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家长学堂 | 初中生可以用智能手机吗?

2014-09-07 Diana 外滩教育

秋季开学,很多升入初中的孩子一下子觉得自己长大了,渴望接触更多世界,要求也会随之增多。比如智能手机,如果同学有,家长是不是应该顺应要求,也给自己的孩子买?Diana的孩子在升入初中时,进校开场讲座就是关于“社交媒体与中学生”的话题,由校长亲自主持。在这场讲座上,校方首先指出智能手机的最大弊病,因为不像电脑那样普及过滤软件,手机可能会让孩子无限制地接触网络垃圾;另外,对于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初中生而言,智能手机会占据他们大量时间、导致分心、人际交往能力下降,还有可能让孩子因泄漏信息而招致危险。本期家长学堂,和大家分享Diana女士的文章,看美国初中对学生使用智能手机提出怎样的建议。


原在世界五百强外企从事人力资源工作的Diana女士,目前定居美国,长期关注美国基础教育,写了大量的教育手记。


……………订阅“外滩教育”……………

1、点击上方文章标题下的“外滩教育”

2、在“添加朋友”,查找公众号“外滩教育”,或搜索微信号“TBEducation”

3、点击右上方的按钮,查看公众号

………………………………………………


沉迷于手机的中学生,可能导致现实交往能力退化


“小升初”的准备阶段,Alex未来的初中(简称K初中)不仅周到地安排了家长和学生参观熟悉学校环境,认识校长和辅导员,了解上学日的基本流程等,更未雨绸缪地就初中生们可能遇到的问题给家长们“打预防针”。


初中生一般会遇到什么问题?从个人来说,他们陆续进入青春期,在身体和心理上出现飞跃而难免不稳定的发展,急于挣脱束缚但还未拥有成熟的独立思考和判断力;从所处环境来说,从几百人的小学进入到上千人的初中,所接触的同学以及他们背后的家庭更多了,价值观的不同或复杂程度上升;从更大一点的环境来说,对社会现实以及世界各地的信息了解更多,负面影响也相应增多。


真实的世界有光明也有黑暗,成长的阶段有喜悦有苦恼,这很正常,家长得做好包容,引导,等待各方面的心理准备,陪伴孩子走过人生的一个重要变化阶段。


K初中给我们带来的是关于“社交媒体和中学生”的思考。在信息时代,目力所及的家庭都拥有各式电脑和智能手机,网络给我们创造了天涯若比邻、沟通无极限的环境,我们不仅在互联网上收获资讯,学习,并在社交平台上和朋友聊天,交换彼此信息。在这么一个环境下,同样喜欢交朋友,有自己的秘密和同辈分享,对电脑技术的运用一点不亚于成人的初中生们,尝试上各种网络社交平台的情况越来越多。


网络社交平台不像学校那样相对单纯,还没有修好“防火墙”就被各种真假难辨,良莠不齐的信息冲击的中学生中,网络欺凌导致自杀,退学,抑郁的例子不是危言耸听,沉迷网络社交而忘记现实角色的情况不是没有,面对这样的挑战,家长和孩子如何应对?可能不久的将来,家里的孩子就会提出“人人都有智能手机,我也要买一个”,我们打算怎么回答?买还是不买?


这个题为“社交媒体和中学生”的讲座由K初中的校长开场,未来6年级的辅导员和Student Resourcs Officer(学生资源主管——来自警察局,专注于学校安全事务管理的警务人员)主讲。讲座在K初中的图书馆举行,那晚大概有四,五十位家长参加。开始时,辅导员问了几个问题:


1)在座有多少人的孩子在家中上网?大家都举起了手;

2)有多少人的孩子玩在线电子游戏?一半人举手;

3)有多少人的孩子拥有一个智能手机?这次只有几个人举手了;

4)有多少孩子提出要买智能手机?又有另外几个人举手。


从这个简单的调查可以看到小学生对手机(无论智能与否)的需求不多,但已经有不少上网经验;进入初中后可能会产生对手机的要求,讲座的目的是让家长知道中学生开始网络社交可能遇到的困惑和挑战,特别是用智能手机上网,社交带来的挑战,分享一些应对和引导建议,是防患于未然的举措。


为什么会特别提出智能手机的问题呢?原来,市场已经应需产生了很多用于电脑的家长监控软件,家庭可以按需要装载这些软件,跟电影分级制度的概念一样,过滤未成年人不适合接触的网页,并查看孩子的上网记录,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但对于智能手机,暂时还没有任何家长监控软件,孩子用手机上网,相当于可以直接观看任何级别的电影。所以,给孩子买手机之前,家长要认真考虑孩子的成熟度和自控力,是否能发挥手机的良性作用,而把负面影响降到最小。


辅导员和警官用学校的实例,自己作为家长的经历,加上专业人士的经验和我们谈了一小时,总结一下他们的发言和答疑,大概有这些主要内容:


拥有智能手机或常上社交平台(Instagram, Snapchat, Facebook等,有的没有年龄限制,有的有年龄限制但青少年会以虚假年龄注册)的初中生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是:


1)智能手机占据了他们大量的时间——发短信,发照片,看贴子,玩游戏,甚至看色情电影都是轻而易举的


2)不能专心做一件事——做作业,吃饭,和家人共渡闲暇时,不时会查看,回复短信


3)发短信代替了正常面对面的沟通方式,人际交往能力下降


4)不知道社交平台上的贴子一经发出就不受他们的控制了,常不经思考或因同辈压力发出不妥的帖子或照片(如响应某个无厘头的召集,晒吸烟照片,竖中指照片,切伤自己的照片等),这些帖子对他们的将来存在潜在威胁——比如过不了未来雇主的背景调查的一关。


5)在社交平台泄露个人信息,引发潜在的危险(比如性骚扰,威胁,甚至拐骗)


6)发帖,发短信因为看不到对方的表情也不知道对方的即时反应,用语常更随便,粗俗,欠妥,造成对他人的伤害,引发矛盾,


7)在社交平台被议论个人特征,被孤立,被欺凌,失去自信


☞ 给家长的建议:


1)和孩子谈网络的利弊以及安全使用网络的重要性,告诉孩子“他们在网上的形象,就是人们在线下看他们的形象”,今天不经思考的一个帖子,或许会成为他们将来的一个障碍


2)关注孩子使用电脑的情况,不时检查他们浏览过的网页,保持和他们的沟通,处理好信任和授权的问题


3)在决定买智能手机给孩子前,考虑孩子的成熟和自控力程度。可以签订文字协议,告诉孩子手机的所有权是父母的,他们是借用父母的手机,双方分别有什么权利和责任


4)可以采取给孩子试用自己的手机,逐步观察他们的自控程度,同时也将此作为他们累积信用的过程,然后再决定是否单独给孩子买手机,而且,如果非智能手机已经能达到打电话发短信的目的,没有必要非买智能手机不可


5)如孩子遇到网络社交和安全问题,及时和辅导员,学生资源主管联系,他们会帮忙处理。很多时候问题发生在学校以外,但因为矛盾双方都是校内学生,这成了一个灰色地带。家长得负起责任,学校也表示尽量帮忙。


☞ 一些家长的个人分享:


1)告诉孩子不要删除手机里的短信,表明自己并不会常看他的短信,但理论上他们的短信应该不会有需要瞒着家长的内容。


2)告诉孩子发帖谨慎,因为他的姓氏也是家庭的姓氏,不希望因为孩子的冲动影响整个家庭的声誉。


3)要求孩子在某个时间段,将手机放在一个固定的地方,如"phone basket"(手机篮子),避免一边吃饭,做作业或和家人共处时不时查收和回复短信。此法其实适用于全家。


4)孩子睡觉前把手机集中在父母房间,充电,父母查看短信,孩子不能凌晨里两点不睡还在网络聊天……一举几得。


听完讲座,我觉得虽然“小升初”这个年级的孩子使用手机,参与网络社交的人并不多,但学校非常重视他们可能面临的问题,并提供辅导给家长和学生,这是很好的帮助。不过,不管孩子是否用手机,是否参与网络社交,他们接触互联网是不可避免的,迟早都会遇到类似的问题。家长们最根本要做的,是要帮助孩子从小竖立健康良好的价值观,锻炼思辨能力,对关键原则问题有基本的判断力,也就是说,如果自身的免疫系统够强,病毒就无法肆虐,就算有些小病,权当增添抵抗力。


就我们家而言,近年来我和Alex就安全和适度使用网络谈过不止一次,更举过真实的网络欺凌案例和他一起分析如果将来遇到类似问题应该怎么面对;我对他常用电脑做什么比较了解,他对网络社交并没产生兴趣,暂时来说这不是我们要特别重视的问题。至于手机嘛,家里有电脑,外出有Ipad,无需用手机上网;学校上课时间其实是不能带电话进教室的,而在校休息时间非常短,于他而言聊天玩耍都不够;放学后要找同学的话完全可以用家里电话或我的手机,我和他都不觉得有什么必要单独给他买一部电话。


http://mp.weixin.qq.com/mp/appmsgvote?action=show&__biz=MzA3MDA2MDczMA==&voteid=207393#wechat_redirect

Ⅰ、家长学堂”第一辑(回复家长收看)


1、《寄宿制学校之“寄宿制”内涵是什么》(作者:包玉刚实验学校总校长吴子健

2、《解析世界性教育难题男生的学习为什么成为问题》(作者:上海师大比较教育研究中心副教授岳龙

3、《男女生学业差异的成因与对策》(作者:华东师大心理学教授、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院长桑标

4、《从大学通识教育回看中学生阅读人文经典之必要》(作者:复旦大学宗教学系副教授刘平

5、《TED史上最火爆演讲者:思考教育要用农业思维》(演讲者:英国创造力研究专家肯·罗宾森)


Ⅱ、“家长学堂”第二辑(回复“家长2”收看)


1、《好父母是如何炼成的?教育专家张文质答问录》(作者:家庭教育专家张文质

2、《如何理解和处理孩子的焦虑?》(作者:美国知名畅销书作家波·布朗森和阿什利·梅里曼

3、《人为什么要辩论?》(作者:美国威克森林大学传播系主任Allan Louden

4、《赞美孩子的风险“有感赞美”的三大策略》(作者:台湾政治大学教育学院詹志禹教授)

5、《没有班级和班主任的学校》(作者: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


Ⅲ、“家长学堂”第三辑(回复“家长3”收看)


1、《害羞的小孩需要矫正吗》(作者:美国作家佩丽·克拉斯

2、《日常生活教育孩子有“八戒”》(作者:家庭教育专家张文质

3、《睡得安才学得好 把睡眠还给孩子》(作者:美国高校课程设计专家南桥

4、《你是“魔术师型”还是“教师型”爸爸?》(作者:福建师范大学教授余岱宗

5、《古法孕育和常法慢养 培养优秀孩子的农业思维》(作者:家庭教育专家张文质


IV、“家长学堂”第四辑(回复“家长4”收看)


1、《为什么女孩更需要与爸爸的亲密关系?》(作者:美国心理学家,顶级家庭顾问詹姆士•杜布森)

2、《这一生,至少做一次教育的傻瓜》(作者:上海平和双语学校校长万玮

3、《青春期孩子的网络管教》(作者:台湾《亲子天下》杂志总主笔宾静荪

4、《狠心爱孩子,犹太人的育儿观念》(作者:犹太裔上海妈妈沙拉

5、《让孩子在自然中完善“第八智能”》(作者:美国家庭、自然与社区专栏作家理查德· 洛夫


V、“家长学堂”第五辑(回复“家长5”收看)


1、《过度的电子技术对儿童造成的不可逆生理损伤》(作者:加拿大儿童职业治疗师克里斯•罗文

2、《破解名校迷思 孩子的幸福在于技能和天赋的结合点》(作者:Ivylabs 学术总监林杰

3、《富裕家庭子女教养策略:如何避免“银汤匙综合症”》(作者:美国亲子教育专家玛德琳·莱文

4、《亲子控的陷阱精英父母如何变成“直升机家长”?》(作者:美国著名教育社会学家玛格利特•尼尔森

5、《做好心理管理,让孩子的海外游学效益最大化》(作者: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严文华


VI、“家长学堂”第六辑(回复“家长6”收看)


1、《父母怎样听,才能让孩子袒露心声?》(作者:美国家庭教育心理咨询专家帕蒂·惠芙乐

2、《儿童情商教育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作者: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心理学博士张怡筠

3、《当心奖励教育变成贿赂!诺贝尔奖得主家庭育儿经》(作者:美国知名临床心理学家,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希勒夫人维吉尼亚·希勒

4、《从荡秋千游戏看父亲的角色为什么更重要》(作者:美国儿童家庭咨询及治疗师Randell D.Turner博士

5、《家有毕业生 父母转换角色的7条建议》(作者:美国著名青少年教育著作出版人Dennis Trittin


VII、“家长学堂”第七辑(回复“家长7”收看)


1、《暑假=无节制刷屏时间?如何帮孩子规划“健康在线时间套餐”》(作者:美国CyberWise机构创始人Diana Graber

2、《自由玩乐胜过一切暑期学校》(作者:美国亲子及教育专家、《纽约时报》教育类专栏作家Jessica Lahey

3、《家长如何把功利心误导给孩子?》(作者:美国亲子及教育专家、《纽约时报》教育类专栏作家Jessica Lahey

4、《美国学生也被分数折磨看这位美国家长给女儿的一封信》(作者:美国家庭及儿童问题社会活动家Vicki Abeles)

5、《培养比智商、天赋更重要的执行控制力,让孩子玩这5个游戏》(作者:美国亲子及教育专家、《纽约时报》教育类专栏作家Jessica Lahey


VIII、“家长学堂”第八辑(回复“家长8”收看)


1、《0-18岁分阶段情商引导策略,从中国首份儿童情商报告看门道》(作者:外滩教育资深记者周一妍)

2、《当孩子作弊,家长应该怎么办?》(作者:美国亲子及教育专家、《纽约时报》教育类专栏作家Jessica Lahey)

3、《美国老师眼中的“过度教养”家长》(作者:美国亲子及教育专家、《纽约时报》教育类专栏作家Jessica Lahey)

4、《如何跟孩子谈论毒品? 》(Howstuffworks编汇)

5、《向台湾老师学一学,新学期如何教孩子做计划》(作者:两届全台湾创意教学优等奖及特等奖的获得者苏明进)


回复 Diana 收看 Diana教育手记


1、亲历美国中小学评估优才生的ACTExplore测试

2、中国孩子在美国读初中的选课初体验

3、优等生、天赋者和思辨者 美国学校如何看待不同能力的小学生?

4、美国初中生如何学中国古代史

5、美国公立小学如何开设“尖子数学班?”

回复 Diana02 收看 Diana教育手记第二辑


6、《美国学校如何“培训”家长》

7、《美国小学阅读提高班如何引导孩子思考力》

8、《美国小学引导孩子阅读的7种读书笔记法》

9、《小学生能在美国国家级实验室夏令营做些什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