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海外课堂观察 | 一节北爱尔兰“文化理解”课

2014-05-08 郑钢 外滩教育

在北爱尔兰的中学必修课程中,学生的文化意识和国际理解能力的培养是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上海高东中学老师郑钢,在北爱尔兰学校考察时听了一节“什么是全球多样性”的课,在课堂上,老师抛出主题后,用不断扩展的蛛网表格和藏头诗的形式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上图是北爱尔兰课堂小组交流)

……………订阅“外滩教育”……………

1、点击上方文章标题下的“外滩教育”

2、在“添加朋友”,查找公众号“外滩教育”,或搜索微信号“TBEducation”

3、点击右上方的按钮,查看公众号

………………………………………………


关于power的藏头诗

“生活和工作(lifeand work)”是北爱尔兰中学的必修课程,学生的文化意识和国际理解能力的培养是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其基本理念是:个人的发展不仅仅依赖于自我的努力,更重要的是用更广阔的视野去认识世界,更清晰地认识到今天的世界越来越趋向于多元化,更有机地协调及处理自我与他人,个人和社会的关系。

从教材的编排看,课程将文化理解能力的培养与学生未来的就业和个人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较多选择了像“人们如何能积极地参与到他们的生活中”、“什么是地区和全球的公民权”“在社区如何面对多元化”等主题。

笔者在北爱尔兰学校考察时听了一节主题为“什么是全球多样性”的生活和工作课,了解他们如何去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与中国课堂不一样,教师进入教室就提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将要学习在生活中我是怎么样与世界紧密相连”和“为多样性下一个定义”。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在这节课上将学习什么,并带着这样的问题和思考开始学习和探索之旅。

课堂上学生并没有用教材,教师下发了一份复印的材料,材料的文章选自美国黑人人权领袖马丁·路德·金的《圣诞和平宣言》:

你有没有停下来好好地想一想,若你和这世界没有联系的话,你会过不了一个早上。你起床,去洗澡,你手拿的浴球是太平洋岛民制造的。然后,你走进厨房喝咖啡,那是拉丁美洲的农民种的,或者今天你想喝点茶,那是中国人采摘的,你要喝的可可是西非人种植的。你要吃的面包,面包的面粉是说着英语的农民磨出来的,更不用说烤面包的人了。在你吃完早餐之前,你已经依靠了大半个地球的人。

学生阅读后需要回答两个问题:

一、从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在马丁•路德•金吃完早餐时需要多少个国家或地区的物产?请写出各个国家及其产品。

二、你是否同意文章中的最后一段话?请解释你的理由。

问题并不难,学生仅用了两、三分钟就完成了答题。其中一个学生到台上来在世界地图上标注产地,直观而形象地回答了第一个问题。

这样的选材和设题与教学主题紧密联系,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个人的早上时光竟然与六个国家或地区的人们有关系,所以不管人与人之间离得多远,文化背景有多么不同,人们彼此联系密切。

为了让学生对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与认识,教师随后安排了“连接世界”游戏,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想一想世界上有多少国家或地区影响了他们的生活,他们的食物、衣服、运动、音乐和电视节目等来自哪些国家或地区?

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求学生完成“与世界相连”为主题的蜘蛛网表格,在空格里填上国家或地区。


学生一接到任务就非常踊跃,马上联系生活实际,从自己的衣食住行等方面收集信息和资料,了解他们的生活是如何与世界的其他地方紧密联系的。

学生在组内交流和展示后,教师组织了头脑风暴,鼓励学生说出更多的现象和事实来解释,在生活中他们如何依赖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学生们列出交通工具、学习用品、书籍杂志和信息媒体等生活中的物体。

表格像蜘蛛网一样,向四面八方衍生出了更多的主题和例子,密密麻麻,几乎布满了整个白板,形象地传递了这样的信息:人们之间和国家之间互相依赖、互相合作的程度越来越密切,任何一个国家或者个人都无法割裂与外界或世界上各国的联系而生存。

在课堂的第三个环节,学生们开展了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一张北爱尔兰多元文化共存的“百衲图”,他们四人一组,讨论北爱尔兰地区有哪些多元文化,负责记录的同学将讨论的结果写在菱形纸上,一张纸就代表北爱尔兰地区一种文化现象,然后拼成百衲图。他们发现得越多,百衲图就拼得越大,当然小组的成绩也越高。

每个小组在百衲图上列出了他们所了解或观察到的多元文化,不同的宗教,建筑、民族、节日、风俗,还有各种各样的体育、音乐和文学等,林林总总。

一张张图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北爱尔兰的多元文化。在百衲图上有的是图片,有的是标志,也有的是一句话或一个词等,形式不一但形象直观,学生们深受启发,深切地感受到北爱尔兰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不同的文化在人们的生活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人们应该从全球的视野和欣赏的姿态去对待多元文化,延续和发展不同的文化,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在北爱尔兰的课堂上教师常常运用藏头诗的教学方法。藏头诗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教学主题的理解,促进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意识。在这节课上,学生用藏头诗的形式解释和定义自己对于多元(diversity)的理解,每句诗的开头以diversity的九个字母开头,然后写出与文化理解有关的诗句。

学生们进一步联系生活,用语言去提炼和思索文化理解的内涵,从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思考,深化了文化理解。学生在完成创作后互相朗诵给组内同伴听,表达个人的观点,每个小组还挑选代表上台诵读和表演,台下的师生听到精彩之处给予热烈的掌声。其中Albert同学这样写道:

在布置作业时,教师要求学生完成影响自己的文化百衲图,将代表自己的方块放在中间,然后设计其他的方块,代表在这节课或以前课堂上所看到或了解到的多元文化,同时对自己影响越大的方块离中心越近,反之,离中心越远的方块对自己的影响越小。

个性化的作业既是课堂上“连接世界”环节的“升级版”,又从学生个体成长和发展的维度促进理解。

在教学中,教师秉承了“教学源自生活,教学为了生活”的理念,教学活动深刻地揭示了个人与文化的内在联系,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生活经验,在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之间架构了立体和形象的桥梁。

文本材料阅读、“连接世界”游戏,文化百衲图制作和藏头诗创作等活动取材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生活经历,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活动设计层层递进,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以个人、社会和世界的不同视角阐述了“和而不同”的思维模式、生活方式和社会愿景。

正是这样的生活经验挖掘和生活经历呈现,教师在学生心中种下了多元文化理解的种子,学生们也学会了如何正确地去对待和接纳不同的文化。

这堂课也让我们领略了北爱尔兰课堂教学的特点:他们的课堂聚焦“目标”,立足“个体”,依托“活动”。学生的参与、讨论、分享和交流贯穿整个课堂,是教学过程的主要载体,所有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体现了开放性,学生充分调动其感官,发挥其想象,积极地参与到观察、提问、设想、表达、交流的探究活动;蜘蛛网表格和百衲图的制作等体现了“做中学”和“综合性活动”的理念,将知识的获得与“动手的任务”联系起来。

学生通过动手来完成课堂任务,同时还运用了地理、英语和美术等学科知识,知识储备和存量得到最大的释放,综合实践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培养,这一切不是靠机械的训练和应试能力的培养所能达到的。

(本文原载《环球教育时讯》,经作者同意授权发布)

☞相关阅读(回复“海外课堂”收看)

1、 《加州公立小学老师包班制观察记》

2、 《美国中小学校长怎么当》

3、《瑞典尖子生为何不care奥数金牌?亲睹不为竞赛的数学竞赛班》

☞ 外滩教育过往文章收看指南

1、回复“探校录5”、“探校录4”、“探校录3”等,可收看“探校录”专栏文章。每篇文章为大家介绍一所名校。

2、回复“书房5”、“书房4”、“书房3”等,可收看“少年书房”专栏文章。每周为大家推荐一本好书。

3、回复“家长5”、“家长4”、“家长3”等,可收看“家长学堂”专栏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