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可能是作家中最懂教育的,老师中最会教写作的
看点 如果要选几个词来描绘孩子与作文之间的情感,一定少不了“憋”“挠”“爬”这几个。为什么写作会让孩子这么难过呢?而另一方面,写作又几乎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部分,无论是应试中的“得作文者得语文高考”,还是日常工作中对书面表达的需求,都足以见得作文的重要性。我们的语文教学,尤其是写作教学,亟需寻求良方,而此次外滩君找到的叶开老师,正可能是作家中最懂教育的,老师中最会教写作的。
文 | 马用雷 编辑 | 闻琛
上午十点,在巨鹿路上的上海作协咖啡厅,靠着窗的位置,外滩君与叶开老师在说着话——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这些都是写作的要素,说来简单,背后的道理和运用的过程却要复杂得多!
初识叶开这位语文教学的刀锋战士,是在凤凰卫视的教育纪录片《盗火者》里。从那时起,外滩君就特别想知道——
“未来,这个手握火种之人,将怎样燎起一片原?”
值得庆幸的是,这次外滩君终于有机会来听一听这位作家出身的教育者是如何看待语文写作的,也有机会了解到他是如何在语文写作教学中亲身实践的。
写作,首先是尊重生命
“你所经历的一切都是有价值的!”
叶开不仅是一位作家,还有着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多年来,他一直坚持到各种大大小小的课堂里去,给孩子、给老师讲课,所以他当得“老师的老师”;而名作家的身份让他见惯了各种大场面,又练就了很好的课堂控场能力。
因此与很多老师“害怕”低年级熊孩子闹场不同,叶开很享受与小朋友们之间的相处——“我有秘诀,首先,我很尊重孩子。”
“几年前有一次,在一个有400名四年级小朋友的场子里讲课,十几个维持秩序的老师都很紧张,如临大敌,怕孩子们闹场,不好收拾。”不过,紧张自不会传染给他。他是这样对孩子说的: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说话,这本身是很好的事情,在我这里可以随便说。但因为人比较多,我们要争取让所有的小朋友都有说话的机会,所以想说话的小朋友要举手,我来点,这个时候其他小朋友要保持安静。而且叶开老师希望你们讲得越有趣越好,越脑洞大开越好。另外,我还要向你们承认——叶开老师讲话过程中会有很多的错误,如果你们发现了,千万要指出来,以便叶开老师能改正错误,避免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
如此一来,小朋友们就都很起劲,听得很专注——因为终于有机会挑老师的错了。“老师又不是神,老师也会常常出错的,关键是你敢不敢承认。反正我敢,我喜欢孩子们指正我的错误。”
“……我与小朋友们聊得很开心,孩子们对什么超时空飞行、超光速飞行、平行宇宙等如数家珍。其实现在的孩子们懂得很多,只是没有机会表现出来。千万别因为他们是孩子就小看他们,而要给他们更多的表达机会,也要对他们表现出充分的尊重。”
这就是叶开与孩子们的相处之道——尊重每一个孩子的个性,在尊重的前提下,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把自己更好地表达出来。
其实,这个道理放到任何人身上都适用,他还成功地激发了他的老丈人去写作。叶开老师的老丈人是东北的老铁路人,因此文章里有许多关于过去事物的有意思的记忆——
“谈火车首先要谈铁轨,过去铁轨每米重三十二公斤,现在重六十公斤。中国是标准轨,老毛子是宽轨,越南是窄轨,还有一种矿山、林场专用的小火车轨”;
“日本人很鬼!他们投降了,老百姓去军火库抢物资,发现鞋子竟然全都是左脚的,气得直骂娘!另一个仓库呢,则全都是右脚的”;
“过去燃煤的蒸汽火车上的‘小烧’也是需要专业训练的,像现在的肯德基和麦当劳一样工作程序都严格控制,多少分钟内规定要起码铲多少下,还要练站姿、甩屁股、扎下盘”……
“其实每个人都有表达的愿望,因为这是人性,这才是教育的最高价值——人道主义。老人表达的欲望被压制得太久,他不知道自己写作的价值在哪里。我就跟他说:‘你的经历和你的眼光(看问题的角度)本身就是最大的价值。这些生动的细节能为历史留下很多宝贵生动的记忆’”。
3~7年级是孩子开始学习写作的最重要阶段
《西游记》可能比《红楼梦》更适合
叶开认为,我们的孩子从三年级开始学习写作,一上来就是规范,语法、逻辑、练字……反而捆绑住了孩子想象的翅膀。针对学校里这种打压式和消磨式语文教育现状,他采取了特殊的策略,跟孩子说:“语文你只要考80分就够了,不要100分。不然也意味着你百分百吸收了错误的教学观念。”
但这对于大多数家长来说是很难做到的,需要承受巨大的压力——“我的女儿,从小学到现在十年级,没参加任何补习班。我的心不一定是最坚强的,但很柔韧。坚强的盾可能被钢针突破,柔韧有弹性才最好。如老子说的水,无往而不利。硬扛,很多时候会适得其反,家长们不妨量力而行。”
在叶开看来,十三四岁前的孩子,正是想象力异常丰富的时候,对任何事物都充满了好奇,经常会把自己想象出来的与真实的东西混淆。但恰恰是这种对神奇世界的好奇心和认同感,让生命充满了活力,精彩纷呈。
“不要忘记,孩子们最爱的哈利·波特去上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的时候,也就11岁。但我们的孩子上了初中,懂了科学知识之后,就不再相信神奇事物了。很多时候,我们相信神奇才会产出神奇的作品。”叶开一语道破。
叶开认为,《红楼梦》可以说是中国所有文学作品里写得最好的,细节极其丰富,语言也非常讲究,人物栩栩如生,社会阶层和时代背景的推演也无微不至,把那个时代的中国语言整体提升了一个档次。
尽管如此,他还是认为3-7年级这个阶段的孩子,应该阅读想象力更加丰富的作品,如国外的魔幻小说《哈利·波特》,动物小说《野性的呼唤》、《丛林之书》等,国内的《西游记》《三遂平妖记》《绿野仙踪》等。这些讲妖魔鬼怪、幻想世界的书,更符合这个年龄孩子的天性,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也能帮助他们应对二十一世纪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的个性化生产的挑战。
“在万物互联的今天,人工智能越来越强大,在大数据处理能力和相对复杂的逻辑性、甚至策略性思考方面,人类已经被人工智能甩开。今天Alpha Go可以打败人类围棋高手,明天打败的还有太多太多。”
叶开觉得,如今信息大爆炸和海量资料已经成为现实,而人类作为碳基生命的先天局限无法应付这百万分之一的信息量。在大信息量、大数据处理上,人类一开始就输了,可能创造性思维才是人类最后的杀手锏。
而现在强烈提倡的“面向未来的写作”,不要死记硬背,而是要学会有效学习和处理——“搜索资料—重新整合—形成写作”,构成完整的整合式输入输出链,背后反映的是万物互联时代,新一代孩子需要掌握的处理海量信息的核心素养,这会直接改变我们学校教育里的阅读和写作。
这就像炒一道菜,需要先挑选食材,然后经过烹饪工序——洗、切、炖/蒸/炒等,最后出锅,完成菜品。整合式写作,是对核心资料的广泛阅读和深度思考,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调用。
叶开认为,对于3-7年级的孩子而言,学习写作的核心就是要激活孩子内心中丰富的表达冲动,实现孩子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最大化。他举了黄永玉先生的例子:
黄永玉先生的《无愁河的浪荡汉子·朱雀城》里写了小时候的各种玩耍方式。不少老师问:“这有什么意义?”其实,我们是被“意义”二字洗脑太久了,以为凡事都要追问一个意义。对于孩子来说,玩耍就是最高意义。
“意大利大作家马格里斯写过一个长篇小说,叫《微型世界》,其中有一个细节,我至今难忘。意大利北部有一个叫的里雅斯特的小城,历史上曾不断地被占领,曾是中欧霸主奥匈帝国的领地,后来才归属意大利。小说中有一个场景发生在二战期间,一个忧心忡忡的神父在街头碰见一个正在玩耍的小男孩,问他:‘假如世界末日来临,你会怎么做?’小孩子头也不回地说:‘我还是这么玩啊!’这个细节,我觉得棒极了,只有一流的作家才能写出这样生动的细节!”叶开说。
在叶开看来,优秀的画家、杰出的音乐家眼中看到的世界和耳中听到的世界其实与我们是不同的。在他们的世界里,音乐的音符异常活跃,多音部的表现力很丰富;他们对色彩的色阶亮暗的变化也敏感万分,能区分出非常丰富的层次。同样,好的作家亦当如此,笔下的世界是立体的,能看到我们常人看不到的细节,而每一个细节都应有其价值。
“每个孩子出生时,内心都有一口泉,只是不适当的教育环境让它落满了灰尘、树叶、垃圾等,所以要想让泉活过来,重新出水,就得挖开这些垃圾和泥土,打通泉眼,湿润孩子的心,让他们的身体和五感也跟着敏感起来。”
叶开说,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作家,只是他们的创造力被压制了,甚至被今天的教育抹杀殆尽了,比如,用“中心思想”和“形散神不散”这样的套子套住孩子,让写作变得支离破碎,苍白不堪,而文学的真正魅力应该在于它的创造力,它的丰富性。
那么,怎样才能让孩子储备好写作的宝藏,并激发他们将自己的所思所想畅快淋漓地表达出来呢?叶开老师与我们分享了他所倡导的深度阅读法和让孩子爱上写作的激发型创造性写作。
叶开如是说——深度阅读法
“一本书、一位作家、一个时代”
孩子写好作文的最大宝藏
除了激活孩子的表达愿望,创造性写作与深度阅读同样密切相关。
“一本书”也可以指系列的一套书。而如果学生能看一本书到这种程度——以《哈利·波特》为例,中英文书全读(英语如果不好,量力而行,但要勇于尝试),还有相关的延展书目,比如来自全世界的小朋友们写的《写给哈利·波特的信》,J.K.罗琳继“哈利·波特”之后推出的唯一新作《诗翁彼豆故事集》,包括《哈利·波特》的七部系列电影,作者的经历和电影主角们背后的成长故事,赫敏——艾玛·沃森,哈利——丹尼尔·雷德克里夫等等,你都要很熟悉。
我女儿就是这么熟悉,所以无论我问她什么,她都能脱口而出,俨然就是一个专家。这就是深度阅读法,把“一本书”精读到滚瓜烂熟,延伸到作家的背景故事、作品风格,及作者所处的那个时代。
不过,每个孩子兴趣天生不同,内向外向不同,男生女生不同。在开始选书时,父母们要观察自己的孩子,从孩子的特殊兴趣出发,与他们一起,发现命中注定属于自己的那一本书。如果孩子喜欢侦探类的,可以读《福尔摩斯探案全集》,英文读不懂的可以先中文,而且最近新编英剧《神探夏洛克》非常火,可以一起追剧。英文看不同孩子的程度,能看就看,不必特别要求。但追剧,要看英文原版。
读外文书,有时候可以“不求甚解”,不求每字每词都翻字典彻底懂,一知半解看完也是好的,知道点故事,尽量看完,也有所得。今后有机会回过头来重新看,又会有新的感受。
我一直主张,每一个家庭里都应该有几个书架。一个现代家庭,没有两三百本以上的书是不合格的。买来纸质书不是非要都看完,而是在家里营造一种“书香”的氛围。久而久之,孩子与书之间的缘分就会有一天萌发出来,与书“相遇”在一起。
深读一本书,是为了成为孩子记忆里的有效资料,可以在写作时随时灵活调用。比如孩子读《西游记》,按照深度阅读法的要求,就不仅仅是看吴承恩的《西游记》原著,还需要涉猎类似《大话西游》《大圣归来》这样的改编影视作品,还有朱鼎臣的《唐三藏西游释厄传》、杨致和的《西游记传》、丘处机的《长春真人西游记》、玄奘的《大唐西域记》,甚至同类延伸的《封神演义》、《太平广记》等神仙虚构类小说,这些都属于有效延伸,关联性很强,而不是一味广泛阅读,散点分布。
现在的孩子学业太繁重,很难有更多时间广泛阅读。有效的深阅读,会沉淀为有效的个人修养,包括知识体系、价值体系等等多方位的修行。我们不必拘泥于中国古典名著,我认为中外现当代名著,甚至流行文学作品中的佼佼者,也可以深阅读。例如,有孩子迷恋《冰与火之歌》,单纯地围追堵截效果不一定好,父母们不如因势利导,让他们完全读透,把相关的书都找来看,甚至,可以鼓励他们看英文原版。
有人认为“四大名著”喊打喊杀、斗智斗勇很血腥,不适合学生看。我觉得不必如此紧张。一个孩子变坏有多种因素诱导,如家庭破裂、社会误导、生存憋屈等,都更可能催生一个人的质变,大概很少是因为读了“四大名著”。
如果学生看《水浒传》,对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如数家珍,个中人物的性格亦了如指掌,拿到今年的高考作文题来写,便可自由发挥。即便是山东这种比较糟糕的高考作文题,“背上你的行囊”,比如武松、林冲的故事、语言、性格、思想等等均可随意调用——他们被逼上梁山其实就是“背上行囊”,心中却始终坚守着自己的“正义”,江湖里的“快意恩仇”。这样写下来的文章就会很丰满,而不是纯粹抒情式散文那般空洞,没有魂。
而人物故事题材、主题的关联、经典语言的使用、境界的整个提升,都可以通过“一本书、一位作家、一个时代”的深度阅读法来实现资料的有效调用,并上升到一个作家与其所属时代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
当我们的语言运用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基本可以脱离语言的控制,像是驾着一叶轻舟在波浪上自由自在漂行。语言的运用非常自然,点到哪里,仿佛那里就被照亮。
如果这样看,自由的表达就是我们写作的中心思想,体现的是自由的人性状态,而不是固化的单一道德标准。我对中心思想的最大批判,其实就是对这种善恶单一、不经思考的道德标准的批判,这种标准泯灭了生命的差异化表现。应该像湿地那样,给各种各样的生命以平等的滋养,保有人性极大的丰富性,而其中的核心诉求就是人道主义,尊重每个人的价值。
雨果的代表作品《巴黎圣母院》之所以能够流芳百世,就是因为成功地刻画了驼背敲钟人卡西莫多的善良、真诚,最大程度地彰显了人道主义精神。毫无疑问,这是对那个时代的浪漫主义的一次超越。再比如,中国最伟大的小说曹雪芹的《红楼梦》,对比于清中期那个时代的腐化和滞固,他对女性的歌颂和尊敬显然是对时代的超越,是又一次人道主义精神的胜利。
叶开如是说——激发型写作
激发型创造性写作
让孩子爱上写作——根本停不下来
在给3-7年级的孩子教写作时,我认为语言本身的训练才是第一位的。现在的学校教育总把思想放在第一位,但离开语言纯粹谈思想其实是一个伪命题。
简单来说,我们人类今天思考,通常不外乎人与自己、人与他人(社会)、人与自然万物这三种基本关系,那么在这些关系里面,人的价值诉求究竟体现在哪?
今天我们会将自由平等的生命、差异化的人性释放、人道主义精神来作为最高追求。文艺复兴以来的这五百多年,人的价值得到了重新发现,不再依附于宗教或者君权政治上,这就是最高价值。刻意的外在道德的拔高恰恰是对真正的价值追求的束缚和人性的绑架。
我们语文教学中一直强调的“中心思想”就像一个魔咒,锁住了孩子的自由思想;而散文中所谓的“形散神不散”,就像黑洞一样,吸掉了孩子思想的活性。
举例来说,孩子们一开始写作文时会可能会出现“今天从我家窗户飞进来一只虫子,好漂亮,我和它玩了好半天,很开心”这样的句子。家长和老师可能会打击他:“你写这个能有什么意义呢?为什么不歌颂一点什么?”
前不久有一位浙江大学的老师,请我帮着看一看她孩子的作文。孩子写的是有一天自己变成了一棵树,体验了树的种种。我认为角度不错,拟人的手法也很生动,但最后坏就坏在他拔高了——“我也要做一棵这样无私奉献、对人类有价值的树”。
叙述被拦腰斩断,本来全篇已经是自己变成树了,最后还要变成树来歌颂一下,而且歌颂的是将要被砍掉做成纸来供人类使用的老树——这是多么混乱,而这种混乱,很可能就是语文老师和家长很不恰当地误导的。在此过程中,真正的人性价值观、人道主义关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却被霸占了位置。
今天的孩子写作文,不是真情实感地表达,而是被老师反复训练用固定套路,经常出现雷同的、毫无新意的语言运用,根本上还是因为不自信。而不自信的背后就是因为我们语文教学错误地使用客观分数这个单一标准来评判一切,捆绑住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敢发挥,作品没有生命力可言,完全不像一个孩子的生命该有的状态。在这里,我们不妨说:语言中透露的栩栩如生的细节、丰富的想象力和充沛的生命力才是我们评判文学好坏的标准。
意大利著名作家卡尔维诺说过,“准确是最优美的文字”。而陈词滥调、胡乱抒情却充斥着我们孩子的语文课本。一个好的作家应该首先讲究的就是“词与物”。作家能发现一个好词是很兴奋的,就像发现了一份新的甜品一样。
传统的白话文中,《红楼梦》是最高峰;现代白话文,李劼人的文字要比鲁迅先生的还要好,因为更有弹性。鲁迅的文字有杀伤力,但丰富性不够。李劼人的代表作《大河三部曲》里的文字,既有中国传统的古雅,又有现代的活性,兼而有之,就是文字最好的状态。而当代最好的当属黄永玉先生。
一个好的作家,首要要关注的就是词与物的关系。法国哲学大家米歇尔·福柯就写过一本书《词与物》。受阿根廷文学大家博尔赫斯60年代对法国的一次访问启发,他作了很长篇幅的语言论述。当时博尔赫斯在西班牙语世界并不是很有名,却得到法国人像对待英雄那样的欢呼,被评价为,“他将西班牙语提到了一个诗的高度”。
今天我们的语文教学最大的失误恰恰就是人为抬高了“中心思想”和所谓的“意义”,而忽视甚至鄙视了语言本身的价值和生命力。
所以,我的《创意写作课》的第一节就是语言训练。我可能会随意给孩子们一个词,要求充分释放,自由写作,不要思考,不要修改,一刻不停地一直写十分钟,什么词跳出来就写什么,都写下来。比如:“肥大的风挤过街道,走来走去,他的身躯那么肥,将街两边的车子都挤得歪歪扭扭的……”
你会发现,这个文本非常有趣,你原来封锁了的那些词,全都怪异地跑出来了。似乎某个咒语被解除了。这是在释放语言的限制,将看起来并没有关联的词放在一起,而一上来就规范的逻辑恰恰锁住了孩子语言能量的释放。语言和思维的河流应该像洪水一样泛滥,而不是像人工沟渠那样笔直地走。
释放语言,孩子才能有话可讲。之前,我在平和双语学校给初三的学生讲了十周写作课,第一讲的作业是以唐传奇《昆仑奴》为范本,写一篇幻想小说。有的同学写了6000多字,最后还是“未完待续”。听课的老师们都很吃惊,因为大多数老师碰到的问题,都是孩子“写不长”。要知道,高考作文也才800字而已。这是因为,我们的作文教学一直扮演剪刀的角色,“不准这样”、“不准那样”,限制这么多,孩子们自然就无话可说了。
通过语词的训练,打开孩子思维的闸门后,就需要培养孩子对物的观察和表达,打破语言的固定格式。比如“肥大的风”这个表达显然就赋予风以人格,让词语重新焕发生命,而不总是“悠扬的风”、“轻轻的风”这些陈词滥调的固定格式,没有任何新意。
对于孩子的写作来说,表达的准确是语言运用的起码要求。语言学习的最后是要指向对事物的有意义表达,这里的意义与我们说的中心思想完全不同。
比如我们要表达孩子快乐的状态,脑子里不能总是只有“兴高采烈”、“欢呼雀跃”这些概括性的词语,而需要用细节来描绘,比如“小男孩从街转角冲出来,在街沿跳上跳下,还顺脚踢飞一个小瓶子,哼唱着歌消失了”,这就是通过细节将快乐这种概括具体化,像画出来的一样生动无比,从而让语言重新焕发出生命。
孩子对事物都有一种好奇心,有一种想要由表象触及内里的冲动。比如一片树叶,文学关注的多是春天新叶的旺盛生命,秋天落叶的凄凉萧瑟等;但另一方面,从写作的整体而观,我们还需要一些理性力量的渗透。
比如生物学家会将树叶放在显微镜下,仔细观察树叶的纹理以及细胞特征。这也是对生命的另一种描述——深入事物肌理之下的探索。写作用词要准确是另一层要求,即说理性写作。
所以,在这里“用词准确”有两层含义,一是对事物感性状态的细节描述;一是对表象背后事实的理性陈述。
这是衔接写文章过程中从丰富细节的感性表达过渡到逻辑严明的理性陈述的核心基础。
比如,“严禁套牌、假牌的汽车上路”这种生活场景里司空见惯的标语,也许大家觉得没什么,但我对语言本身比较敏感——我们反向逻辑推一下,这句话是不是意味着“对于这些套牌、假牌的汽车,如果不严禁,就可以上路了?”因为涉及法律的严谨表达,来不得任何含糊,否则肯定会闹笑话的——准确表述应该是“套牌、假牌的汽车上路是违法行为”。
反思下来,问题还是出在我们今天的语文基础教育对用词严谨、语言规范的训练远远不够,大多数学生都没有受到过说理性文章的有效训练。
显然,准确是理性能力的前提,是一个社会文明发展的基本要求。
而说理性能力在等到孩子申请国外大学时尤为重要,因为需要写申请书,要将自己“推销”给别人,就需要抓得住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个性特点,这本身就是一个说理性论证的过程。
我在编《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的时候,会刻意不选抒情性、游记类文章,而挑选说理性的,比如科普类、历史类的文章。跨界达人、中山大学的李淼教授写过一篇文章叫《中国上古神话与现代宇宙学》,从中能看出理性力量与文学结合起来的强大之处——很生动、有新意。
在给高年级孩子教授写作时,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写说理性的文章,我先与孩子们讨论“爸爸妈妈们所谓的关心当中有哪些是最让你讨厌的?”
孩子们众说纷纭,“严禁我打游戏”“严禁我吃鸡皮”“严禁我睡觉时穿袜子”……之后我就顺势利导,提醒孩子们“父母具体关心的事例中多半是有一个最担心的理由的,你们要先找出来。对这种担心,要针对性地回应,查阅相关信息资料、研究数据,组织反驳意见,写一篇说理性文章出来”。
比如父母担心孩子打游戏,最大的担忧可能是视力下降。那么事情真相是不是这样呢?给妈妈写信的杜同学,非常认真地研究了资料,找出了提倡打游戏的几大理由,来试图说服妈妈。以下节选,可见一斑:
亲爱的妈妈:
您好!
在这里我想给您写一封信,来谈谈我的一些想法。您总说小孩千万不能打游戏,也一直不让我打游戏,在这里我想对您的这一观点进行反驳。
其实不瞒您说,上周课外班的老师刚要求写一篇关于打游戏的坏处的英语作文。现在写封信真是莫名有些“打脸”,不过上周为了写那篇作文上网查资料的时候,竟意外地发现有许多支持打游戏的论文。当时想具体研究下打游戏到底为什么会影响视力,于是便搜索了关键词“打游戏为何影响视力”,可没想到出来的搜索结果中,证明打游戏有益于视力的文章比说对视力有害的文章还多。具体的原因我会在下面提到。
首先,来说说我通过网上搜索得出的几个关于打游戏的益处吧,当然,附了一些个人看法。
1、暴力游戏让人们学会团队合作,控制玩家攻击性等不良社会心态;
2、电脑游戏或改变大脑结构,可提高智商;
3、玩游戏会快乐!探秘游戏快感来源;
4、玩游戏越多越没暴力倾向;
5、电子游戏能延缓大脑衰老;
6、游戏有助于老人提高认知能力,防止老人痴呆症;
7、玩动作游戏可改善视力;
8、玩游戏可以产生十大正面情感……
说完了这些,来谈谈我个人的经历和想法吧。
首先我认为您对游戏的定义过于狭隘了。每次提到游戏,您总认为是那种打打杀杀的,或者是网游等。可我想告诉您游戏远远不局限于这些。
现在有各种类型的游戏,就说说在我们班女生间很火的一款游戏吧,名为《奇迹暖暖》,想必您是没听说过的了。这款游戏的主要内容便是帮女孩“暖暖”根据不同主题搭配衣服,按照搭配的样式给出不同分数。里面有几百几千种衣服的款式,我想对于将来想做设计师的我来说无疑能够带来很大的学习价值。
再者,上上周五的学长经验分享会我们俩都去参加了。我想您应该记得其中一个学长,被美国名校录取,学的便是游戏设计编程专业。而在分享会上他说,这绝大多数都是源于他对游戏的热爱,从一开始仅仅是“玩”,到后来开始自己去研究游戏的设计,自己制作游戏,从而才有了他今日的成功。这不正是玩游戏所能带来的好处吗?试想若是从小他的父母便禁止他玩任何游戏,他又怎能发现自己的这一兴趣,又怎能有今日的成功呢?
您总说不让我打游戏,最大的原因是害怕我上瘾而影响了学习。确实,如果没日没夜地打游戏,定会影响生活。但是您是否想过,我已是名初三的学生了,我想我已经有了足够的自控能力,每天从繁忙的学业中抽出点时间来,玩会游戏,既能放松一下,又能给我带来如上所说的诸多好处,何乐而不为呢?
信就写到这里吧,希望这封信能改变您一直以来认为打游戏不好的这一观点。
此致
敬礼!
您的女儿
2016.5.7
这封信写得太好了!你做了充分的资料准备,团队合作、喜悦感等,说得很全面;老人玩游戏可以预防老年痴呆等,也颇有说服力。其中“打游戏保护视力”这条,我算是被你说服了。读完你的文章,立即就有打游戏的冲动。相信你老妈也会被你说服的。
为了让外滩教育的读者更好地体验叶开老师的创造性写作课,我们特地将该课程引进到我们的微店平台。赶紧点击下图抢订吧!▼
叶开老师外滩教育公开课《中国学生为什么不爱写作文》即将开讲,时间为6月21日(周二) 20:00 - 21:00,详情请关注明日发布的讲座预告。
点击关键字阅读外滩教育2000+篇优质文章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外滩教育微店