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儿童聪明促其“自我毁灭”! 你不一定会正确地表扬孩子
传统中国家长很少会正面赞扬孩子,而在西方文化中,父母则不吝为孩子的每一个小举动敲上“你真棒”的标签。正当中国家庭开始逐渐接受“孩子要夸”的哲学时,美国却开始反思,过度夸奖是否真的恰当。本期家长学堂,我们将分享资深教育研究者、专栏作家南桥文章,谈谈父母如何正确地表扬孩子,如何将赞扬的积极作用发挥到最大。此为家长学堂第 44 篇。
…………订阅“外滩教育”……………
1、点击上方文章标题下的“外滩教育”
2、在“添加朋友”,查找公众号“外滩教育”,或搜索微信号“TBEducation”
3、点击右上方的按钮,查看公众号
………………………………………………
美国著名网络学堂可汗学院(Khan Academy)的创办人萨尔曼·可汗(Salman Khan)近日撰文称:“我永远不会赞扬我儿子聪明。”他说“我不会赞扬我儿子他已经擅长的东西,而是赞扬他面对难题的时候能够不屈不挠。我向他强调,当你在挣扎的时候,你的大脑在成长。”他认为不恰当的表扬,表扬儿童的“聪明”,会扼杀儿童的“成长心态”(growth mentality)。
这个说法,和美国表扬泛滥的文化有些相悖。英语中有句俗话:“蜂蜜粘苍蝇比醋多”(You can catch more flies with honey than with vinegar)。网上还有很多海报可下载,比如“表扬孩子的101种方式”, 帮助人学习如何赞扬。
家长表扬自己的孩子,多发自本心,出乎本能。照常理,儿童会在鼓励之中,增强自信心,提高学习效果,或是其他方面的特长,此为“赏识教育”,也是国人欣赏美国教育的一个原因。
但是这样的做法,近年遭到了不少挑战。“虎妈”蔡美儿(Amy Chua)在《华尔街日报》的一篇文章中描述了这种中西赏识行为的不同。她说在孩子在学校拿了A-, 美国家长会大为夸奖;中国家长会反过来骂孩子,为什么是A-,而不是A或者A+?
虎妈为激励女儿上进不惜恶语相向的做法,在美国受到很多人批评。但是最近几年,有一些美国的心理学家发现,赏识运用不当,会适得其反,亦即产生中国人所说的“捧杀”。
但问题不是简单的中西二元对立—— 中国人“打是亲,骂是爱”,责骂管用;美国人注重赏识。这些研究,把赏识拿到显微镜下,让我们看到到底什么样子的赏识管用,什么不管用。
认清孩子的现实
首先,需要知道,赏识与否,与我们能否认清儿童的现实有关。我们知道,美国学校一般不在班级里面公布成绩,给同学们排名次。可是这不等于你好我好大家好,和稀泥了事。
美国的“排名”其实更能刺激神经:比如一些关键年级(如四年级)的统考、SAT等重大考试,是将学生和全州同学比,和全国同学比。看儿童的智商或是学习成绩,按百分比分别处在什么统计范围之内。
这种智商测试结果和成绩表,会邮寄给学生的父母,帮助父母亲准确地认识儿童的长处短处,或做补救的努力,或是针对性开展未来的规划。学校也会根据学生现实,适当调整教育举措。
在一些私立学校或者好一些的公立学校,智商测验结果领先的学生,会进入“强化班”(enrichment programs),老师会针对性地提供高端技能的培训。
媒体人彭晓芸在四川的《教育家》杂志撰文《因材施教不要回避智力差异》,说有必要认可儿童天分的差异。那种没有客观依据而认为自己孩子是天才而赏识的做法,则无益于儿童的成长。
赏识应与负荷相称
赏识即便有效,也不是和学习效果成正比。专家发现,儿童的发展阶段和认知能力是有限制的。很多家长,无视这种局限,觉得“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不顾思维及其发展规律。这会影响儿童的自我认识,形成错觉,导致贪多学不精,最终以失败告终。这种不顾认知能力的赏识,是挖坑让孩子往里跳。
认知的负荷在不同人之间,甚至同一个人的不同时间内,都有差别,没有必要讳言这种差别。学生的个人意愿,并不能改变大脑的接受程度。即便到了大学阶段,负荷的重要性也一点没有降低。
我所在的艾伯林基督教大学(Abilene Christian University)的心理学教授鲍勃·麦考尔文(BobMcKelvain)最近在一次针对学习策略的讲座中分享过他所做的一项统计:一章书大约15000单词左右。以英语为母语者的250/分钟速度统计,读完一章需要一个小时。上五门课,每周每门课阅读量是两章的话,则仅仅把书读完就需要10小时。
如果是一个以英语为非母语的人,把书看完,甚至看两遍三遍还要查单词,那么可能二三十个小时才能勉强把书看完(全职工作的时间是40小时),就不要说写作业了。
这就是为什么美国大学需要看托福成绩或GRE成绩的一个原因 —— 是看一个人的阅读能力、学习能力到底怎样。不然的话,进来容易,过程中会被拖死。一个人的成长,是先天差异和后天努力的结合。没有必要讳言先天差异,或者说一开始的差异。这种差异总是在某些方面让儿童收益,也总是在某些方面让他们受挫。
赏识智商会挫败情商
到底表扬什么特征,会直接影响到儿童的发展。目前心理学上公认的做法,是表扬努力,而不表扬聪明。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怀克(Carol Dweck)在这方面做过不少研究。她发现表扬儿童“聪明”,这些儿童遇到更艰难的问题时,容易放弃。
因为这样的小孩认为过去的成就,都是来自于自己的聪明,而不是努力。他们不想丢掉“聪明”的帽子,不想在人前显得自己失败,接下来如果可以选择,他们会选择更轻松的、更符合自己长处的任务去完成,久而久之,形成一个舒适区不愿意走出去。
德怀克认为,夸儿童的聪明,会形成“自我毁灭”行为(self-defeating mentality)。这种儿童,越早捅破他们包裹在自己周围的肥皂泡越好。
相反,如果表扬小孩的努力,让小孩养成“成长思维”(growth mentality), 小孩则能在困难任务面前不懈努力。人的努力,更容易改变一些,而智商,也可在“成长思维”下获得一定的进步。
换言之,表扬孩子努力,他们会更努力,而智商或可随之增加。而你仅仅表扬聪明,孩子会把所有问题、成就都归结为自己智商,这反而会减少他们的能动性,增加他们心理的脆弱。这就是“智商打败情商”的奇特现象。
浮夸不如不夸
荷兰博士生艾迪·布鲁默尔曼(Eddie Brummelman)和俄亥俄州立大学沟通和心理学教授布拉德·布什曼(Brad Bushman)在一系列研究中发现,对于自信心不足的孩子,言过其实的赞美(inflated praise)事实上使得儿童感觉更为糟糕。
在其中一项实验中,研究者让孩子们临摹梵高的画作《野玫瑰》,然后让一位“知名画家”(其实并不存在)鉴定。研究者后来委托知名画家,分别给出“言过其实的表扬”(inflated praise)、不言过其实的表扬,或是不表扬,然后继续让这些儿童选择新的画作。
这时候接受“言过其实的表扬”的孩子,普遍选择更简单、更没有挑战性的画作。对于不自信的孩子而言,言过其实的表扬会让他们回避挑战,比过去更脆弱。没有哪个父母,不愿意自己的孩子自信、大方,可是当你给出不恰当的表扬时,儿童可能反而会觉察出这种不真诚,知道你在哄他们。他们开始回避艰难任务,而选择简单任务,迎合你的说辞。
对于某方面不足的孩子,最实在的办法,是设法提供资源或帮助,让其长进,长进之后再表扬,而不是事前提供不切实际的表扬,试图让其感觉良好一些。
赏识要赏识到点子上
相反,心理学家们发现,如果儿童自信,父母的过度表扬会起到积极的作用,能雕琢他们,使其迎难而上,最终进步越来越大,优点越来越明显。
需要指出的是,人都会有自信和不自信之处。找到“自信点”去赏识,效果更明显。另外,应着重找孩子的优点,多夸他们的优点。他们在这些方面本来就自信,夸赞会使其特点更突出。
我不久前在我们所在的教会参加一个育儿的培训班,班上主持人当头棒喝:“我先告诉大家一个坏消息,你们的孩子可能都很一般,只不过你自己觉得很好罢了。”一屋子习惯了表扬孩子,认为他们“特别”的家长,都沉默了。
但是后来有个家长的发言我觉得很有意思,他说一般孩子出色他不管,关键是要发现孩子的独特之处。这一点并不容易做到,不少家长并不能发现孩子的独特之处,而只是随大流,别人教孩子什么他们跟什么。只有找到独特之处,真正识别到孩子的优势所在,能清晰表述,甚至提供证据出来,这才能雕琢他们。
成人也一样。前几天,我在绩效评估期间,给一个属下的评价是:“我非常赞赏你的主动精神,你不等着他人安排你做事,你做事主动(self-starter),比如上周,当头儿给我们布置‘翻转教室’这项培训任务时,你主动请缨。我觉得你有丰富的媒体制作经验,也有在中小学积累的课堂教学实践经验,非常胜任此工作。”
这位同事干劲十足,非常圆满地完成了任务。这种表扬,相当于写一篇小议论文,得论点论据论证齐全。
说到底,儿童各自不同,认清其优缺点去教育才是正道。这也需要我们教育的评价体系调整,把个性化发展的重要性,摆在与均衡发展同等、甚至更为重要的位置。家长在各自的小环境里,也应调整自己的反馈方法。
不会赏识,或是胡乱赏识,不但起不到促进发展的效果,甚至还会造成长期负面影响。赏识到点子上,赏识是真诚的,赏识得具体明确,让孩子得到合理的反馈,其发展才会如鱼得水。表扬也是一门需要打磨的技术活!
Ⅰ、家长学堂”第一辑(回复“家长”收看)
1、《寄宿制学校之“寄宿制”内涵是什么》(作者:包玉刚实验学校总校长吴子健)
2、《解析世界性教育难题男生的学习为什么成为问题》(作者:上海师大比较教育研究中心副教授岳龙)
3、《男女生学业差异的成因与对策》(作者:华东师大心理学教授、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院长桑标)
4、《从大学通识教育回看中学生阅读人文经典之必要》(作者:复旦大学宗教学系副教授刘平)
5、《TED史上最火爆演讲者:思考教育要用农业思维》(演讲者:英国创造力研究专家肯·罗宾森)
Ⅱ、“家长学堂”第二辑(回复“家长2”收看)
1、《好父母是如何炼成的?教育专家张文质答问录》(作者:家庭教育专家张文质)
2、《如何理解和处理孩子的焦虑?》(作者:美国知名畅销书作家波·布朗森和阿什利·梅里曼)
3、《人为什么要辩论?》(作者:美国威克森林大学传播系主任Allan Louden)
4、《赞美孩子的风险“有感赞美”的三大策略》(作者:台湾政治大学教育学院詹志禹教授)
5、《没有班级和班主任的学校》(作者: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
Ⅲ、“家长学堂”第三辑(回复“家长3”收看)
1、《害羞的小孩需要矫正吗》(作者:美国作家佩丽·克拉斯)
2、《日常生活教育孩子有“八戒”》(作者:家庭教育专家张文质)
3、《睡得安才学得好 把睡眠还给孩子》(作者:美国高校课程设计专家南桥)
4、《你是“魔术师型”还是“教师型”爸爸?》(作者:福建师范大学教授余岱宗)
5、《古法孕育和常法慢养 培养优秀孩子的农业思维》(作者:家庭教育专家张文质)
IV、“家长学堂”第四辑(回复“家长4”收看)
1、《为什么女孩更需要与爸爸的亲密关系?》(作者:美国心理学家,顶级家庭顾问詹姆士•杜布森)
2、《这一生,至少做一次教育的傻瓜》(作者:上海平和双语学校校长万玮)
3、《青春期孩子的网络管教》(作者:台湾《亲子天下》杂志总主笔宾静荪)
4、《狠心爱孩子,犹太人的育儿观念》(作者:犹太裔上海妈妈沙拉)
5、《让孩子在自然中完善“第八智能”》(作者:美国家庭、自然与社区专栏作家理查德· 洛夫)
V、“家长学堂”第五辑(回复“家长5”收看)
1、《过度的电子技术对儿童造成的不可逆生理损伤》(作者:加拿大儿童职业治疗师克里斯•罗文)
2、《破解名校迷思 孩子的幸福在于技能和天赋的结合点》(作者:Ivylabs 学术总监林杰)
3、《富裕家庭子女教养策略:如何避免“银汤匙综合症”》(作者:美国亲子教育专家玛德琳·莱文)
4、《亲子控的陷阱精英父母如何变成“直升机家长”?》(作者:美国著名教育社会学家玛格利特•尼尔森)
5、《做好心理管理,让孩子的海外游学效益最大化》(作者: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严文华)
VI、“家长学堂”第六辑(回复“家长6”收看)
1、《父母怎样听,才能让孩子袒露心声?》(作者:美国家庭教育心理咨询专家帕蒂·惠芙乐)
2、《儿童情商教育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作者: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心理学博士张怡筠)
3、《当心奖励教育变成贿赂!诺贝尔奖得主家庭育儿经》(作者:美国知名临床心理学家,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希勒夫人维吉尼亚·希勒)
4、《从荡秋千游戏看父亲的角色为什么更重要》(作者:美国儿童家庭咨询及治疗师Randell D.Turner博士)
5、《家有毕业生 父母转换角色的7条建议》(作者:美国著名青少年教育著作出版人Dennis Trittin)
VII、“家长学堂”第七辑(回复“家长7”收看)
1、《暑假=无节制刷屏时间?如何帮孩子规划“健康在线时间套餐”》(作者:美国CyberWise机构创始人Diana Graber)
2、《自由玩乐胜过一切暑期学校》(作者:美国亲子及教育专家、《纽约时报》教育类专栏作家Jessica Lahey)
3、《家长如何把功利心误导给孩子?》(作者:美国亲子及教育专家、《纽约时报》教育类专栏作家Jessica Lahey)
4、《美国学生也被分数折磨看这位美国家长给女儿的一封信》(作者:美国家庭及儿童问题社会活动家Vicki Abeles)
5、《培养比智商、天赋更重要的执行控制力,让孩子玩这5个游戏》(作者:美国亲子及教育专家、《纽约时报》教育类专栏作家Jessica Lahey)
VIII、“家长学堂”第八辑(回复“家长8”收看)
1、《0-18岁分阶段情商引导策略,从中国首份儿童情商报告看门道》(作者:外滩教育资深记者周一妍)
2、《当孩子作弊,家长应该怎么办?》(作者:美国亲子及教育专家、《纽约时报》教育类专栏作家Jessica Lahey)
3、《美国老师眼中的“过度教养”家长》(作者:美国亲子及教育专家、《纽约时报》教育类专栏作家Jessica Lahey)
4、《如何跟孩子谈论毒品? 》(Howstuffworks编汇)
5、《向台湾老师学一学,新学期如何教孩子做计划》(作者:两届全台湾创意教学优等奖及特等奖的获得者苏明进)
IX、“家长学堂”第九辑(回复“家长9”收看)
1、《初中生可以用智能手机吗? 》(作者:定居美国,长期关注美国基础教育的Diana)
2、《别让孩子迷失在同伴压力里 》(作者:定居美国妈妈“哪哒芬芳”)
3、《常识性现象也得好好跟孩子解释,千万不能糊弄 》(转载自知乎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