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给美高家庭的20道测试,父母真的会和孩子交流么? | 家长学堂

2014-12-14 外滩教育


送孩子读美高的家庭,或多或少会面对一些亲子交流的问题。高中阶段本来就落在孩子青春叛逆的时期,而独自在异国求学,沉浸在父母难于时时掌控的“第三文化”中,亲子关系就常常会出现双重甚至多种障碍,其中最大的问题莫过于,父母不了解孩子的世界,而孩子也不给父母机会进入他们的世界。鞠劭雯毕业于Concord Academy, 现就读于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目前担任Leap立普尔美国高中辅导项目的导师工作,为中国小留学生提供长期个性化的辅导。她从一项包含20号题目的测试开始,帮家长一一击破那些亲子沟通上的难题。您也可以将得分分享在“外滩吧”里,和其他家长一起“吐槽”那些沟通上的难题。


文/鞠劭雯


随着美高孩子走出国门并慢慢适应美国的文化环境,孩子与家长之间的距离也越来越大。出国这个决定给美高家庭带来了很多交流上的困难:不仅在时间地域上有差异,正值青春期的孩子更饱受文化、观念上的冲撞。


如何才能与异国读美高的孩子交流?我们不妨先看看父母与孩子的日常交流状态是怎样的——发现那些家长甚至并未在意的沟通“隐患”,才能有针对性地调适与孩子的沟通方式。让我们先从一个针对美高家庭的亲子关系调查开始:


亲子关系调查:美高家长——您与孩子的沟通水平合格吗?


(本测试采取记分制:若您有与题所述相似的经历,则获得题目的相应分值。最后累积的总分便是您的测试成绩)


第一部分(每题3分):


(1)孩子听我讲话时不会注视我,而是会望向其他地方,或者边听边做其他事。

(2)和孩子吃饭时,常常由我先提问,打听孩子近况。

(3)孩子平时都找朋友诉苦、解闷,很少找我。

(4)我不知道孩子平时听什么音乐,但孩子对我听什么多少有点了解。

(5)孩子不主动讲自己的恋爱状况,也不怎么提异性朋友。

(6)孩子向我申请到朋友家玩并过夜。

(7)我知道的孩子的好朋友不超过5名,而且都是同性。

(8)孩子好像不怎么恋家,平时爱跑出去找同学玩,出国了也很少联系。

(9)孩子的朋友圈里只有积极的状态,更新很不频繁;照片也是中规中矩的,不非主流。

(10)孩子有一本不给我看的日记。


第二个部分(每题2分):


(11)微信上给孩子发的链接,例如关于吃什么有益健康、或者成功人士的故事等等,孩子一般会回“哦”或“嗯”,或者根本不回复。

(12)我怕孩子冷,给他衣服穿,虽然孩子拒绝了,但在我的一再坚持下他还是拿着衣服出了门。

(13)孩子回我的短信、电话和微信都很不及时,回复也通常是简短的几个字。

(14)我在跟孩子讲话时,孩子不耐烦的说:“哦,知道了。”

(15)我在讲道理时,孩子说:“好好,你说的都对。”

(16)和孩子意见发生分歧,孩子说:“算了,反正讲了你也不懂”或“懒得解释”,或者根本不解释。


第三个部分(每题1分):


(17)孩子在外与同学玩到很晚,活动还未结束我便打电话催他回家,孩子向我建议再待一会儿,其他同学都还没走。

(18)孩子越大,我越头疼:我每次讲什么TA都爱反驳,还补充出一大堆道理。有时候会怀念TA的童年岁月,这时TA什么事都不懂、还听话。

(19)我在和孩子讲话时,孩子抱怨道:“你好烦”或“烦不烦”。

(20)孩子和我说着说着,便来一句:“反正你别管就行了。”


到这里大家可能也明白了,这个测试中您的分数越高,孩子越是不愿意和您交流。其实,这个测试的真正目的在于理解这些事例的归类标准:每个分值的事例都代表了孩子不同的态度和亲子之间沟通障碍的程度。下面,我来为大家分析一下这些归类。


(一)1分题 (测试第三部分):


孩子态度:直接抵触;沟通障碍程度:


这些正面冲撞的话虽最为逆耳,但这类行为和心态是最容易发现和改善的。例如,第19题(我在和孩子讲话时,孩子抱怨道:“你好烦”或“烦不烦”)中,孩子直接表达了自己的抵触情绪,即使是负面的,也是孩子真实的想法。这句话背后,隐藏了对家长沟通方式的改善给予的期待和希望。


(二)2分题(测试第二部分):


孩子态度:敷衍;沟通障碍程度:


例如第11题(微信上给孩子发的链接,例如关于吃什么有益健康、或者成功人士的故事等等,孩子一般会回“哦”或“嗯”,或者根本不回复)其实是孩子之间的常谈。这个现象在已出国的孩子中尤为普遍,虽然理解家长的担心,但由于平时学习生活繁忙,大部分孩子对这类微信从不过目。于是,孩子发给您的“嗯”或“哦”背后,其实在说:“您可以闭嘴了。”


家长以往对自己的否定和不理解,长时间在孩子心中形成了“日后不管我多努力解释自己,也无法与父母沟通”的假设。这种敷衍,是沟通障碍的第二个阶段——孩子放弃了家长可以改善交流方式的念头。


(三)1分题(测试第一部分):


孩子态度:屏蔽;沟通障碍程度:严重


如果因为没有直接冲突,而忽略了孩子的敷衍,渐渐地孩子就会在您面前直接屏蔽自己生活的真实信息。这是沟通障碍的第三个阶段——孩子在利用家长的不知情,建造两人之间的鸿沟。


例如,在第二题(和孩子吃饭,常常由我先提问,打听孩子近况)的情况下,孩子表现得很被动,说明孩子不愿意交流、和家长分享生活中的事。这时,TA对您的回答也会避重就轻、有所隐藏,与您分享的信息也不一定真实。于是,家长在孩子心中早已失去了权威,孩子话后隐藏的是:“您越不了解我,我越自由”。如此一来,家长和孩子之间就失去了信任,家长更无法成为孩子的港湾。


那如何沟通才能回避这些问题呢?


心理学告诉我们沟通的基础是平等。研究学者Brene Brown曾经在她的演讲中做过这样一个比喻,她说:“当我想到’交流’,眼前便浮现出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深渊,洞底有一个人高声呐喊着:’我被困在这了,周围一片漆黑,我很害怕。’ 然后,听到这个声音的我们向洞里望去,顺着绳索爬到洞底,对他说:‘hey,我明白被困在这里的感受。’”


虽然通过这个例子,Brene Brown更想体现人与人之间该如何交流负面情绪,但有一点和亲子交流是异曲同工的:欲与孩子交流,您也必须顺着绳索爬进孩子的世界;只有站在孩子的高度,才能打开TA的心扉。


Brene Brown接着说:“要做到这点异常困难,这是一个拨开自己外壳、露出脆弱之处的选择。因为沟通的第一步,是当别人向你倾诉自己的痛苦时,你要回想起自己相同痛苦的经历。” 同样,当孩子向家长倾诉时,家长必须脱下大人的外壳、父母的架子,找回自己年轻时一样懵懵懂懂的感受。这才能打开亲子之间的双向阀门,家长的忠言和教诲才能跨越这道屏障、进入孩子内心。


这个道理或许老生常谈,但父母失败的事例在生活中十分普遍。例如,我常受其他家长委托和他们的孩子聊天,劝诫孩子好好学习、听父母老师话等等。而这些家长的说辞总是:“同龄人的话他(孩子)听的,我的话他只进脑子,不进心里。” 其实,这个“不进心”的原因就在于缺乏沟通的基础,双向阀门只开了一面,家长再苦口婆心也难到达另一侧。


其实,家长的一大误区就是认为家庭教育是单向的。在上一代人的观念里,父母在孩子心中还有很大的权威,但在现今的网络时代,孩子获取信息的渠道多了很多,家长若没有正确地与孩子沟通,便会失去权威性。所以,父母的教育方式也应该随着时代调整,家庭教育应该是双向的、具有互动性的、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的,更是家长和孩子在这个新的时代一起重新成长的机会。


那作为家长,要如何进入孩子的世界呢?


根据不同的心理阶段,美高的孩子可以分成三类:


(一)申请阶段的孩子:


此类孩子的最大特征就是压力大。最希望能从家长那里得到鼓励和支持,希望家庭是一个能让自己释放压力的环境,希望父母是动力的源泉,而非压力的源泉。


(二)刚赴美的孩子:


此类孩子处于适应期,普遍特征是心里脆弱。面对新环境,很多孩子是不知所措的。这类孩子需要向父母倾诉,希望父母是自己的引路灯、助推器,给自己勇气去独立面对、克服这些困难。


(三)已适应美国文化环境的孩子


这类孩子的内心世界最为复杂的。因为长时间处于不同的环境,又缺乏频繁的沟通,原本存在的距离感便更强了。尤其是美高的孩子,由于人生观、价值观都在美国形成,所以更容易与家长产生分歧。虽然还根系着一些中国文化,其实思想层面上已是大半个美国人。于是,孩子的沟通方式、处理问题的方式都与父母的习惯大相径庭,让许多家长难以接受。


另外,美国教育培养了孩子的自信心和质疑权威的能力,导致这些孩子经常反驳家长。这个多被误认为“叛逆”的现象,事实上是家长——如刚赴美的孩子一样——在适应一种新的文化时产生的挫折感。如果给孩子的争辩都戴上”叛逆“这个大帽子,孩子便会越走越远。


现在即使放假也不愿回国的孩子很多,不想回来的理由之一就是文化环境的不适应,尤其因于家庭矛盾的增多,在国内的社会环境容易迷失自己的孩子又得不到家庭成员的理解。于是,对这些孩子来说,家庭已不是什么港湾,而成了矛盾的聚集地。


那作为家长,该如何改善自己的交流方式呢?


(一)调整心态


承认时代在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要随之调整,承认自己有不足的地方和进步的空间。不是每个人天生都是优秀的父母,作为父母的教育能力和生活中的其它能力相同,需要不断地学习和培养。


(二)调整姿态


欲和孩子交流,必须先进入他们的世界,放下家长的架子,站在与孩子平等的高度。想要了解孩子,必须回忆起自己年轻时的过往,认识到教育的双向性。


(三)建立信任


如果家长首先做好了良好沟通的典范,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观点,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信任家长并主动沟通。当孩子主动来问询家长时,家长的忠告和意见孩子会格外重视。


(四)选择适当的沟通技巧


根据孩子的个性调整沟通方式。例如,向来粗心、随意的孩子需要父母在沟通方面更加主动、询问孩子情绪的根源。相反地,理论的方式容易激起抵触情绪。沟通中应以开放式问题为主,例如:“你觉得……怎么样?”,“你为什么……?”。通过这些问题让孩子发表自己的感受,他们便会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发现自己的问题。有些要强又爱逞强的孩子,其实心里特别脆弱,对自身的要求和压力远远超过父母。面对这类孩子,父母提议方式应更委婉,要注意先肯定孩子的想法,再发表自己的意见,不要加重孩子的心理包袱。



近期家长学堂系列文章目录索引


46、《如何养育“第三文化”孩子》(作者: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博士张薇)

47、《抓住孩子14岁前的“阅读饥饿期”》(作者: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

48、《90天,培养改变孩子一生的好习惯》(作者: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孙云晓)

49、 《母爱会影响孩子大脑的成长发育!》(作者: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儿童神经研究中心)

50、《做这10件事,真的可以让孩子更聪明!》(作者:《时代》杂志整理)

(以上文章回复“家长10”收看)


51、《在孩子面前,你是理性的父母么?》(作者:北京四中高级教师陈年年)

52、《放手让孩子在小事中学习“负责任”》(作者:美国高中中文老师远方)

53、《如何激发孩子学习的内在动力 复旦附中原校长9个建议》(作者:复旦附中原校长谢应平)

54、《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少给一点!》 (作者:《大西洋月刊》专栏作家Jenn Choi)

(以上文章回复“家长11”收看)



【微讨论】20道亲子测试,同样适合非留学家庭自测,您可以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进入外滩教育“外滩吧·家长学堂”讨论区分享您的得分,也可以就其中的某些条目进行讨论、吐槽!


欢迎到“外滩吧·家长学堂”讨论区小坐!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