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美糕党 | 一名内向中国学生如何在美国高中成为活跃“模范生”

2014-08-07 周一妍 外滩教育

中学生Tony性格内向,因弱视不能参加中国高考。在一次美国游学活动后,他决定去美国读高中。在美国中部密苏里州选中一所只有45名学生的学校,这个内向的男孩不仅交到了很多美国朋友,还在校园里创办中国文化俱乐部,成为校长口中赞不绝口的“模范生”。Tony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总结出很多关于融入美国校园生活的实用经验,在他看来,随时调整好心态,有技巧地展现自己,中国学生也可以影响美国同学,成为校园中有领导力的人。本期美糕党专栏,我们将一起来分享Tony的美高经验。


……………订阅“外滩教育”……………

1、点击上方文章标题下的“外滩教育”

2、在“添加朋友”,查找公众号“外滩教育”,或搜索微信号“TBEducation”

3、点击右上方的按钮,查看公众号

………………………………………………


Tony就读的美国学校


17岁的Tony瘦弱白净,2013年赴美就读11年级。Tony就读的学校位于美国中部密苏里州一所规模很小的走读学校,整个高中部只有45名学生,教学资源也相对有限。


根据Tony介绍,决定赴美读书有三个原因:他曾参加过美国游学团,对强调自由和个人能力发展的美国教育体系很感兴趣;客观原因是他患有弱视,在国内虽然上正常的高中,但无法参加高考,必然对升大学有影响;第三个原因是Tony想尝试新鲜的东西,在国内,他是一个胆小的男孩,很多事情不敢尝试,他想把自己投身于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通过独立“冒险”锻炼胆量。


一年过去,曾经的内向少年,成为美国校长赞不绝口的“模范生”。他第一学期就表现优异,GPA年级第一,荣获州音乐节金奖。同时,担任学校音乐助教,创办中国文化俱乐部。2014年,他自己联系拜访了WilliamsAmherstSwarthmore三所美国顶尖文理学院,这也是他正准备申请的美国大学。


7月末,在外滩教育和Tony的美高申请顾问江顺意老师联合举办的分享会上,Tony讲述了自己的故事。不少家长听完反馈说,尽管身处的学校并不知名,但在Tony身上,有两个难能可贵的闪光点:一是面对困难时的积极心态;二是在资源匮乏的情况下主动发现和创造机会。以下是Tony的自述以及精彩互动问答(节选)。


初期融入:如何交美国朋友


我刚到美国时,发现美国人交流的语速特别快,我在中国学的英语,在表达、口音、语速上面和当地人说的不一样。但我想说的一点是,尝试适应当地人的口音。


我在美国中部,它是美国“普通话”的发源地,相对来说口音少一点。大家知道美国南部的口音可能会大一些。东部和西部会有一些亚裔,西裔或是非洲裔的人,会融入一些他们的口音。相对来说,中部的口音少一点,语速快一点。


和大家举个例子,我们口语里面说“get it,当地人会说“getcha, 会有“ch”这个音在里面。很多人都会问我:为什么要学他们的口音?原因很简单,就是融入生活。只有你说当地人的口音,才会让他们感觉到你和他们说话差不多。当地人才会有意愿接近你,并问你一些感兴趣的问题。那么这样一来,交朋友啊,分享事情等就会自然发生。


另外一点想告诉大家,到了美国之后,一定不要“shy”。不管什么样的话题,不管是说错也好,不敢说也好,是不会有人因为你说错而永远不和你说话,永远都不和你交朋友的。大家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一个老外来到中国,他尝试着跟你说中文,你会嫌他中文说得差吗?当然不会,因为大家都是友善的。那么美国人也是一样。从英文学习角度来讲,尽量找机会去说,这样会对大家提高多一点。


到美国以后,第一天就感觉怪怪的,用英文说是“weired”。不知道为什么,特别不自然,和在国内与人说话的方式和思维都是不一样的。


很多人都会提到“想家”的问题,如何避免一些“想家”的问题呢?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我的学校里面还是有一些中国学生的,有一个中国学生弹琴弹得非常好,在美国也受到大家的重视。当时很多人让他教钢琴。一开始他还比较放得开,后来不知道为什么,他慢慢不参加音乐俱乐部了,不教人弹钢琴了,也不与美国人交流了,整天把自己关在家里。后来大家才知道他想家了。


他找到了我,问我怎么办,我说,只有他自己能克服。中国和外国毕竟不一样,碰到“想家”的情况,就尽量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丰富充实一点。如果你每时每刻都有事情去做,想家的次数也会少。乡愁也会慢慢减轻。如果你的爸妈知道你在美国做了很多事,他们不会觉得你的生活孤单,反而会以你为骄傲。


另外一个想和大家分享的是,调整心态很重要。要知道我们在另外一个国家的角色是什么样的。到了美国以后,你自己是个中国人,你时时刻刻做的事情会让美国人觉得中国人就是这样子的,所以大家需要特别小心。


但是这个“小心”不是说别人让你怎么做,你就怎么做。每个独立的人,一定要有独立的思想。这是美国人特别强调的。


还有一个就是“弹簧心理”,到国外以后就要能屈能伸,你到国外以后会遇到很多困难,也会遇到很多人,如何保持一个乐观的心态?我的方法,是抱着“experience”的心态去体验,无论经历的事情是好是坏,遇到什么样的人,这都是一种经历。这样想,你就能乐观地看待一些事。


我以前的一个同学在美国南部的私立高中读书,他曾抱怨美国人每天非常虚伪。他穿一件红色的衣服,自己觉得丑爆了,美国人还说“Its very nice!”当时,我就问他一个问题:“除了你以外,还有谁在乎他怎么说?”请不要用惯有的思维去想美国人。来到一个新的地方,去主动和当地人去交流吧。


可能你觉得有些人会特别歧视亚洲人,我也遇到过这样的人。我当时和他们谈了很多,他们说,我有亚洲口音,长了一张亚洲面孔,他们就是不想和亚洲人在一起。可能很多人在这时就被打击到了,我当时想,如果我不和这些人交朋友,我又损失了什么呢?没有啊,我还有一大堆朋友呢。我为什么要和这类人“死磕”呢?所以说大家可以把心态放宽一点。就说如果他和你的话不投机,那你就不和他交朋友了。


另外一个小故事是,我的一个朋友他很喜欢电影,每天中午跟我介绍美国好莱坞大片的拍摄,导演的经历等等。我也和他分享中国人拍电影的方式和中国人的思维。我们每个毕业生都有一个senior project,在毕业之前不上课,然后去做你想做的事情。我的那位同学就去拍了一部电影。


出人意料的是,他在拍电影的过程中用了很多中国人拍摄电影的方式,比如说倒叙,这在美国电影里面还是很少见的。很多美国人喜欢动作片,喜欢特效,但是中国人可能演技多一点。他当时找了一些演技很好的演员,我当时问他为什么,他说他非常感谢我这一年和他谈的很多东西。让我非常欣慰和感动。你能影响到美国人,美国人也能影响到你,这是一个互相的过程。


所以大家到了美国之后记住两点,一个是乐于交友,一个是敢于交友。交友是一门艺术,不要奢望与所有美国人打成一片。希望这两点对大家有所帮助


深度融入:发掘展现自我价值


我在第一个学期特别忙,因为开始要适应生活,忙于学习,没有特别多时间把兴趣发挥出来。后来,偶然参加了学校乐团,一下子有很多表演的机会。


有一个家长和我说,他的小孩想学钢琴,问我能不能去教。我当时想自己弹琴谈得再好也是我自己,和别人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如果我去教别人,去服务别人,将自己对于音乐的理解传达给别人的话,对于以后的发展都会很不错。所以我给校长主动写了一封邮件,申请去当music TA(音乐助教),校长很快同意。


我当时负责教4-6年级有一定基础的小学生。令我比较吃惊的事情是,美国人对于古典音乐非常排斥,他们觉得爵士乐是最好听的音乐,古典音乐既很无聊,又听不懂。后来我就和他们分享一些小故事,比如莫扎特怎么作曲,贝多芬以前谈过女朋友,他给女朋友写过很好的作品,比如《献给爱丽丝》等等。他们慢慢开始觉得古典音乐没有那么无聊,就像历史课一样,有很多很好玩的故事。后来,我和他们讲中国乐曲,把《彩云追月》中简单的旋律弹奏给他们听。


我以前在美国和各种人打交道,包括同学,社会上的人,寄宿家庭等等,有些人对中国文化特别感兴趣,有些人对中国文化特别偏激,甚至有些人跟我讲马航MH370的事情,说中国知道MH370掉在哪边,就是不愿意公布。当时我第一反应觉得特别生气。但是我又在思考,为什么他们会这样认为,原因其实很简单,他们不了解中国。那么与其去教一个成年人,不如和小学生们一点点讨论他们是如何看中国。


当时正逢中国新年,我向校长申请,能否给所有校内学生,做一场关于中国新年的演讲。学校说很好,问我要做什么样的演讲,我说我并不想说中国新年贴春联,吃年夜饭,看春晚这些事,我反而想说的是中国人对新年的新看法,比如“外出旅游过年”这类新鲜事儿。


演讲结束,很多人来问我问题。当时,我灵机一动,可以举办一个中国文化俱乐部,任何人想来参加,都欢迎。很多小学生都报名了。


每周三放学,我会组织一些活动,比如说放风筝,跳绳,踢毽子。活动中,我教美国孩子一些简单的中文,他们有时会问我中国人对于食物的看法,对于美国人的看法等。


我做这个俱乐部的目的,是想让美国人了解到,现在很多中国人是像我一样,希望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我们有时会抱怨中国环境差,但更多时候,我们会为身为中国人而骄傲。我不知道美国小学生怎么想,但不管怎样,在他们长大之后,每当谈论中国话题,想到儿时Tony跟他们分享过中国故事,我就非常知足了。


后来我住到了新的寄宿家庭,他们在交响乐团工作。寄宿家庭就问我为什么不和社会上的人一起去表演作品,在学校里的演出毕竟是有限的。我就找了一些人,定期去美国餐厅里给美国人演奏古典音乐。


我也参加了钢琴公开表演,这一方面是对我弹琴的感觉有所帮助,另一方面也是锻炼我的胆量。我以前很抵触公开表演,慢慢表演多了,也就不觉得这是一件多么难的事情。所以总结来说,展现自我和提高自我是两件在一起的事情。


Tony所在的校内乐队,左边弹钢琴者就是Tony


展现自我,我想强调的是不要过度。有些人像洪水一样,把能表现的所有东西都表现给美国人了,美国人就会觉得“This person is very boringright? I know everything about him or her”。我觉得别人对哪方面感兴趣,你就表现哪方面的能力。展现自我还是要讲究技巧。


我在春假的时候参观了几所文理学院,我自己比较喜欢小学校,这也是为什么我选择在密苏里中部的这所高中部只有40多人的学校。


我在网上查到美国很多大学规模极大,比如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8000多个人,排名特别好,但是对我来说太大了。当时就想如果拼一把上文理学院,也许对我来说是个很好的锻炼机会。


我找到三所最顶级的文理学院,今年1月份就和他们联系。只有你自我推荐了,他们才知道你是一个怎样的人,才知道你为什么要上这个学校。如果你只告诉他们你SAT,托福考多少分,那么如果我是面试官,我就会问你一个问题:优秀的有那么多人,我为什么要选你,你没有任何的闪光点。所以当时我就跟他们陈述我想上学校的原因,以及我做过哪些事情,获得什么感受。


Swarthmore college招生老师打电话时,我告诉他,如果我能上这个学校,会成立一些社团。加上我对特教,对历史都很感兴趣,我觉得这个学校很适合我。当时,招生老师很快就定下来参观校园和预约面谈时间。在美国,如果你主动,别人不会拒绝你的。如何脱颖而出,那就是主动去介绍自己。


面谈时间,我询问了学校的国际学生的招生制度和招生选择,还有学校如何去控制国际学生的比例。我们还交流了制度制定背后的原因和学校的优势所在,我会问一些一般学生很少提的问题。


其实适合自己的学校才是最好的,如何知道自己适合不适合?很简单,就是问问题。我当时在等招生的老师,拉了一个学生,问他对学校的看法。他就跟我说Swarthmore是一个很好的学校,特别学术,如果有兴趣还可以去创造一个专业。不太好的地方是,每个人都太努力了,同学关系都不太好。我就是通过自己的主动发问,了解到一个真实的学校。


【现场家长提问环节】


Q=家长

A=Tony


Q:我知道美国大学招生时会考虑到生源背景。你在美国中部读书,是否有地域优势?具体来说,在内华达州念高中,和在波士顿念高中,对申请大学会有哪些影响?


A在波士顿和在内华达读书得到的“experience”当然会不一样。当你申请高校时,学校会觉得你和他们几年间见过的中国学生不太一样,这反倒可能是你的一个闪光点。


说到地域优势,我觉得这得看个人,适合自己的学校是最好的。如果一个中国人特别喜欢沙漠,又特别喜欢探险,那你为什么要去波士顿。明明内华达州有很好的资源。但如果你说特别喜欢历史,欧洲史,那么波士顿确实是一个很好的城市,内华达州可能欠缺一些。


Q:你觉得在美国和他人相处,最快乐的事情是什么?不快乐的事情是什么?


A:我觉得快乐的事情就是他们接受我,接受我的观点,接受中国文化。就像我教小学生上中文课一样,一开始他们可能就只知道中国的东西比较好吃,其他什么都不知道。后来,他们慢慢知道中国人喜欢去外面玩,他们喜欢到美国来自驾游。


用时髦的网络用语来说,就是代表一些新兴的中国学生给美国人传递一种“正能量”。不快乐的事情也是有的,除了一些不可避免的歧视以外,有些人嫉妒我成绩优秀。因为我几乎把大学的微积分和量子力学都修完了,他们就很嫉妒。


我有时想和他们讨论问题,他们就不和我讨论,说我坏话。我不快乐的原因不是因为他们不好,而是我没办法找到能够改变他们的方式。


Q:听下来感觉Tony同学特别成熟,自觉性也比较强,而我的孩子感觉上比较幼稚,现在还在读初中。所以我想问什么样的小孩适合去美国读高中?是不是一定要自觉性强,成熟了再去?


A问题非常好,但是这个问题太大,我就稍微解释下这个问题,以我自己例子来说,我在国内的时候,以前也并不是特别自觉,至少我没有自己的主见。我觉得美国环境可以改变一个人,如果你和一群比较积极的人在一起,他们会改变你,文化差异让你觉得新鲜,什么都想尝试,生活也变得丰富。


对于想出国的孩子来说,“计划管理”和“时间管理”能力很重要,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学校有个中国同学,以前在国内成绩还可以,会拉二胡,还是奥数获奖者。在国外的时候变成了“学霸”,每次上课的时候就看见他在拼命学,除了英语外,数学,物理,化学全部是A+。这样的人自觉性很强,他适合到美国去吗,我觉得他更适合在国内,他完全可以去考清华北大,而为什么要去美国呢?作为一个学霸,如果不去展示下其他魅力,还不如留在国内。


我梳理了几条自己的想法:


第一,如果觉得自己自觉性不够,家人都难以管束,如果有机会有意愿,可以去美国尝试一下。


第二,如果你觉得自己很有主见,那么出国这个选择对你以后会有很大的帮助。因为在国内条件限制太苛刻,而在国外,这样的限制相对小一点。所以国外会提供给你更多的展示平台,从而让你展示自己的能力。


第三,如果在国内学习成绩并不理想,但是迫切的希望能够努力去学好,可以考虑去。


但这得注意的是,如果在国内担心学习不好,考不到理想的大学,而选择去国外,我并不看好,因为在国外,老师从来不会提醒什么时候要交作业,如果过期没有交作业,成绩就是不及格。所以说在国外学习确实可以锻炼一个人,改变一个人。但是变好还是变坏,关键还是看交友的圈子,以及生活的态度。


Q:我觉你和很多其他的中国学生不一样,讲话有一种抑扬顿挫的感觉。这是怎么练出来的?


A这样的演讲能力应该到美国后锻炼出来了。过去之后,我担任小学部音乐助教,每节课会用510分钟给小孩子讲故事,我自己已经把这些故事都背下来,但不能毫无语气的像背书一样讲给他们听,不然他们会睡着。我要像他们父母讲故事一样,带着语气感情去讲故事。后来他们也觉得我讲故事开始生动了。


美国课堂讨论机会多,但这些讨论也不是随意瞎说,而是需要遵循一定规矩。比如历史老师规定两条:第一、说话要有条理性。第二,说话要生动。老师不喜欢说话像背书的学生。我想,我的演讲能力,都是被美国老师“逼”出来的。


Q:美国教育和中国教育最大的差别就是文科的教育,特别是英文和历史,请教下美国上这些课时,和国内最大的差别在哪里?


A他们的英文课就是我们的语文课,他们的西班牙语就是我们的英文课。


我说一下关于语言学习。到了高中以后,美国人肯定知道这个单词怎么读,老师也不会教他们,但老师会问,你真的知道这个单词的意义吗?为此,老师开始教他们一些古希腊、古罗马的词,后来变成了一些生僻的但是又能用的到的词,然后去教他们这些词的用法。


我们每个学期会读五到六本小说,每年一本莎士比亚和一本马克吐温的著作是一定要读的,其他的作品我们也会读一些。此外,我们会花几个月的时间去分析一部电影的拍摄手法,这个电影的剧本是怎么写的,电影的演员当时有没有入戏,入戏的过程是什么样的,从而老师让我们自己去写剧本然后自己去演,这样的提高对我们来说是特别的大的。


写作方面,我记得以前老师会要求一个星期写一篇周记,我想大家都经历过。在美国,老师是会给你充足的时间,大概一个多月,让你写一篇二千到三千字左右的文章。比如说这个月我们在学马克·吐温,老师就会要求你按照马克·吐温的那种带着讽刺的,但是贴近生活化的色彩去写文章。


我记得当时我写的是空气污染,还带着一点文学色彩。后来和西班牙语老师聊天,问她怎么教语言,她说,我们强调的不是写文章,而会花95%的时间在“说”上面,3%的时间在语法上面,2%的时间在阅读和写作上面。然后在2%的时间里面,其中1%是在课上,另外的1%是回家作业。


历史课的上法,因人而异。我们学校的两个历史老师就有很大的差别。一个历史老师,主张用教材,很有逻辑性的上课,但是另一个老师完全没有教材,她说教材把他完全限制住了。


她会让我们读很多美国大学历史专业才会去读的一些书。有时候要讲世界历史,但是却从地理观来讲。老师会说,每个学期看三十到四十页的书,看完以后,上课就讨论看的东西,考试也是将看到的写下来就行了。老师认为学生一定要有自己的思维方式。


Q你是怎么找到你现在的这所高中呢?


A因为到了美国之后就没有什么帮助,所以我是在国内就留意我的学校了,其中一个就是我现在的学校,另一个学校也在附近。那个学校特别的大,我就在想,我要这么大学校干什么,我还不如在自己的小圈子里面,把自己的不同点突显出来,所以我就选了我这所学校。当然我也是通过网络,没有任何的人脉在美国,完全是通过自己去查。


Q:我觉的对所有的家长来讲,为孩子选到一所合适的学校是非常重要的,也可以说是成功了一半。我想问下,你如何筛选学校?去每一所学校的官网找资料,还是用其他办法?


A我比较特别,我当时选学校是这样的,如果这个学校有某个东西我特别喜欢,就像我们学校,比较小,就45个高中生,我觉得有意思,我就把它放入List。有的学校毕业生SAT均分高达2300, 但是没有任何吸引我的东西,我就删了。


上官网看学校情况,看生源固然重要,但是课外活动介绍让我更感兴趣。因为很多学校的课程都差不多,所以我觉得提供比较感兴趣的课外活动,更有助于你融入环境。


Q:作为中国学生,数理化是不是过去之后会觉得很简单?是不是初中学的到了那边高中就基本不学了?


A您说的在我们学校得到印证,我们有个同学数理化就特别好,上课睡觉,老师也拿他没有办法,因为他考试能考满分。但是我觉得这样不就是浪费时间嘛。


我的做法是,既然我高中的都学完了,那我就开始学大学的课程。比如微积分,比如量子力学,我也同样在上课啊。而且另一个好的就是,当进入美国大学后,在大一大二是没有机会让选专业的,都是修的基础课程,就像中国的高数这样类似的基础课。我现在直接将大学的书拿过来,让老师讲,老师也乐意一对一辅导。


Q:作为一个高中生去接触美国课程,你觉得美国哪个课是最难的?


A我觉得是历史。因为美国历史,很多事情的做法你根本理解不了,因为这个文化差异太大。比如说,在南北战争的时候,林肯为什么会被那么讨厌并且被刺杀,美国是花了很多时间去论述这个事情的。他们后来的结论是,南方的保守派觉得林肯根本不能领导他们,他们根本不服从这个政府。


Q:我想知道Tony在出国之前的英文阅读量大概什么水平,每个月读多少书?


ATo be honest(诚实的来说),我以前也没有读过什么英文书,真的,阅读速度我不好讲,本来就因为这个视力问题,我的阅读速度很慢,所以我会去听。但是后来,我在走之前,把美国高中的所有教材都过了一遍,我就不知道那个算不算是英文书籍了啊,所有高中的九门功课都过了一遍,这就是我的阅读量。


Q:在美国学习历史,地理的时候会遇到很多生僻的词汇,那当你阅读的时候,你会花多少时间,你有没有遇到一些障碍?


A:我一开始碰到一些词汇不懂的就去查,然后写到本子上,开始慢慢背,感觉永远背不完,这生词太多了,后来我就慢慢背词根。可能你不认识这个词,但是根据拼法你猜也可以猜出大概意思。所以后来,我大概到了三到四个月的时候情况就有好转,到五到六个月的时候就基本没有问题了。


(实习生达文姣对此文亦有帮助)


☞回复“美糕”收看


1、《Offer在手,如何利用暑假进行美国高中学习的准备》

2、《美国私立高中开出的国际生入学前必读书单:80本书了解美国文化,你读过几本?》

3、《进入美国高中的第一个挑战:选课是个技术活!》

4、《申请美国高中,家长应先怎样做好心理建设?》

5、《美国顶尖私校夏季阅读清单 | 校长推荐和分年级必读项目》

6、《美国顶尖私校夏季阅读清单 | 选读(上):英语老师推荐书目》

7、《美国顶尖私校夏季阅读清单 | 选读(下):历史、科学老师推荐书目》


回复“美糕2”收看


1、《全美优质寄宿学校的25个特征》

2、《美国择校,那些家长最关心的学校参数》

3、《什么是历史思维训练? 美国高中老师对历史课的反思》

4、《“政治精英摇篮”美国格罗顿中学如何开历史课》

5、《到美国读中学,需要比学术能力更重要的四大思维》


☞回复“美糕3”收看


1、《为什么美国高中文学教师看重诗歌教育》

2、《上海女生如何通过体育运动在顶尖美高融入同学圈》

3、《怪事!在美读中学的中国学生暑假回国补英语》


☞ 外滩教育过往文章收看指南

1、回复“探校录5”、“探校录4”、“探校录3”等,可收看“探校录”专栏文章。每篇文章为大家介绍一所名校。

2、回复“书房5”、“书房4”、“书房3”等,可收看“少年书房”专栏文章。每周为大家推荐一本好书。

3、回复“家长5”、“家长4”、“家长3”等,可收看“家长学堂”专栏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