然的孩子,老师们不太可能把他看作是野小子,富兰克林本人那能够观察到自然界事物之间联系的强烈感觉和能力,与他幼年时在自然中的体验分不开的。如果经历了适当的发展体验,儿童能自我调整适应各种各样的学习。

科学思维的基础是和自然的直接接触

为富兰克林做传记的作家H·W·布兰兹曾写过这样一则故事,来描述富兰克林在科学素养方面的早期启蒙。本杰明·富兰克林小时候住的地方,离波士顿港只有一个街区之隔。1715年,本杰明9岁的时候,他的大哥在海难中身亡,但本杰明并没有因此怕水。他后来写道:“住在离水近的地方,让我可以常在水里或水边玩耍。我很早就学会了游泳、划船。和别的男孩在船里或小舟里时,我总是被大家选为发号施令的那一个,特别是遇到困难的时候。”

对水的热爱和对机械、发明的兴趣,让他开始了他最早的试验。

一个刮风的日子,本杰明在涨潮时蓄水用的米尔池塘岸边放风筝。暖风中,本杰明将风筝系在桩上,脱掉了衣服,一头扎进了水中。

“水是那么清凉舒适,他不想离开,可他又想再多放会儿风筝,”传记作家H·W· 布兰兹写道,“他在这两难的处境中犹豫着,直到他突然意识到,他不用为选了一条岔路而放弃另一个。”本杰明爬出池塘,解下风筝,然后又回到了冰凉的水里。“由于水的浮力减小了重力对他的脚的作用,他感觉风筝在拉着他前进。他完全顺从于风的力量了,仰面躺着,任由风筝拉着他滑过湖面,感到无比快乐。”

他把科学思维运用在感觉的课程中,并利用他和自然直接接触的经验来解决问题。当然,如今我们把许多科学实验都搬到电子以太方面。但毫无争议的,这些实验的基础仍然是与自然的直接接触,就像是本杰明顺从于风力时感到快乐的那种直接体验。

“绿色空间增加了儿童的注意力资源,使他们能更清晰地思考,更有效地应对生活压力。纽约州人文生态学院助理教授南茜·威尔斯写道。2000年,她通过一项研究发现,总体来说,亲近自然会帮助扩展儿童的注意力范围。当儿童从远离自然、绿地的住房搬到自然、绿地条件质量更好的住房中,比较他们变换居住环境前后的认知功能,“即使将住房条件改善的影响计入考虑范围,儿童注意力的变化也是巨大的。”

瑞典研究者们比较了处于两种不同环境下的幼儿园小孩:其中一个幼儿园,有安静的玩耍空间,周围高楼环绕,有矮树和砖砌小道;而另一个幼儿园,本着“无论任何天气都在户外”的思想,开办在有草地和绿树的果园,靠近繁茂的花园和岩石。研究表明,无论任何天气,每天都在户外玩耍的孩子,比另一个幼儿园的孩子有更好的运动协调能力和更强的注意力集中能力。

在加纳德提到的8种智能中,除了自然智能,其他智能都在教孩子如何去注意,但自然界中的体验很有可能有着一种独特的功效,在让孩子们提高注意力上尤其有效。加纳德认为,智能不应该狭窄地定义为语言或逻辑数学两方面,“强烈的感觉能力”也应该是智能的一个重要指标。

关于如何培养孩子的自然智能和感觉能力,西弗吉尼亚州的环境保护积极人士珍妮特·福特推荐了一个绝妙的游戏。在她女儿年幼的时候,珍妮特就常常带着女儿在森林中散步,去去倾听“听不到的声音”。珍妮特把这个游戏叫做“不出动静的东西的声音”。包括下面这些:

花茎长出

雪花形成和飘落

日出

月亮出来了

草上的露珠

种子发芽

蚯蚓在土里蠕动

阳光下暴晒的仙人掌

有丝分裂

苹果成熟

羽毛

树木硬化

牙齿腐化

蜘蛛织网

苍蝇掉进蛛网里

叶子变色

大马哈鱼产卵

指挥家放下指挥棒

然后这张清单不限于自然。

虽然朱莉娅的成人生活才刚刚开始,但珍妮特相信,早期对自然中细节的注意在朱莉娅的语言发展、写作和艺术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且她的女儿对细节的敏锐观察力将会不断使她受益。

“和她的同龄人不一样的是,朱莉娅并不那么轻易地对‘物质’产生深刻的印象。”珍妮特说,“什么才是真实的,什么才是永恒的——山顶上看到的风景,捕食中的飞鸟,夏天雨后的彩虹——这些东西却能给她留下永久的深刻印象。”朱莉娅已经进入了大学,珍妮特作为母亲的影响当然也减小了。她的女儿已经不花那么多时间在户外了。但朱莉娅并没有失去对自然、独处和简单乐趣的热爱。珍妮特说,在她和朱莉娅倾听“不出动静的东西”的声音的年代里,“这些价值观在她小的时候就已经深深扎根了。”

教给孩子存在感与友谊的自然智能

世界上最优秀的蝴蝶专家罗伯特·迈克尔·派尔,在给孩子们教授昆虫的知识时,会先将一只活的蝴蝶放在他们的鼻子上,让蝴蝶成为老师。

“鼻子对它们来说,好像是十分理想的可供休息的树枝或晒太阳的地方,昆虫们往往会停上一阵才会飞走。几乎所有人都会觉得这是件有趣的事:轻微的瘙痒、近在咫尺的各种颜色,虫子们还伸出舌头来到处探寻汗珠。

但除了有趣以外,这里还包含了一种启蒙。当一个孩子或许是第一次与自然有了亲密的接触以后,他或她眼里闪现出的那些小小的顿悟,总是让我感到惊讶。对成人来说这也是一样可以发生的,让他们想起某些他们甚至从不知道自己已经遗忘了的事情。”

也许这第八种智能,就是存在自然中的智能,是等待一旦有人出现就能被学习的课程。

这也是莱斯莉·史蒂芬斯如何看待自然在教育中的必要性的。作为一个与自然十分亲近的全职母亲,在圣地亚哥长大的她,把自己描述为“假小子”,总是带着她的魏玛猎犬奥尔加在泰科洛特峡谷里漫步。在那几年,泰科洛特峡谷还只是一大片住宅区边上的一片被茂密的树丛和鼠尾草覆盖的野地。丛林狼和鹿穿过郊区的住宅区到那里玩耍。

夏天的午后,莱斯莉一家都会在拉霍亚的贝壳沙滩上度过。每年8月,她都会去祖父母家住一段时间,她的祖父母家在蒙大拿州密苏里河的大瀑布市的莱恩坝。13岁的时候,她曾经玩耍过的峡谷的一部分被推土机推掉了,建成了住宅区。

当莱斯莉成为一个母亲后,她们一家搬到另一个峡谷的附近居住。那个峡谷叫做鹿谷,对于莱斯莉而言,那是“我们的小荒野,既狭窄又幽深”。她希望她的孩子能够在这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学到东西。峡谷不仅滋养孩子们的精神,也开发了他们的智力。莱斯莉接着讲述了在她的少女时代,峡谷如何教会她一个宏观意义上的栖身所的定义,并且让她更深地理解“宇宙运行的奥秘”。

一个在自然界自由自在漫游的孩子,会很快地为自己寻找一个特殊的庇护所。他们会审视灌木丛的内在结构,判断它们是否可以被用作一个堡垒。大的树木是高耸的城堡,适合攀登的枝干就是他们的“房间”。与之相反,倘若奔跑于草木繁盛、洒满阳光的山坡或者一望无际的田野,那种开阔会让他们感到一种庇护所的缺失。只有经过这样两种截然相反的经历,孩子们才能获得更深刻的理解。自然还能教会孩子们友谊的真谛。虽然他们也可以在别处学到,但是,那和在户外得到的友谊是不一样的。

在我的童年时代,小伙伴们都会在放学后或者周末去小溪旁的一棵大橡树那儿玩。那是一棵可以攀爬的大树,有人曾经在粗大的树干上绑了一根粗绳。我们或者捡河床底部光滑的鹅卵石和大石块玩,或者在那儿奔跑、跳跃或者拉着绳子荡来荡去。我不记得有谁因此而受伤。仔细想想,好像没人受过伤,即便我们在玩闹中互相测试各自的极限,强弱次序无须言语而自发形成。尽管如此,我们都是好朋友,我们彼此接纳。只要在一起,大家就觉得很满足。我们居住地的荒芜将我们联系起来,因而彼此之间相互觉得有一种无法言传的默契。

史蒂芬的回忆,让我们想起了一类引人入胜却资料有限的研究,这种研究认为,孩子在户外玩耍的时间越多,他/她的朋友就会越多。众所周知的是,最深刻的友谊源于共同的经历,特别是在一个可以让所有感官都活跃起来的环境中。在某一层面上,通过我们的感官发现——更确切地说是重新发现——自然,是一种学习或者关注的方式。只有当你真正做某件事,而不是仅仅琢磨它该如何做的时候,你才更容易集中注意力。

约翰·里克是一位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中学教师,他告诉我有越来越多的法律法规限制人们在自然界玩耍。他的家背靠着一片荒地,那个时候只有3家本地电视台,其中一个还是西班牙语的,电脑和游戏机并不存在。像当时大多数孩子一样,约翰没事便会去野外探险。他说:我还记得,爸爸因为每次去车库找不到铲子而生气的样子。因为我总是拿了铲子去野外挖坑,很深的坑,能装下整个人,上面还会盖上木板。我们还会费尽心思地用植物和泥土将盖子掩住。很多时候盖子会塌陷压到我们身上,但是我们不断吸取教训。还有很多其他的冒险游戏,比如荡树枝,放2000英尺的长线风筝。

爸爸有空的时候会帮助我们,但是大多数时候,他会让我们自己努力去做某件事:试验,检验,或者失败,或者成功。我们因此学到比“正确答案”多得多的东西。失败使我们能够真正深刻地理解各种事物。我们在上物理课之前,就弄懂了很多物理定律。

大自然有一种让人安宁的力量,它不会像城市的景观那样误导人,不像城市无处不在的广告牌和广告那样总是试图说服你去认同某一种形象。它只是在那儿无所不容。

作者: (美)理查德·洛夫

出版社: 湖南科技
副标题: 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
译者:自然之友

出版社: 湖南科技

出版年: 2010-4


【“家长学堂”专栏回顾】


Ⅰ、“家长学堂”第一辑(回复“家长”收看)

1、《寄宿制学校之“寄宿制”内涵是什么》(作者:包玉刚实验学校总校长吴子健

2、《解析世界性教育难题男生的学习为什么成为问题》(作者:上海师大比较教育研究中心副教授岳龙

3、《男女生学业差异的成因与对策》(作者:华东师大心理学教授、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院长桑标


4、《从大学通识教育回看中学生阅读人文经典之必要》(作者:复旦大学宗教学系副教授刘平

5、《TED史上最火爆演讲者:思考教育要用农业思维》(演讲者:英国创造力研究专家肯·罗宾森)


Ⅱ、“家长学堂”第二辑(回复“家长2”收看)

1、《好父母是如何炼成的?教育专家张文质答问录》(作者:家庭教育专家张文质


2、《如何理解和处理孩子的焦虑?》(作者:美国知名畅销书作家波·布朗森和阿什利·梅里曼

3、《人为什么要辩论?》(作者:美国威克森林大学传播系主任Allan Louden

4、《赞美孩子的风险“有感赞美”的三大策略》(作者:台湾政治大学教育学院詹志禹教授)

5、《没有班级和班主任的学校》(作者: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


Ⅲ、“家长学堂”第三辑(回复“家长3”收看)


1、《害羞的小孩需要矫正吗》(作者:美国作家佩丽·克拉斯


2、《日常生活教育孩子有“八戒”》(作者:家庭教育专家张文质

3、《睡得安才学得好 把睡眠还给孩子》(作者:美国高校课程设计专家南桥)


4、《你是“魔术师型”还是“教师型”爸爸?》(作者:福建师范大学教授余岱宗)

5、《古法孕育和常法慢养 培养优秀孩子的农业思维》(作者:家庭教育专家张文质


IV、“家长学堂”第四辑(回复“家长4”收看)


1、《为什么女孩更需要与爸爸的亲密关系?》(作者:美国心理学家,顶级家庭顾问詹姆士•杜布森

2、《这一生,至少做一次教育的傻瓜》(作者:上海平和双语学校校长万玮

3、《青春期孩子的网络管教》(作者:台湾《亲子天下》杂志总主笔宾静荪

4、《狠心爱孩子,犹太人的育儿观念》(作者:犹太裔上海妈妈沙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