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家长学堂 | 亲子控的陷阱 精英父母如何变成“直升机家长“?

2014-05-11 尼尔森 外滩教育

周末,家长也来充充电!外滩教育每周日推出家长学堂专栏,精选教育工作者、教育学者等在相关教育领域的研究文章,以及教育学经典名著选读、导读。今天,我们讨论一种全世界广泛讨论的育儿现象——“直升机家长”。美国著名教育社会学家玛格利特•尼尔森进行近百次家长访谈后,对这一现象作出描绘,并找出其发生的原因。

尼尔森在她的书中指出,“直升机家长”指那种重视亲子关系,却矫枉过正地对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介入太多的父母,这类家长往往出自“专业中产阶级”,他们拥有高于本科的学历,拥有专业职位,不愿意在亲子关系中树立权威,而是希望用不断沟通的方式引导孩子,却因为没有在家庭中建立固定规则而变得失控。

下文受权摘自玛格利特•尼尔森所著《父母失控:直升机家长的亲子困局》。

……………订阅“外滩教育”……………

1、点击上方文章标题下的“外滩教育”

2、在“添加朋友”,查找公众号“外滩教育”,或搜索微信号“TBEducation”

3、点击右上方的按钮,查看公众号

……………………………………………


过多介入孩子生活的“直升机”母亲


何谓直升机家长?就是那些不停观察着孩子所有活动的父母;他们像直升机一样,在你头顶盘旋,有随时准备降落,尤其喜欢在孩子就读的校园探索。

这是一个奇怪的现象。北美洲一向极度重视家庭参与子女活动,从教育制度到小区活动,都强调父母参与的重要性。曾几何时,家长的介入,变成了一个让人头痛的新文化现象?

《父母失控:直升机家长的亲子困局》一书谈的就是这个状况。作者尼尔森是一位美国社会教育学家,她在进行了近百次家长访问后,将当下美国家长及学校教育中存在的现象,做了独特而深刻的剖析。

尼尔森发觉,越是中产阶级的家庭,越是过分保护孩子,并且对孩子的一举一动,都高度监管。尼尔森把这类家长称为“专业中产父母”,即学历高于学士学位、拥有专业职位的人群,并将他们的育儿模式称为“亲子控育儿法”。

他们倾向于和孩子建立亲密关系,尼尔森肯定了这种亲密关系的好处,但物极必反,当父母的生活与子女的成为一体,很自然地,孩子就会失去自我发展的成长机会。

如果你想知道自己是否属于直升机家长,可参考下列几个准则:

  • 你有没有每天都打电话找你寄宿在校舍的孩子?

  • 你有没有不断找学校职员交涉孩子在学校的活动?

  • 你有没有为孩子准备功课或研究资料?

  • 你有没有牵涉孩子与同学间所发生的纠纷?

  • 你有没有当孩子的私人秘书,为他安排约会或拨电话叫他起床?

  • 你有没有多过一次为孩子的分数向校方诉不平?

  • 你有没有为孩子选课程?

  • 如果孩子犯了错误,你会否感到十分不安?


对号入座后,请看我们摘录的书中相关章节,看看亲子控育儿法是如何出现困境,并演化为直升机式家长的。


亲子控育儿法的困境

“亲子控育儿法”的基本特点是:认为孩子需要长期依赖父母,孩子成年、独立的时间并不确定。父母尽力满足孩子的需求和渴望,坚信孩子潜力无限,鼓励订立目标,追求卓越,与孩子紧密联系。他们即使极其忙碌,也强调教养子女的重要性和意义。

这批父母教养子女时,因为自觉需独自为孩子的安全和心理成长负全责,故乐意承担此重责。

宝娜居住在南部市郊附近,是大学高级行政人员,育有两名十多岁的孩子。她要诚实及灵活地对待孩子:“我对15岁的艾美丽很诚实。我跟她说:‘我以前从未这样做过,又不是专家。’不要感到权威在动摇,只要人性化地表达出来:‘我们尝试这样……可以重新来过。’”

伊娃也是一位专业中产母亲,有两个十多岁的女儿,住在寒冷的新英格兰北部。她强调和丈夫都努力恩威并施,期望在鼓励和纪律之间找到平衡。伊娃也像宝娜般,承认育儿时没有固定的规则,尽量适应不同处境。她自觉扭转了上一代父母的育儿模式:

“我丈夫和我都尝试不令孩子害怕我们,我们的父母都是那种‘我们这样说,你们就要这样做’。不照做,便会有麻烦,很恐惧,会有体罚……对我们的孩子,我们想鼓励和支持他们的观点……但仍维持我们是父母,他们是孩子,他们需照我们的意思做……但一般来说,我们尝试鼓励,绝不‘压迫’孩子。”

宝娜和伊娃代表了受访的专业中产父母的育儿取向。越是精英的父母,越强调跟子女坦诚沟通、减少代沟和灵活响应问题,这都是他们自己成长时,感到上一代忽略了的地方。

虽然很多父母像伊娃般,很快指出身为父母和朋友之间的区别,强调不会放弃父母的角色,但也承认这样有时会削弱父母的权威。家长育儿时,宁可不依循权威,这一结果与数十年来的研究和观察一致:个人阶级越高,越倚赖讨论和协商来教养小孩,而不是清晰的规则和体罚。

专业中产父母亲子控育儿法包含另外三个组成部分:

·深信孩子潜能无限

·父母“信任”孩子

·以及采取持续引导孩子的策略。


·培养无限潜能

相信孩子具有无限潜能,跟现代生活的灵活性有很大联系,大学教授奥汤米描述养育18岁的儿子和14岁的女儿时,清楚地表明:

“我们应容许孩子有尽量多的自由去发展潜能。这一直都很有效。他们有时走偏了,但并不严重。我倾向于让子女管理自己的事,处理自己的困难,找出解决方法。只要不特别受到伤害,我期望他们从经验中成长。”

根据汤米的理解,育儿的灵活“自由”的取向,是孩子发展潜能的关键。这一策略偶尔令孩子闯进他不能接受的领域;不过,大部分时候他们得到很多经验。

“父母的主要角色是引导孩子发挥最大潜能。培养其独立能力,传承家庭的价值观……在安全范围内容许孩子自由探索。”另一位受访母亲丽卡也重申同一个主题:“我要成为孩子的安全网、向导。我认为身为父母,最重要的是帮助子女成为最好的人,令子女有热诚,找出自己的长处。”

这些精英父母都谈到给孩子宽松的框架,而不是限制,认为孩子潜能无限,性格或成就都待培养,只要父母给予合适的引导,便可以实现。

一位父亲说,他会坦然地“给子女指出哪方是正途、哪方是歧途”。专业中产父母多假设子女拥有自由,就可创造机会,培养性格,让潜能显露,变得“最好”。

·成为“最好”的人

很多专业中产父母坚持信任儿童,大部分时间都采取这一立场,相信孩子会大致留在父母视为可以接受的行为范围内,努力按父母对“最好”的理解,成为“最好”的人。

信任、灵活性和持续引导孩子三者须紧密相连。一位任职医生的父亲说:“我喜欢信任孩子,采取正面回馈(positive reinforcement)。我尝试成为正面影响,要他们自己也作决定,除非有些事我百分百肯定是父母应作决定……否则我会与他们一起讨论。”

·持续引导孩子

专业中产父母深信应持续引导孩子,要不断跟子女讨论和推进他们。前述的医生谈及信任后继续说:“我认为好的育儿法,是让子女容易接触父母,以及令孩子知道你会随时在他身旁加以引导。”

精英父母觉得孩子的需要和关注最重要,是家庭生活的中心。持续引导孩子,也可确保信任失效时,孩子可以重新找到方向,信任孩子做正确的事情。

父母的职责是提供持续的引导,深入孩子的内心和思想,倚赖讨论而不是外在限制,倚赖协商而不是明确惩罚,最终目标是将父母的价值观内在化。正因为这样,这些策略与“信任”相联系。父母长伴左右成为安全网,确保价值观可影响子女的每个决定,并在信任失效之时接手。

这一育儿取向,对父母和孩子要求都很高父母需提供有利的环境,引导孩子明了父母对他们的期望;父母要因环境灵活应变,以及衡量孩子有没有偏离他们的期望。

所以亲子控育儿法很花时间,在提供的“自由”范围内,孩子需辨别父母的期望,以及哪些行动违反了没有明言的规则,进入了不受信任的领域。孩子会发觉,父母对子女的信任,有时只是期望而不是实践。

持续的回报

这种育儿取向对子女要求很高,但有很明显的回报。专业中产父母乐于与孩子建立亲密联系。他们最大的满足,不是来自自己或孩子的成就,而是在与孩子强烈、持久的联系中,找到乐趣。专业中产的父母认为,紧密的亲子联系,是新开创的育儿模式。

来自加州、提到参与20世纪60年代的反抗文化的律师苏珊,身为父母,她选择“以孩子为中心”。苏珊认为,她与孩子的交往,不再像她父母般以自我为中心:“我不知道什么才令我父母满意……我母亲会对我做的事情感到高兴,但只反映她自己的准则,如‘我的孩子很聪明’或类似的事情。”

育有十多岁女儿的杰夫,认为他对女儿凯蒂的关心,较自己父母更甚,更个人化,但并不以成就为焦点。他认为能跟女儿保持足够距离,观察她独立发展,亦感亲近:

“身为父母,最有满足感的就是看着这个少女自我成长、发现自己的热爱与路向。那不是毛毛虫变成蝴蝶,她一直都是蝴蝶。那是新的颜色,新的事物……看着她发展成负责任的成年人……我和她可谈及些复杂事情,包括她母亲的病和死亡,以及她自己的人生。我从而明白她的天分和能力……我认为家庭比以前更以孩子为中心。我母亲从没有留意我的朋友,我在做什么。我认为她只重视学业成就、工作和机会,以此衡量成功。”

杰夫看着他有如“蝴蝶”的女儿,满足感一定比上一代父母更多。

持续的张力

持续引导孩子、灵活而信任以及深信孩子潜能无限是亲子控育儿法的标记。这让专业中产父母产生很大的满足感,也以此与自己父母相区分。

精英父母承认亲子控育儿法会产生困境和张力。事实上,描述身为父母最困难的事情时,很多受访者的回答都大致相同:害怕太干扰孩子的生活,如何界定孩子该遵守纪律的界限,以及遇到问题时,怎样实行对儿女的信任。

再提杰夫的情况,他以能与女儿深入谈话感到十分欣慰。但承认很难维持界限,由于是新的育儿模式,不能只依靠上一代的实践经验:

最大的困难是知道什么时候介入,什么时候让她自行处理……我父母不问太多问题,我不知道他们是否真的明白我,我没有透露心事,没与他们分享。但我女儿和我有不同的沟通方式,如果她需要,她可以跟我分享。”

杰夫面对困难的挑战:他需引导女儿度过青春期,及应付母亲的去世。很多精英父母,描述这种亲子关系时,也不知道该几时参与,几时后退。

伊娃明确地说,新育儿模式比她父母的做法更困难,为尊重孩子的感受和想法,需无尽协商。伊娃支持女儿成为摇滚歌星的梦想,想“鼓励和支持孩子的观点”。伊娃否认为孩子的发展设想更多选择是父母困境的来源,但对放下父母的权威,更留意女儿的感受,有点困惑。

安娜认为如果父母有权威,育儿对他们来说更容易。安娜强调,她和父母有完全不同的满足感。她父母重视好行为,她重视亲密。事实上,安娜明确承认她与孩子的亲密,填补了她与父母的隔膜。她提到菲兰(ThomasPhelan)的书《123魔术:对说212岁的小孩的有效纪律》,她不认同那本书的观点:

“有一种称为‘1—2—3停’,那是一种行为改变计划。那类东西对我没帮助,因为那不是我的方法。我的方法是‘1—2—3或者’。”

但安娜的“1—2—3或者”方法,有时带来很大的挫败感。她想保持亲近,重视灵活而礼貌的响应,但有时感到烦躁,她认为孩子不太理会家庭生活,她不知该如何灌输正确态度。

安娜:“可能我不够严格。我们的家庭十分亲密,一起做很多事情。我认为没有规则便不够坚固,流于不断的争论和协商。”

访问员:“你们在哪些层面有冲突?”

安娜:“关于看多少电视、做多少家务这类事情……正如我说,我们70年代成长的一代,很着重亲密感受,感到应与孩子透过共识来解决问题。我父母没考虑这些事情,只说‘那是规则’,但我想有一点规则是好的。莎蒂需要更服从,但莉亚挑战界限──不算冒犯,不过她有点自负了。”

安娜既对自己与孩子的关系感到自豪,又感到担心。

杰当娜是安娜的朋友,也提出相关的问题。当娜相信她和丈夫都是宽容和保护孩子的,但担心变成纵容:“我们比较宽许,但有时人们说我们过分保护……在这间屋里不太有固定规则,老实说,可能该有更多规则。”当娜说,最大的困难是,对孩子的安全与学习表现“有点歇斯底里”,“最困难的是决定怎样才是合适的介入,而又不过分。”

持续协商难找平衡

专业中产父母在决定照顾孩子的态度时,感到自己跟上一代父母很不同,甚至全盘否定。不单相信世界比他们年幼时更危险,为子女排除万难时,也常感到很孤立。为了更具灵活性和多沟通,他们注重保护子女,跟子女关系保持亲密。这令精英父母感到自己比上一代父母更优胜,也是满足的来源。

不过,有时投入程度难以掌握,需要留心平衡点。与孩子既亲密又保持足够距离,令父母在管教上难以取得平衡。明知该维持的关系应是父母与子女,而不是朋友,却也无所适从。

父母的渴望有时含糊,甚至是矛盾。这些父母想孩子成功,但担心孩子承受太大压力。想孩子合群,为他们提供手提电脑、手机,但又担心他们太沉迷。想保护孩子,不让他们成长得太快,但与孩子谈话时,又当他们是成年人,鼓励子女年纪轻轻便做出选择。

专业中产父母难以划出清晰的权威界线,因难以确定想要的东西。怎样知道孩子什么时候足够“快乐”,投入地寻找真正的热诚,发挥无限潜能?由于不确定,担心太投入孩子生活的父母,没有选择,只能继续下去。他们不断检视孩子的生活,包括心理状态和日常活动。



作者: 玛格利特•尼尔森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直升机家长的亲子困局
译者: 陈永财
出版年: 2011-12

【“家长学堂”专栏回顾】


Ⅰ、“家长学堂”第一辑(回复“家长”收看)

1、《寄宿制学校之“寄宿制”内涵是什么》(作者:包玉刚实验学校总校长吴子健

2、《解析世界性教育难题男生的学习为什么成为问题》(作者:上海师大比较教育研究中心副教授岳龙

3、《男女生学业差异的成因与对策》(作者:华东师大心理学教授、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院长桑标

4、《从大学通识教育回看中学生阅读人文经典之必要》(作者:复旦大学宗教学系副教授刘平

5、《TED史上最火爆演讲者:思考教育要用农业思维》(演讲者:英国创造力研究专家肯·罗宾森)


Ⅱ、“家长学堂”第二辑(回复“家长2”收看)

1、《好父母是如何炼成的?教育专家张文质答问录》(作者:家庭教育专家张文质

2、《如何理解和处理孩子的焦虑?》(作者:美国知名畅销书作家波·布朗森和阿什利·梅里曼

3、《人为什么要辩论?》(作者:美国威克森林大学传播系主任Allan Louden

4、《赞美孩子的风险“有感赞美”的三大策略》(作者:台湾政治大学教育学院詹志禹教授)

5、《没有班级和班主任的学校》(作者: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


Ⅲ、“家长学堂”第三辑(回复“家长3”收看)


1、《害羞的小孩需要矫正吗》(作者:美国作家佩丽·克拉斯

2、《日常生活教育孩子有“八戒”》(作者:家庭教育专家张文质

3、《睡得安才学得好 把睡眠还给孩子》(作者:美国高校课程设计专家南桥)


4、《你是“魔术师型”还是“教师型”爸爸?》(作者:福建师范大学教授余岱宗)

5、《古法孕育和常法慢养 培养优秀孩子的农业思维》(作者:家庭教育专家张文质


IV、“家长学堂”第四辑(回复“家长4”收看)


1、《为什么女孩更需要与爸爸的亲密关系?》(作者:美国心理学家,顶级家庭顾问詹姆士•杜布森

2、《这一生,至少做一次教育的傻瓜》(作者:上海平和双语学校校长万玮

3、《青春期孩子的网络管教》(作者:台湾《亲子天下》杂志总主笔宾静荪

4、《狠心爱孩子,犹太人的育儿观念》(作者:犹太裔上海妈妈沙拉

5、《让孩子在自然中完善“第八智能”》(作者:美国家庭、自然与社区专栏作家理查德· 洛夫

V、“家长学堂”第五辑(回复“家长5”收看)

1、《过度的电子技术对儿童造成的不可逆生理损伤》(作者:加拿大儿童职业治疗师克里斯•罗文

2、《破解名校迷思 孩子的幸福在于技能和天赋的结合点》作者:Ivylabs 学术总监林杰

3、《富裕家庭子女教养策略:如何避免“银汤匙综合症”》(作者:美国亲子教育专家玛德琳·莱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