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教孩子情绪管理?从给每一个情绪命名开始

2014-12-21 外滩教育


如何教孩子做情绪管理?首先教他们描述和命名自己的情绪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在看到南桥这篇文章之前,外滩君也思考过很多关于中国学生沟通能力较弱的问题:有时我们定义一个孩子“内向”,但实际只是孩子没办法表达和描述自己的情绪,尤其是负面情绪,所以也就没法向外纾解、发散,一些悲剧由此造成。从小开始教孩子给每一种情绪一个名字,实际上是建立情商非常好的一个开端。


文/南桥


中午和女儿一起吃饭的时候,我问对我脸色很不好的女儿说:“好像你对我比较frustrated. 要是我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对的,你可以告诉我。”她没有多说,但是我明显看出来她平静了很多。


我前几天看到《穿越力》(Empathy)一书作者说到,当他的小孩闹情绪的时候,他就帮助把小孩的情绪表述出来,他说的结果和我的体验完全一样:小孩每次恶劣的情绪都能因为有准确表达和沟通,而舒缓下来。这种情感的准确表达,有助于促进人与人的相互了解,继而改善关系。


即便大人,也不是能够准确表达自己和他人情绪的。前几天早晨不知是因为早饭还是什么事情,女儿做的事情让我非常不满,我没说话,但是瞪了她一眼。我发现我比电影《超级名模》(Zoolander)里的主人公祖兰德的眼神还有杀伤力,因为我一眼看过去,她就爆炸了!她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的眼睛“充满仇恨”。


我说我们之间能不能换一套词汇来说话,不要老用“仇恨”这种阶级斗争的语言来解释我们关系的问题。我们能不能增加一些词汇,比如大家可以有合理的annoyed, frustrated这样的情绪,这都是正常的居家过日子的七情六欲,比如我刚才是因为某事感到annoyed, 你不能一下子把负面指数从0上升到100,命名为“仇恨”,这是一个错误的标签。她是命名错误,我是情感表达错误,如果我一开始用语言准确表达情绪,而不动用我迷人的电眼,估计根本就不存在这个问题。


我们中国人总的来说,情感表达比较委婉,比较含蓄。在美国,我感觉人们对于感情的表达更为直接一些,表达方式也很细腻。其中一个原因,是心理咨询行业的发达,将一些心理学上关于内心世界的词汇,变成了人人皆知的说法。


比如我最近在翻译的一本小说《恰似天堂》(约翰·契弗著)中,作者也提到:“弗洛伊德的词汇已经家喻户晓。服务员在供应卡车司机的餐厅不小心把你的啤酒洒了,她也会说:‘哎呀。这是弗洛伊德式滑出。’如果你问她这话什么意思,她会说:“你怎么啦?昨天出生的?弗洛伊德式就是滑的意思。懂不?”


但作为翻译多年,我发现在日常情感的词汇上,书面语中中文和英文都很丰富,比如表达愤怒,英文词汇有:angry, mad, indignant, antagonized, aggravated, irate, livid,incensed, inflamed, exasperated, outraged, furious。而中文也有大怒、盛怒、雷霆大怒、怒发冲冠等诸种表达。作为翻译,每一种表达,都可以找到相应的对应。


但大家对于这些词汇的使用的频率大不相同。比如英文中就常听到feel impatient, frustrated, bitter, hesitant, leery, uneasy,anxious, appalled, offended这样的表达。在日常生活当中,中文的情感词汇相对单一,有时候对情感的界定缺乏严格区分,被“喜怒哀乐”几个大类弄得面目模糊,缺乏必要的严谨。正面的感情,比如爱,大家也是不像美国人那样“I love you”张口就来。


而负面的感情,则更容易混淆。不表达和表达不准确的结果,是被误读,继而引发关系的紧张和矛盾冲突。


比如一个人的乏味(bored), 可能会被另外一个人误读为轻蔑(contemptuous)。一个人感到有些烦(annoyed), 另外一个人可能误读成敌意(hostile)、挖苦(sarcastic)、恶毒(vicious),继而引发矛盾。


如果仅仅将这些情绪大而化之地表述为“沟通问题”,可能大家还只是试图在同样的情绪之下,用别的方式把事情重新表述一遍,根本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如果准确地描述自己的情绪,准确地解读对方的情绪,则会改变沟通的“大环境”,使得沟通成为小问题。


我们有必要丰富我们的情感词汇。好多习惯,成年人恐怕难以更改过来,但我看到美国一些专家针对儿童情绪的表达和应对,有不少非常有益的建议。小孩有情绪,无法表达出来,结果就变成无理哭闹,这种习惯如果从小不改,长大之后也就只会胡搅蛮缠。


范德堡大学(Vanderbilt University) 有一个婴幼儿社会和情感教育中心(Centeron the Social and Emotional Foundations for Early Education),建议家长蓄意地训练儿童准确表达自己的情感。他们要家长“给每个情绪一个名字”(giving feelings names), 比如说:“我今天很悲哀,因为爸爸要出差了。”


范德堡大学婴幼儿社会和情感教育中心关于训练孩子命名自己情绪的建议,有一份详细的报告,可通过以下地址阅读全部内容

http://csefel.vanderbilt.edu/documents/teaching_emotions.pdf


情绪的负能量不能只求围堵和打压,而应识别和应对。要跟小孩讨论自己的情绪,让小孩子能够识别:“昨天你看到没有,浴室下水道不通,妈妈很恼火,你还记得妈妈恼火什么表情吗?要不给妈妈学学看?”


但是也要跟小孩说说不良情绪的解决办法:“我恼火的时候,深呼吸,然后数到三,然后想想用什么方法能更好地解决这种问题。”


该中心还建议,要用小孩能够听懂的语言介绍情绪,比如brave, cheerful, confused, curious, disappointed, embarrassed,excited, fantastic, friendly, ignored, generous, impatient, important,interested, jealous, lonely, confused, angry, bored, surprised, proud,frustrated, silly, uncomfortable, worried, stubborn, shy, satisfied, safe,relieved, peaceful, overwhelmed, loving, tense, calm等。


小孩准确表达情绪或者识别情绪的时候要及时表扬,并利用阅读的机会,教小孩识别人类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不要有着他们成为只懂得几种情绪的大老粗。小孩情绪正中间不要试图这么做,而要等其平静的时候来命名、讨论这种情绪,以及适当的解决方法。


更为重要的是,小孩要知道如何应对自己或他人的情绪,要能够用积极的方式应对情绪。康奈尔大学教授、儿童情绪专家Kenneth Barish博士称这种做法为“情绪自律”(emotional regulation) ,这种自律包括愤怒的管理(anger management), 也包括帮助小孩舒缓压力和紧张,应对失望和挫折。“当我们接受并尊重孩子的情绪时,我们不仅能够帮助他们感觉更好一些,我们也能让他们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更有成效!”


康奈尔大学教授、儿童情绪专家Kenneth Barish博士关于情绪自律的文章详见:

http://www.huffingtonpost.com/kenneth-barish-phd/how-do-children-learn-to-_b_3890461.html)


“情商”的说法现在广为流传,但是很多家长只顾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小孩诸如吃苦耐劳这类品质,忘了情感的表达和沟通,往往是最重要的一步。人生很多问题,一旦能说得出口,就可能不再是问题,或者说可以由此变得容易解决。或许我们可以给每一个情绪一个名字,一条出路,从而结束那些别扭和委屈,冷战和热战。



南桥教育专栏文章


6、《为什么我们学英语效率低下?》

7、《夸儿童聪明促其“自我毁灭”! 你不一定会正确地表扬孩子》

8、《美国改善亲子关系的十句话》

9、《为什么常春藤大学培养出的学生是“僵尸”?对话前耶鲁大学教授》

10、《越早失败越好 做减法的留美择校建议!》

(以上文章回复“南桥2”收看)


11、《为什么新一代留学生家境更好,留美更早,融入却更难?》

12、《中国小孩亲历美国学校筹款记》

13、《小心藤校弱智症!为什么常春藤学生更容易一事无成?》

14、《为什么美国儿童读书多?》

15、《叛逆要趁早》

(以上文章回复“南桥3”收看)



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进入外滩教育“外滩吧·家长学堂”讨论区”


欢迎到“外滩吧·家长学堂”讨论区小坐!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