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家长学堂 | 当心奖励教育变成贿赂!诺贝尔奖得主家庭育儿经

2014-06-08 外滩教育

每周日,外滩教育推出 家长学堂 专栏,精选教育工作者、教育学者等在相关教育领域的研究文章,以及教育学经典名著选读、导读。本周日,和大家分享一个诺贝尔奖得主家庭的成功育儿经验。


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希勒的夫人维吉尼亚·希勒,是耶鲁大学心理学讲师、美国知名临床心理学家,也是儿童教育领域“奖励教育法”的积极倡导者。最近她和丈夫一起来上海宣传新书《奖励出好孩子》,并在新书分享会上讲述了自己的育儿经:她的两个儿子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小儿子甚至一度有阅读障碍,但希勒夫妇在家庭教育中贯彻的“奖励教育法”,最终帮两个儿子收获成功的人生。

(上图为维吉尼亚展示她书中的奖励图表)


…………… 订阅“外滩教育” ……………
1、点击上方文章标题下的“外滩教育”
2、在“添加朋友”,查找公众号“外滩教育”,或搜索微信号“TBEducation”
3、点击右上方的按钮,查看公众号
…………………………………………………


希勒夫妇一家的老照片,拍摄于1990年(图片提供/维吉尼亚·希勒)


正面的家教很多人有不同的定义,但是总体上来说我觉得我们应该是减少那些惩罚,我们应该用积极正面的方式能够让我们的孩子学到更多的技能,改变他们的举止行为。


很多人认为积极的教育是纵容,我觉得这两者还是不同的。纵容的家庭教育完全让这些孩子自作主张,但是对于孩子们来说,虽然获得技能的过程会比较乏味,但是只有通过这样的过程才能成为成功的人。


纵容式家教很难帮学校获得必要技能,正面的家则希望能够用快乐的方式,帮助孩子学到技能。


我们在考虑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有长远目标,对于父母亲都希望孩子取得成长,希望孩子将来成功。我们如何用最好的方式培养我们的孩子?能够让他们的日后的工作、学习当中取得成功,我们不仅要考虑今天的成功,还要考虑一生的成功。


东方和西方在很多的方面,特别是在目标和价值观上有很多的差异,有的差异我们可以做这样的一个大致的概括,东方可能更多的强调对父母亲的服从和尊重,而恰恰相反,在西方他们更多的强调个人的独立性和快乐


但是这只是一个概括性的描述,这两方面的文化确实有一些差异,两方面的人群会有这样的差异,但是我们更多的要考虑一个平衡点,其实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我们都希望能够取得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要有责任感,有健康的情绪,而且要不断的能够创新。


三种不同的教养风格


美国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德(DianaBaumrind)根据父母对孩子的需求的反应程度和是否对孩子建立规则将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三种风格:权威式、专制式、纵容式。在这个研究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她有很多不同的结论


我们首先可以看一下什么是权威式的家教权威式的教育对于孩子的成熟度有一个非常高的期待性,对于权威式的父母来说,他们要更多的感受孩子的这种感觉,要跟他们讲道理,虽然权威式的父母会尊重孩子的观点、鼓励他们独立,但是与此同时也会对他们进行管教,要限制他们的行为举止。


对于专制式的父母,他们对于孩子的期望值很高,但不做什么解释,并不介绍应该怎么做,界限在哪里,另外专制性的父母,他们对孩子的需求回应很少。


专制式父母往往会用体罚或者用其他心理控制的方法来管教孩子,有时也用非常情绪化的方式去责骂孩子,或是用一些很贬义的词,或者羞辱的方式,或者收回爱的方式来管教孩子,比如不高兴了就说我再也不爱你了。对于专制性的父母来说,他们不允许孩子质疑我的决定,这种父母认为体罚可能是最好的教育的方法。


第三种的方式就是溺爱,或者是纵容式的家教。他们对于孩子也很投入,但是对他们缺乏必要的管理,他们很喜欢这个孩子,而且你会对孩子的需求很关注,但是并不要求这个孩子来自律,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


所以我们来看一下对于这些孩子来说在这三种不同的家教风格情况下会怎么样?


在美国经过多年的研究,根据美国的儿科学会,包括其他的儿童健康组织得出这样的调研结论,对于权威式的父母他们所培养出来的孩子,通常来说长大之后都是比较独立,而且社交上比较成功,而且能够尊重权威。相比那些专制式的或者是对于那些纵容式风格来说,他们有一些孩子可能在学校里的这些学习可能会更好。


对于那些专制家庭出来的孩子,根据美国的调研,他们不太善于这些社交,因为专制式的父母总是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或者自己做一些怎么事情,不让孩子选择,所以这些孩子培养出来不知道怎么决策,对于专制式的父母,他们会培养出来的孩子感觉到缺乏安全感,这些缺乏安全感的状态会导致他们打破规则,或者有违反社会的举止出现。


对于专制式的家教,我们可以做这样的总结,它会带来一个恶性循环。当父母用强势或者用严厉的方式进行教育,相对应孩子的自尊心比较低,对世界持有消极感,容易发火、好斗,对于这些孩子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内在力的发展动力。


这些孩子在学业方面并不擅长,并且和同伴相处也不会太好。最后恶性循环显现出来:家长对孩子越来越失望,甚至拒绝孩子,孩子的状态就会越差。


但在真实的家教中,这三种风格都不是绝对的,所以在分析的过程中需要十分小心,并且要放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看。而我自己的教养方式,是将关爱培养、对孩子的理解和坚定的控制相结合的,尽量避免专制式和纵容式的方法带来的问题。在我的这本书当中我也是提到了一些方法论,这些方法也是我在学习心理学过程当中学习到的,但是我也对这些方法做了一些相关的调整。


“有问题的小孩”,家长如何应对?


我跟我的老公也是用这种方法来教育我们的孩子。我必须要非常小心,努力去考虑,确保我的这种做法对我的孩子是合适的。当然大家可能会问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孩子不能很好的完成任务呢?


我想实际上,人们常会忽略这样一个问题,即使是成年人,他想做到表现良好也并不容易,很多时候我们大家对于持之以恒的努力工作都有一种排斥感,何况孩子?而他们的年龄可能决定了他们在努力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遇到更多困难。


对于不同的孩子需要不同的家庭教育的方法,甚至在同一个家庭中,教导第二个小孩和第一个孩子,方法也不一样。正面管教对于所有的孩子都非常重要。有的孩子可能他的脾气比较独特,这就要求你去做更多的正面管教。


儿童在天性上往往千差万别,比如说学习方式、天生才能、集中精力的能力,精细动作的技能等等,还有一些孩子可能有阅读的障碍——我的小儿子就有阅读障碍,当时我也给他提供了很多特殊的帮助,最后还是做得比较成功。按照我的统计,在美国差不多有5%的孩子有比较严重的阅读障碍,还有很多孩子有书写上的问题。


这些有读写障碍的孩子在学校里非常尴尬,他们不知道他们出了什么问题,他们感觉自己比较拙笨,我的小儿子当时就是,他觉得同学们会取笑他,觉得自己很笨。


如何用奖励的方式来疏导这些问题呢?在西方有一个传统的说法:“奶奶总是说,如果你吃了蔬菜,然后才能吃蛋糕。”从科学的角度来讲,我们将这种承诺叫作行为的修正


大家称B·F·斯金纳为行为的修正理论之父,斯金纳教会了鸽子如何打乒乓球,这个过程就是叫塑造,他发现哪次鸽子做的动作离他的目标更近一点的时候,就会给予奖励,所以最后鸽子就意识到了,如果我想得到奖励的时候,我必须把乒乓球打开,从这种方法学会了打乒乓球。在行为修正的一系列活动中,最重要的就是耐心,只有这样才能向正确的方向做每一小步的进步。


这个道理可以应用在儿童的训练之中,我对这个理论非常感兴趣,但理解上却和斯金纳这样的行为心理学者有点不一样。


斯金纳应用的理论是纯粹的修正和奖励,他们一般来说常常不会去关注这些父母或者孩子心里想什么,这样没有办法解决养育孩子过程中的重要问题。跟孩子沟通和讲道理非常重要,而不是仅仅给他们奖励就可以了,我的做法是通过了解人们的感受来帮助他们做改变,具体的做法叫谈话疗法,我可以解释这是一种行为修正的延伸,通过这种方法可以诱导儿童纠正他们的行为,所以我的方法可以按照以下方式来描述,具体来说就是行为的塑造。


奖励教育和“贿赂”的区别


我知道像权威式的父母他们愿意这样去做,当然在研究以外,我们需要跟各位考虑一下,你们经常有的一些疑问、想法和感受,当然父母会对这些问题会考虑,如果给孩子奖励是不是就好像来贿赂他们?我说不一定,这取决于如何给他们奖励。


有的时候奖励会成为贿赂,比如说你去商场,你带着小孩去购物,我想在中国和美国这方面是差不多的,父母就在想我要去买东西,但是小孩子就是看见什么就想抓什么,所以这个小孩他就会哭了,父母可能会说你不要哭了,我给你买东西,在这种情况之下,这是一个不好的行为,你鼓励他这种不好的行为,你给他一个奖励,这就是一个贿赂


所以什么是真正的奖励?在进超市之前你跟孩子说,你在购物车上面坐得好好的,你不要闹、不要哭,不要乱踢,如果你能够做到这点我就会给你奖励,回家的路上我们会去逛公园,当然这个奖励不一定非得吃的东西或者是玩具,有很多不同的事物。


小孩子喜欢都可以作为奖励的一种方式。当然这个问题在科学上还是有一些争议,就是说你使用奖励能够带来什么样的问题?有些研究学者可能会担心这些可能会带来一些风险,而且可能降低这个儿童对事情本身的兴趣。在1996年的时候,曾经有一篇文章这样写,《奖励的副作用:事实还是误解?》。


在很多人研究了之后发现了一个结论,就是说无论这个表现的质量如何都给奖励,的确会削弱兴趣,但是如果说是人们得到奖励的时候,根据他们的表现好坏有关系的话,这样会让他们更加喜欢这个任务,因此奖励是可以提高人本身内在的兴趣的。


按照我很多年的作为临床心理学家的经验来看,我的经验就是在家长,你在设立奖励计划的时候,需要考虑多种不同的因素,这也是我对于儿童和家长的互动的理解来决定的。


接下来我一个一个的跟你们做介绍。


第一点,要选择等待合适的时候,而不是说比如说你在购物的时候,或者孩子在哭闹的时候。


首先你选择这个时机,你跟孩子都要非常的平静,你需要首先讨论这个问题,比如说你练小提琴,你不开心我也不开心,这时候我在想有没有好的方法,或者需要找一下背后的问题是什么。我并不认为某一个解决方案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


比如面对孩子的不合作,我们可以考虑一下,这个孩子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让他不能有好的行为呢?你可以问他一下,这学期你对上学不是那么喜欢,这个学校是不是有什么问题呢?在美国有的时候比如说孩子碰到一些事情,这样会对他在家、在学校的表示都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我鼓励家长要使用理解和同情,而不是批评的方式


你可以跟孩子说我也不想跟你大喊大叫,这样做你也不高兴,而不是用一种批评式的教育方式,说,最近你太懒了,练习起来也不认真,为什么你不能像你表哥做一个很好的孩子,或者像邻居的孩子做的那么好呢?


第二就是要厘清你和孩子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是什么。家长不要一次列20个问题的清单来解决孩子的问题。你要和孩子共同交流一下面临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比如说数学方面的问题,你需要跟孩子说你希望他在哪些方面进行改进,比如更仔细地检查作业或将成绩提高几分,而不是让他拿一个尽善尽美的成绩。家长希望看到的,应该是孩子逐步提高的过程。


当然我们也可以设定其他的目标,比如说早上能够更快的穿衣服,这样可以早一点起来,然后可以更快的穿完衣服去学校,所以我们在设定这些目标的时候也应该有一个时间表,当你希望孩子改进的时候,你必须在他的体力和脑力发展范围内提出要求,并实现奖励,这样他们才能慢慢做更复杂的事。家长要有耐心。


第三,我们应该帮助孩子思考如何改变他们的行为,要让他们自己参与其中


比如说你有可能会跟孩子说,在妈妈打电话的时候不要打断妈妈,我不知道中国的父母亲会不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孩子老是打断爸爸妈妈打电话。很多时候父母可以和孩子共同合作,来找到一个解决方案。


我们应该更多来关注到你希望看到的东西,而不要去过多的关注你不希望看到的东西。我们可以制作一个分享表,和孩子约定如果他把这个玩具和其他小朋友分享五分钟,你可以拿到一个五角星;你要这个玩具的时候,要去征求别人意见,而不要抢;如果遇到问题,你要告诉妈妈,不要打别人。如果做到可以给孩子一个五角星。


有时候你要做明确表述希望他做到什么,你要告诉他,妈妈不是为了给这个五角星,或者给一个奖励,我们更多的是做一个交流,我也是对你们感到自豪。我们也可以引导孩子自己去设计奖励形式,去绘画、去设计、去填写,让他们有主人翁的态度。家长其实是对自己小孩最了解的人,你应该知道如何用最好的人性化的方式进行奖励。



希勒夫人育儿著作《奖励出好孩子》



【“家长学堂”专栏回顾】


Ⅰ、“家长学堂”第一辑(回复“家长”收看)


1、《寄宿制学校之“寄宿制”内涵是什么》(作者:包玉刚实验学校总校长吴子健


2、《解析世界性教育难题男生的学习为什么成为问题》(作者:上海师大比较教育研究中心副教授岳龙


3、《男女生学业差异的成因与对策》(作者:华东师大心理学教授、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院长桑标

4、《从大学通识教育回看中学生阅读人文经典之必要》(作者:复旦大学宗教学系副教授刘平


5、《TED史上最火爆演讲者:思考教育要用农业思维》(演讲者:英国创造力研究专家肯·罗宾森)


Ⅱ、“家长学堂”第二辑(回复“家长2”收看)


1、《好父母是如何炼成的?教育专家张文质答问录》(作者:家庭教育专家张文质


2、《如何理解和处理孩子的焦虑?》(作者:美国知名畅销书作家波·布朗森和阿什利·梅里曼


3、《人为什么要辩论?》(作者:美国威克森林大学传播系主任Allan Louden


4、《赞美孩子的风险“有感赞美”的三大策略》(作者:台湾政治大学教育学院詹志禹教授)


5、《没有班级和班主任的学校》(作者: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


Ⅲ、“家长学堂”第三辑(回复“家长3”收看)


1、《害羞的小孩需要矫正吗》(作者:美国作家佩丽·克拉斯


2、《日常生活教育孩子有“八戒”》(作者:家庭教育专家张文质


3、《睡得安才学得好 把睡眠还给孩子》(作者:美国高校课程设计专家南桥


4、《你是“魔术师型”还是“教师型”爸爸?》(作者:福建师范大学教授余岱宗


5、《古法孕育和常法慢养 培养优秀孩子的农业思维》(作者:家庭教育专家张文质


IV、“家长学堂”第四辑(回复“家长4”收看)


1、《为什么女孩更需要与爸爸的亲密关系?》(作者:美国心理学家,顶级家庭顾问詹姆士•杜布森)


2、《这一生,至少做一次教育的傻瓜》(作者:上海平和双语学校校长万玮


3、《青春期孩子的网络管教》(作者:台湾《亲子天下》杂志总主笔宾静荪


4、《狠心爱孩子,犹太人的育儿观念》(作者:犹太裔上海妈妈沙拉


5、《让孩子在自然中完善“第八智能”》(作者:美国家庭、自然与社区专栏作家理查德· 洛夫


V、“家长学堂”第五辑(回复“家长5”收看)


1、《过度的电子技术对儿童造成的不可逆生理损伤》(作者:加拿大儿童职业治疗师克里斯•罗文


2、《破解名校迷思 孩子的幸福在于技能和天赋的结合点》(作者:Ivylabs 学术总监林杰


3、《富裕家庭子女教养策略:如何避免“银汤匙综合症”》(作者:美国亲子教育专家玛德琳·莱文

4、《亲子控的陷阱精英父母如何变成“直升机家长”?》(作者:美国著名教育社会学家玛格利特•尼尔森

5、《做好心理管理,让孩子的海外游学效益最大化》(作者: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严文华


VI、“家长学堂”第六辑(回复“家长6”收看)

1、《父母怎样听,才能让孩子袒露心声?》(作者:美国家庭教育心理咨询专家帕蒂·惠芙乐

2、《儿童情商教育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的心理学博士张怡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